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人物

获诺奖已5年,莫言在忙些什么?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5年,莫言最近在忙什么?有何新作?近日,莫言在香港会展中心作了一场生动演讲。语言幽默、娓娓道来的他,演讲一开场便引来全场笑声。获诺贝尔文学奖5年后为何再无新作面世?莫言作了回应。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个人近况:得了诺奖后下笔很谨慎得了诺奖后…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5年,莫言最近在忙什么?有何新作?近日,莫言在香港会展中心作了一场生动演讲。语言幽默、娓娓道来的他,演讲一开场便引来全场笑声。

获诺贝尔文学奖5年后为何再无新作面世?莫言作了回应。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

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

个人近况:得了诺奖后下笔很谨慎

得了诺奖后,莫言为何没有新作问世?近期他有何写作计划?

讲座中,莫言坦言,这5年内,基本没写东西,主要是在世界各地演讲。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太多,有些无法推辞,有些不好拒绝。国内的邀请也不少,大学、机构这么多,需求这么大,“十个邀请中只选一个接受”,也让他每个月都有好几个活动,忙不过来。另一方面,得奖之后下笔更谨慎,有几部作品,如果按过去的要求可以推出去发表,但现在总感觉不好,还在打磨与修改,希望能修改得好一点。

近段时间,莫言也在整理以前的笔记与旧作。整理过程中,发现1984-1986年这两年,当时还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读书的他,白天听课,晚上写作,两年之内写了十几部中篇,共80多万字作品,像《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 都是在那个期间写的。他感叹那真是精力与创作力旺盛的一段时光。而现在的他,感觉两年十分漫长,5年也是一晃而过。他透露,今年上半年开始拿起笔来写,偶尔写点小的东西,热热笔。写了一个散文,回忆当年老教授讲课的事,还写了一篇《学书漫谈》,关于朗读与呐喊。

莫言说,最近两个月自己开了微信。他发现网络上、微信上流传着很多署名莫言的段子、文章与诗歌,大多数都很正能量,有些诗还写得挺好,但其实都不是他写的。这些看着没有负面作用,自己也就默认了。

在北京的一次饭局上,有一位非常优雅的女士说她是莫言的忠实粉丝,要给莫言朗读一首他写的诗《你若懂我该有多好》。她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之后,莫言笑着说,“要真是我写的该多好!”

莫言称,网络上藏龙卧虎,什么样的高人都有,有一些很美的诗歌,“真写不出来,但用我的名字发表,也默认了,挺好!”

他说自己也偷着写诗,但不敢拿出来。写诗是一种自我表达,有时候会写一些打油诗。他认为打油诗这种文体其实很独特,比如说要吹捧一个人,写散文会感觉太肉麻了,但用打油诗的方式来写,带着戏谑与幽默的意味,所以打油诗是一种好文体。

《人民的名义》人物塑造尤其成功

“我也在追看这部戏,前天晚上还在看,看到38集。”莫言说。

莫言与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编剧周梅森都是最高检影视中心的艺术总监,当记者问他对《人民的名义》的看法,莫言表示,他也在追。莫言说,“尽管我调离最高检影视中心已经10年了,但原单位还给我保留着总监的‘绰号’,实际上,我什么都不管”。

莫言介绍,他在最高检影视中心工作期间,参与了3部影视剧的创作,一部是他担任编剧的《红树林》,也是与人共同担任编剧的作品。但这些剧播出之后,反应都不好。因为当时的尺度比较小,限制比较多,写腐败官员只准许写到地市级,还只能写市长腐败,不能写书记。

当年莫言还曾在《检察日报》当记者。他说当年自己还说过,反腐题材电视剧不是要为检察官树碑立传,也不是拍给检察院的官员看的,而是面对广大观众,所以首先还是要把检察官当人来写。

他说当年的影视剧创作,检察官不能腿哆嗦,不能有婚外恋,非要把检察官塑造成高大全的人物。但《人民的名义》的尺度很大,写腐败官员写到了副国级,且腐败官员所使用的手段,枪也用上了,暗杀也有了。《人民的名义》收视率那么高、反响那么大,跟中国这两年轰轰烈烈的反腐是有关系的。之所以允许那么大的尺度,是因为生活当中有了这样的实事,所以在电视剧里当然可以写。

他认为该剧尤其成功的一点,是人物塑造上,高玉良、李达康,个性都非常鲜明。莫言称,好的电视剧跟好的小说一样,都要把写人放在第一位,把塑造人物当做最重要的任务。

网络作家背后有利润的鞭子在抽

莫言笑称对香港文学的认识很粗浅,对内地文学的认知很片面,对自己的写作与文学认知很模糊。

莫言在香港会展中心作了一场生动演讲

莫言在香港会展中心作了一场生动演讲

他的幽默、乐观与自嘲,几度引得现场观众热烈掌声与欢笑。莫言自称是一个文学乐观主义者,他并不认为现在文学处在凋零期。他说不管社会怎么变化,文学总是会以自己的面目继续下去。

