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姐妹之争:2017年惊悚小说的大热题材?

提到惊悚题材,就不得不提糟糕的手足关系。自打人们开始写故事以来,手足之争一直都是故事发展的推动力。

姐妹之争:2017年惊悚小说的大热题材?

如果一本书讲的是幸福的家庭,那么书中展现的理想手足关系也都是相亲相爱的。例如,《小妇人》中的梅格、乔、 艾美和贝丝,《傲慢与偏见》中的班奈特姐妹,南希·米德福德《爱的追求》和《寒冷季节的爱情》中的拉德利特姐妹,还有那部儿童经典作品《狮子、女巫和魔衣橱》的彼得、苏珊、埃德蒙和露西。

然而,提到惊悚题材,就不得不提糟糕的手足关系。例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以该隐和亚伯为原型的人物——克劳迪斯和老哈姆雷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还有夏洛克和麦考夫·福尔摩斯。自打人们开始写故事以来,手足之争一直都是故事发展的推动力。

然而,2017年,随着姐妹关系成为热点,犯罪小说作家们似乎集体转向了手足惊悚题材的创作。一大批即将上市的惊悚小说都将手足关系作为中心主题,其中就包括17年5月上市的《潜入水中》(Into the water)。这部深受期待的小说是凭借《火车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Train)名声大噪的宝拉·霍金斯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一位女子在姐姐离奇死亡后,努力面对两人此前共同经历的故事。

过去几年间,犯罪小说的市场一直被婚姻题材的惊悚小说所占据——还记得吉莉安·弗琳的《消失的爱人》和S·J·华森的《别相信任何人》吗?这些婚姻惊悚题材的典范之作,挑战了婚姻所代表的神圣感与安全感,将熟悉与和谐的家转变为充满秘密与威胁的鬼屋,着实令人钦佩。无论背景设定多么不同,这些故事全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你并不像你以为的那样了解你的伴侣。这个道理浅显易懂,但也能吸引读者。对比而言,姐妹题材的惊悚小说创作空间更为广阔。

首先,仅凭一对手足的分离就可以展现戏剧冲突。艾美·金特里的悬疑小说《过去了》(Good as Gone)从一对姐妹的母亲的视角展开,但10岁的简是唯一一个目睹姐姐朱莉被绑架的人。命运多舛,让她的母亲悲痛不已,而简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还有弗林·贝里的讽刺心理惊悚小说《在苦难中》(Under the Harrow),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子想要查出谋杀姐姐的凶手的故事。诺拉一心想要找到杀害她心爱的姐姐的凶手,但与此同时她却发现自己的生活止步不前,并陷入了危险。在找到真相前,她根本无法回归正常生活,更别提去开始新生活了。可能只是巧合,但金特里和贝里展现出的写作技巧,都不限于写出推动故事发展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她们都明白手足关系之复杂,虽然脆弱但本质坚定。她们利用了这一点,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姐妹之争:2017年惊悚小说的大热题材?

婚姻惊悚题材中的秘密、谎言、背叛情节,都可能发生在姐妹之间,而且还多了几分嫉妒与敌对——尽管手足应该是比伴侣更值得信赖的人。纳拉·艾伍德的《姐姐的骨头》(My Sister’s Bones)是今年首部探索姐妹关系的小说,米歇尔·亚当斯4月份出版的《我的姐妹》(My Sister)也设定在这一背景下。这两部书中,家庭中的秘密日益凸显,虽然表面上是父母掩盖了秘密,但故事的重点并不是如何修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这也不可能,因为两部书都是以父母一方的死亡作为开篇),而在于父母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们的子女。

6月份,克洛伊·J·埃斯帕斯多将出版个人三部曲中的第一本——《疯狂》(Mad)。据称该三部曲为限制级,内容不设限,将探索“长相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姐妹间的反目程度:偷走自己姐妹的完美人生,然后就此生活下去。”嫉妒、背叛、复仇也是爱丽丝·温妮的《有时我会撒谎》(Sometimes I Lie)和伊莎贝拉·艾希顿的《小妹妹》(Little Sister)的主题。温妮透过不可信的叙述者来讲述故事主角,令读者困惑不清,又将她们的童年生活与发生在现在的事情进行插叙,让读者分不清两姐妹谁是谁。而希尔顿的小说由姐妹中的一人讲述另一人的故事:最后我们才知道,一切原来是对很久之前的背叛的报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谁都懂。

心里学家朱丽叶·米切尔认为,手足之争的根源在于,由于认识到自己并不独特而产生的心理创伤。手足关系是相似点与不同点的交织,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要学着接受两个明显不同的个体同时存在的事实——新生的兄弟姐妹处于家庭中相同的位置,尤其与父母的关系也相同,这让他们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同时又各有差异。

米切尔认为,这种情况下先出生的那个会感到“没有归属感,无所依归,弄不清自己的位置”。她认为,关键在于对家庭位置的困惑,而不是身份。她解释道:“他们为之挣扎的问题,不是‘我是谁’,而是‘我在什么位置?’,不是身份问题(虽然这两者常常混淆),而是‘我在这段家庭关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手足惊悚题材如此具有吸引力并能大获成功,正是因为它运用了这种困惑。任何惊悚小说能够引人入胜的原因,就是能够利用人们对于自己最可怕的噩梦的恐惧。这些小说中被手足取代的场景,正是令人恐惧的现实所在。

安·摩根所著的《抢走我名字的人》(Beside Myself)就利用了这种特别的恐惧,并得到了不错的反响。这本书出版于2016年,可以说是这一文学潮流的开山之作。书中两位长相一模一样的六岁双胞胎海伦和艾丽决定互换身份。她们的计划非常成功,骗过了所有人,甚至是她们的妈妈。然而,当海伦(人们眼中的“好孩子”,领导者、早熟、阳光、甜美有礼貌)厌倦了这个恶作剧,并告诉艾丽(人们眼中的“问题儿童”,反应迟缓、邋遢、笨拙、忧郁)该把名字换回来的时候,艾丽拒绝了。海伦试着这样安慰自己:“我可以去做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来展现海伦最好的一面,这样即使我头顶着艾丽乱糟糟的头发,穿着她槽糕的衣服,也掩盖不了真正的海伦的光芒,妈妈肯定能认出我。”

不幸的是,这并不管用,海伦发现自己困在了现实的噩梦之中。讽刺的是,随着她对此越来越沮丧,并且愈加绝望地试图说服别人相信自己才是真正的海伦,她就越来越像她的妹妹,那个她一直试图说服别人自己不是的人:没有逻辑、不守规矩,是别人眼中谎话连篇的人。最终海伦几乎被逼疯了(成年后患有严重的精神问题),而这种命运正是手足惊悚题材的受害者们可能面对的:偷走的姐妹身份,既是终极的恐怖故事,也是终极的报复行为——只是取决于谁是受害者,谁是行凶者。不过,究竟孰是孰非,并不容易做出判断。(编译/赵若婵)

原文选自:BBC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