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讯

2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在城望乡:田野中国五讲

《史料与场域:辽宋金元史的文献拓展与空间体验》[日]平田茂树、余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本书是复旦大学和日本宋代史研究会共同筹划举办的中日青年学者辽宋夏金元史研讨会的论文精选,由日本宋史专家平田茂树先生


《史料与场域:辽宋金元史的文献拓展与空间体验》

[日]平田茂树、余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复旦大学和日本宋代史研究会共同筹划举办的中日青年学者辽宋夏金元史研讨会的论文精选,由日本宋史专家平田茂树先生和复旦大学余蔚教授合作主编,以“文献开发和空间探索”为核心,分别从新史料、史料的新可能性、信息流动与士人网络、礼仪空间与文化传统、地域空间与历史书写、景观空间与人的互动、政治空间与制度运作等多个主题展开讨论,展示了辽宋金元史界相关专题最新和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旨在借助东亚的辽宋西夏金元史的国际交流,推动超越“时代”“领域”的学术研究更上一层楼。

《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邓小南、杨立华、王连起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历史上的宋代,极具视觉和精神上的美感,令无数人尊崇与向往。留在人们印象中的有李成、郭熙的巨障山水,有米芾、黄庭坚的尚意书法,有李清照、辛弃疾或婉约或豪放的宋词,有“雨后天青”的汝窑青瓷,还有结合了禅宗意味的茶道与香事。与宋代美学相关的话题常常借由艺术家、设计师的再创造重回现代人的视野,这不仅仅是对古人的致敬,也是一种文化上的溯源和灵感上的启发。

邓小南、杨立华、王连起、朱青生、康震、廖宝秀、扬之水、郑培凯、叶放、余辉十位专家学者,以文化和审美为经纬,分别从国势、理学、书法、宋画、宋词、宋瓷、名物、茶事、雅集十个侧面,编织宋代文人的生活美学指南,立体呈现宋人细腻丰富的精神世界。

《宋画中的信仰民俗研究》

黄杰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宋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隆盛堂皇的地位,题材广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之作,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文明。如果我们从民俗的视角观照之,就可发现信仰民俗不仅是其重要的表现内容,也是影响甚或支撑画者创作的重要因素。发掘研究宋画中所蕴含的信仰民俗观念与事象,考索其对画者参综“六法”的影响,考索映射其中的世道人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等,对于中国艺术、文物、历史等研究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书以《潇湘八景》《骷髅幻戏图》《辰星像》《听琴图》《千里江山图》《江山秋色图》《清明上河图》为个案,以分析揭橥其中所蕴藏所表现的中国人古老的信仰民俗观念与事象为基本路径,对相关的学术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观书辨音:历史书写与魏晋精英的政治文化》

徐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3—5世纪的魏晋精英,以多样化的历史书写实践活动,构筑了独具特质的政治文化。本书自这一主体的登场、全盛与流亡阶段,择取“献帝三书”、《续汉书·百官志》和《劝伐河北书》三组关键文本,分别从时代之史、制度之史和异族之史的维度,对上述历史现象进行了立体而深入的考察。各章多着力于文本面貌、结构与语境的复原,以新的问题意识唤起陈旧材料的生命力,追索历史书写背后的时代之音。斯音已渺,不复得闻,唯以史家之法,幻化于读者目前,是谓“观书辨音”。

《齐高帝萧道成年谱》

蔡平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是齐梁萧氏家族中唯一为钟嵘《诗品》所品评的诗人,足见其在齐梁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历来齐梁萧氏家族文学研究中更注重梁代萧氏父子,并均有年谱之编纂,而疏于对南齐萧氏的关注。本书正是填补了这一文学史基础研究的空白,将萧道成一生的事迹经历以年谱形式呈现出来,并以其为中心,将相应时段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化现象、文士交游、文学创作以时间顺序贯串起来,全景展示萧道成在世期间南朝的社会状况和文学史事流变。

《陈寅恪新论》

《中华文史论丛》编辑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年是陈寅恪先生诞辰130周年,也正值《陈寅恪文集》出版四十周年。为了集中展现有关陈寅恪先生及其学术的“新论”,我们遴选了《中华文史论丛》2020年第3期、第4期发表的王水照、周清澍先生的文章,以及《中华文史论丛》部分编委的文章,共八篇,都为一册。这些文章,或深论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或探究陈寅恪、钱钟书学术的异同,或对陈寅恪史学、文学研究进行评论,都有各自独特的角度与深切的学术关怀。

