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讯

3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诗教与情教

《理想在潮头:给青年编辑》陈昕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个青年人一脚踏入出版,这是一份怎样的事业,取决于他有怎样的信念。陈昕经历了出版最好的年代,也经历了出版的困顿和光怪陆离;他曾经通宵达旦地打磨书稿,也曾大刀阔斧地建设了中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从青涩的一线…


《理想在潮头:给青年编辑》

陈昕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个青年人一脚踏入出版,这是一份怎样的事业,取决于他有怎样的信念。陈昕经历了出版最好的年代,也经历了出版的困顿和光怪陆离;他曾经通宵达旦地打磨书稿,也曾大刀阔斧地建设了中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从青涩的一线编辑,到成为中国当代出版事业中绕不过去的名字,几十年的编辑生涯,让我们感叹的不止是他个人的成就,更多是一个满怀理想主义的出版人,投入到了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把摸时代呼吸,比时代先行半步,成为时代的引领者。

本书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记录了陈昕出版事业的重要时刻,是一个青年人从刚入行的编辑成长为出版家的历程。下半部分是作者对出版事业相关思考的精华,由出版而来,却不止于出版。

《上海文学空间论:忧郁、理想与存在》

朱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及其所在的“南方”,一直是忧郁而又充满魅力的存在,往往也代表“世纪末”之后新生历史循环的展开。延续波德莱尔开创的忧郁与理想之城市诗学结构,本书对上海城市书写的情感地理谱系、革命文学的空间特征、现代派书写的空间症候、全球化时代都市空间存在论展开专题论述,尽可能覆盖上海文学空间的不同面向,揭开上海独特而多元的情感地理构造。京派和海派、忧郁与理想、抒情与革命所代表的二元空间诗学在中国历史中的演进,提示“诗性”对现代城市的批判与重塑作用,有助于确立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城市哲学范式。

《浙西词派研究》

徐志平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清代词坛有三大词派:康熙年间形成的浙西、阳羡词派及乾隆年间形成的常州词派,本书是首部对于浙西词派研究最为全面的专著。浙西词派是形成于清初、以“浙西六家”为代表的、宗奉南宋“清空”“醇雅”词风的词派,也包括后来表示学习宗奉这一词风的词人。这是清代历时最长、创作词人最多、影响最广的词派。本书全面系统地探究了这一词派流变的原因和过程,分为“浙西词派总论”与“浙西词人论”上下两编,并分三个时期重点介绍清代三百年间浙西主要词人的创作,大量的词人都是未被关注过的,以期人们能进一步了解杭嘉湖文人群体的诗词成就,以及清词中兴的缘由。

《诗教与情教:新文化运动别裁》

秦燕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录文十篇,分为五编,以儒家情性观为主要视角,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集中探讨几组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人物如何经由“诗教”完成“情教”,性命际遇与情感模式双重观照,展现百年中国文化脉络。第一编易顺鼎、黄季刚并列而论,“仙童”之殇令本书开篇于暮色苍凉中;第二编章太炎、张默君同侪而行;第三编有关熊希龄、郑孝胥两位处世风度行事风范迥异的立宪党人;第四编所论曾纪芬、陈卓仙是两位立德立言均足光耀学林的老祖母,前者身为曾国藩“满女”,一生恪守文正遗训却成为虔诚的基督徒,后者不仅留下至性感人的《思复堂遗诗》,更培育了一代鸿儒硕学;第五编两文皆以唐君毅为核心关怀。于章节编排本身,已足见作者良苦用心。

《美学的谎言》

李森著,商务印书馆

自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席卷以来,庞大的学院派美学理论体系变成了一门把玩西方学术概念的玄学。只见理论堆砌,不见鲜活的作品创造;只见概念的复制,不见生动的个人情操。美学理论的推演游戏与艺术史研究和艺术创作现场的脱节,使源于东西方文明根脉的艺术批评正统日渐式微。本书结合艺术创作、诗意生成和审美语言的原初经验,对基本的美学、诗学命题进行重新考察,揭示“美学的谎言”,推动中华诗性批评古老传统的当代复兴。