莫言表示,当年自己很反对用电脑写作,因为电脑打字影响思维,思路会被打断,不如用笔在稿纸上写,那样有快感与成就感。用稿纸写,一天写一摞,堆起来,感觉自己写了很多,用电脑写,关了机,感觉自己什么也没做。如果文件丢失了,更是有失落感,觉得一天工夫都白费了。但被环境逼迫着,现在自己也习惯了电脑写作。

他说,很多东西抗拒不了,就像互联网。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络文学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力量。大量的网络文学里面,只要有那么10部8部好作品,就必须承认它。很多网络作家确实创造了巨大利润,一个IP卖上亿元,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他们写作速度还非常之快。

莫言说,“过去我一天写一万字,大家认为我是快手,但与今天的网络作家比,这根本不算什么。过去我写50万字,觉得已经是江河小说,很漫长,但我看很多网络小说,动辄1500万字,太惊人了。为研究,我也试图在网上阅读过一部反腐网络小说,看到150章时,我觉得它该结束了,但往后看到250章,它还没收尾。后来一看到了500章的时候,我就不读了。”

他说,网络文学有自身的特点,你可以不在网络写作,但应该知道网络文学作家写的是什么。流行文学,现在越来越细分、类型化,越来越技术化和专业化。

莫言表示,网络文学是想象力的炼金场,也是语言文字的狂欢场,扩展了我们的想象力,但也需要节制。他希望网络文学作者能够稍微沉静一下,不要那么快,把语言写得精炼一点,故事设置得更加合理些,把人塑造得更加丰满一点。

他说这样的愿望,能不能实现很难说,因为网络写作,背后有一条鞭子在抽着作者,这就是利润,“我也希望我们的网络作家,背后戴上盾牌,不要怕抽,提高作品质量”。

莫言5年无新作诺奖成包袱了?

牛仔很忙,莫言也很忙,即便得诺奖五年之后依然如此。

莫大师坦言,五年来基本没写东西,主要是在世界各地演讲。一方面各种各样的活动太多; 另一方面,得奖之后下笔更谨慎,有几部作品,如果按过去的要求可以推出去发表,但现在总感觉不好,还在打磨与修改,希望能修改得好一点。

说真的,莫大师这番话让人顿生好感。开天辟地的诺奖得主,敢于实话实说,夸网络文学和段子手,否认了网上疯传的《你若懂我该有多好》是自己的作品,还说,“要真是我写的该多好!”面子给得,简直不要不要的!你见过如此低调、实在的诺奖得主吗?可是这么懂事的莫大师,如今下笔也谨慎了。

可为啥一定要有新作?仔细一想,这个命题有点奇怪。莫言人如其名,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经年累月被生存磨去了棱角,但他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现实与虚幻、魔幻结合的手法,从早期《红高粱》的热情张扬,到后来《蛙》和《生死疲劳》的隐忍,用各种隐喻表达出生活的真实状况。得奖是一次表彰,实至名归,他开创了历史,写就了一代传奇。再说,诺奖本来就是表彰他已有的文学成就,而不是他未来的创作潜力,更不是创作的数量和速度。即使他此后一篇不写,就此收手,又有何妨?

事实上,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一部经典作品的诞生,从来就不是随随便便的,倘又获奖,除了作品本身,更多的是机缘巧合罢了。只不过,国内在经历了对诺贝尔文学奖长久的渴望后,需要“消费”莫言,需要有一个值得追捧的文学偶像。置身于这样一种喧嚣的荒诞中,莫大师恐怕难以抽身,只能苦笑打趣了。就好比曾经的刘翔,110米栏成为了“世界第一人”之后,大家不愿意接受他拿不到第一,不愿意接受他退赛一样。

对于人来说,最痛苦的不是从未得到,而是失去。特别是对本身显得更安静的文化圈子来说,荣誉是读者对自己的肯定,而这份荣誉反过来也会为自己吸引来更多的读者,所以荣誉加身下,会对自己提高要求,以期望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读者。所以,或许并不是读者给莫言了压力,而是莫言自己给自己太多压力,想写出一部“更好的作品”,莫大师被更炫目的光环羁绊,大师再“大”,终究是肉体凡胎。

不想成也诺奖,败也诺奖,莫大师大可以退后一步海阔天空。在诺贝尔奖这件事上患上失忆症,忘记它,回到从前,想写就写,写不出拉倒。如果诺贝尔奖是个顶峰,到了顶峰,迟早是要下山的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不了,那么就只能退了。要么干脆学学金大侠,早早封笔,莫再多言了。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