《双城记:明清清淮地区城市地理研究》

王聪明著,世间之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运河城市历史与地理变迁的个案研究,以明清时期淮安府为研究对象,广泛搜集和征引丰富的文献资料,基于“清淮”这一地理概念,依归空间结构与城市体系两大研究视角,深入挖掘、解读组成现代淮安的两座城市——山阳城与清江浦的历史空间,及其与运河、黄河、淮河所结成的“水道—城市”模式;努力还原明清时期淮安城市官署、街巷、祠庙、水工、市廛的变迁,探讨在国家漕运与河道治理等因素的作用下,区域城市中心转移与新的城市体系形成的命题,由此展示颇为复杂而生动的运河城市发展历史。

《破土而出:流动社会的田野呈现》

麻国庆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变动中的国家与社会,有一个共性,即都已“走出乡土”或正在“走出乡土”的路上。尽管很多社会其自身还保留着一定的“土范畴”,但其“土性”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作者把书名定为“破土而出”。这个土包括农耕之土、山地之土、游牧之土,也包括海外社会之土等。本书以费先生的第三篇文章和“费孝通问题”为开头,希望我们的研究继续沿着费先生的思路走下去,行行重行行。

《在城望乡:田野中国五讲》

曹东勃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首先描绘了当代农村的生活面貌与生产面貌,接着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与三农问题的演变,最后探讨了地方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理想模式。作者结合亲身调研与理论探讨,帮助读者跳出日常生存空间,在经济社会的宏大变革中,认识中国的另一面。

全书由五个方面展开:1.农村生产生活的现状,社会结构的流变;2.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关系的变迁,包括产业平衡、三农问题、粮油关系、税制变化、基建等;3.以土地、产权、开发为核心的农村现状;4.行政区划调整、基层治理与以上海为例的城乡协调;5.农业创新与寻找“理想农民”,落脚点在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多样化经营。

《手背上的一撮盐:美味的沉淀、漂移及裂变》

沈嘉禄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沈嘉禄先生虽然并不希望被贴上“美食作家”的标签,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各种体裁的作品,最有读者缘的就是他的“老有味道”的美食文章。他关注、研究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上海味道”,他一直关注并积极体验其他城市、其他国家的美食,对发生在当下的时新风味也抱着欣赏的态度。《手背上的一撮盐》里有不少内容就涉及时尚风味。沈嘉禄认为,写好美食文章,写出真实感情是最最重要的。人与食物的关系是平等的,怀有感恩之心,怀有惜物之心,怀有谦卑之心,笔底就能带三分感情,而不仅仅满足于新奇的味觉体验或者炫耀某种权力。

《嘉瓠集:近代画苑馨香录》

朱万章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主要涉及晚清、民国以来的画史札记与论述。书中关注的人物,有晚清岭南花鸟画坛的重镇居廉,“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任薰、顾沄及印学领军人物黄士陵,也有20世纪画史中的代表画家黄宾虹、陈半丁、高剑父、张大千、关山月、陈大羽和黄胄。在书画家之外,也涉及书画鉴定家(如何瑗玉和张珩)和文献学家(如简又文)。在垂注于画坛明星的同时,一些鲜为人知的画史“隐居者”或仅聚焦于一地的地域名家也受到重视,如潘和、王根、张崇光、夏汝霖、鲍少游、司徒奇、刘秉衡。除个案研究之外,也有对寓目书画的宏观考察,如广东佛山地区私藏明清书画、石景宜艺术馆和广东中山颐真园藏画等。

《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进根源》

鲁明军著,商务印书馆

本书是关于20世纪初中国美术变革的一次再解释,也是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之历史叙述的一次大胆尝试。本书的取经既不诉诸特殊性和身份本质主义,也不遵循全球化和普遍主义的逻辑,而完全是立足于现代中国的历史、现实及其内在的碰撞和紧张。作者将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进实践置于20世纪初以来的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的建构这一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基于对当代艺术的敏锐意识和深刻体认,通过跨媒介、跨时代、跨区域的多维度观察和梳理,意图构成一部极具想象力的有机的文本装置。

《不践约书》

张炜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作家张炜的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虽然以诗歌为表现形式,以爱情为呈现线索,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概念和边界,作家调动人文、思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综合手段,以强大的精神背景和超出常人的写作能量,打造出了这个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复合性诗歌文本,可以将之视为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的立体全方位覆盖性诗意呈现。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