《文饭小品》

谢其章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精选知名藏书家谢其章近年所作文化随笔,以民国报刊收藏为主线,挖掘《天地》《大众》《良友》等民国报刊背后的故事,讲述鲁迅、张爱玲、邵洵美等民国文人的逸闻趣事,同时记叙作者的藏书经历与多年收书趣闻,书写作者对北京胡同的小考和人生见闻。书中插图多为作者私藏报刊剪影,是难得一见的独家第一手资料。

《诗画中国》

郭晔旻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寻美之书——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美,再用当下的风格把传统艺术展现出来,正是这本书的特色所在。本书选取了古代诗词和绘画当中描绘的社会场景,从生活到服饰,从日常娱乐到修学旅行,重现古人的逸趣及生活镜像。

《董卓》

包福鑫著,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讲述了汉桓帝至汉献帝初年,东汉30余年的荣辱兴衰,以董卓宦海沉浮的一生作为故事主线,讲述皇室、外戚、宦官、党人、世族、军人在汉末时期的权力纷争。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汉桓帝时代,董卓在凉州被举荐为官,凭借出色表现和卓越的战功不断升迁,最终破格拔擢入京担任羽林郎,平步青云。第二部分讲述汉灵帝初年,董卓先遭免职,后依靠段颎复起,与黄巾军冀州主力作战,失败被免。第三部分讲述汉灵帝末年、少献交替。东汉战火四起,董卓坚守关中抵御叛军,成为各路驻外军队中实力最强大的一路,最终趁乱入雒阳夺权,改立刘协为汉献帝。第四部分讲述汉献帝时代,大世族与董卓之间利益相害,朝廷反董情绪亦日益高涨,引发“十八路诸侯反董”;董卓退守关中,最终死于并州集团的刺杀。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

徐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是一种怀疑和论证、辨析和评估、探索和综合的能力,也是这一能力的实践行为。这样的“批判”既是认知的,也是伦理的,既是审慎的知识验证,也是实践理性的判断。批判性思维的根本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能尽量辨别真相,然后做出对错、是非或正邪的判断,从而增强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理性参与力量。基本的批判性思维是不轻信和不自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讨论的是自欺与欺人的可能关系。第二部分讨论的人的情感、情绪、欲望如何影响真实思考和正确判断,主要体现为“认知偏误”和“捷径思维”。第三部分讨论人的思考方式如何应对逆境现实和受其何种影响,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乐观幻觉、偏见、歧视、歪理、假话、贪腐、伪善、不实宣传、集体沉默、装聋作哑、心知肚明地附和谎言和说假话。

《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研究》

王宪昭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多民族同源神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书以神话学理论和母题方法为切入点。第一章对古神话中的“氏族”“部落”“族群”“民族”等概念作出界定。第二章从类型学角度,对造人、生人、变人、婚生人、感生人、人类再生等背景下的多民族同源类型系统进行分析。第三章从神话内容角度对多民族同源神话进行文化解读,分析了多民族同源神话中蕴含的祖先崇拜意识、民族观的自觉,以及民族文化间的互动。第四章探讨多民族同源神话的特征,阐释了多民族同源神话的民间性、神圣性、实用性。第五章论证多民族同源神话的传承与当今价值实现。

《溪畔灯微:社会经济史研究杂谈》

刘志伟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只有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才会体会到真正的中国的样子。所有的理论都来自于实践。不论是傅衣凌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还是费孝通的社会人类学调查,都是要走下去,走到中国的基层社会中,那里才能看到中国社会的脉络、机理和生发的理论。中国何以为“中国”。本书是作者在读书时所思所想的话题,集中在社会经济史研究、地方文献的价值、区域的实践、“齐民社会”与传统乡村,回顾了四十年的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传统、路径及转向,社会经济史研究与区域研究的结合。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