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科举作弊:一场读书人与当局之间的顶级较量

因为有违公平的行为,向来为人不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生即是考场,不论是看得见考场的考试或是其他考试,尽管赢了纸面的成绩单,却输了人格里的分数,实在是得不偿失。

科举作弊:一场读书人与当局之间的顶级较量

我们的一生,行走在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考场之上,接受教育的时候,在固定的空间、时间参加统一考试,走到社会上,各种看不见的试练,只不过换了时空的考试。

考场上,有人凭借实力,有人则赌运气,更有甚者,拼的是爹地。比如明朝张居正的儿子,都是一甲前两名及第。能拼爹的考生这种毕竟是少数,在考场上,要么实力决胜,要么作弊成功,古今中外的考生们心里都清楚得很。

不说中国,国外的学生也会作弊,尤其是低年级不懂事的小孩子,大多有考试作弊的经验,随着年龄增长,知道作弊可能带来的信用污点,权衡利弊后,放弃作弊者居多。 

科举作弊:一场读书人与当局之间的顶级较量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从一开始就有作弊与反作弊的斗争,考生想破头寻找考场漏洞,而考试机构,也是见招拆招,并用许多严厉的条款惩治作弊者。

明清时代科举有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惯例除了恩科,每三年一次乡试,即秋闱,得名的原因是考试时间在农历的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连考三场,每场考试时间为三天,共考九天。

全国的会试科考也是每三年一次,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即春闱,考试时间也是九天,分别是农历的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连考三场,每场时间三天。

为天子选才,是国家的根本大计,各地的贡院(考场)是防作弊的第一线。

专门为科举考试设计的贡院非常讲究,从选址到内部结构的设计,都是为了防止作弊的。一般贡院分为候场、试场、外帘空间和内帘空间。候场是考生核对姓名等候入场的地方,候场最外延是入口牌坊,分别为腾蛟坊和起凤坊,取“高中”的寓意,考生在这里排队等候点名。在这里排查明显的替考者。 

科举作弊:一场读书人与当局之间的顶级较量

古代没有照相机,无法通过照片或指纹来识别考生,这就给替考者留下很大的空间,为了杜绝枪手,考前都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准考证。进考场前,考官根据履历、证件验明考生的身份。考生持证进入考场号舍,对号入座。

然而,考生众多,体貌特征的描述过于模糊,枪手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枪替有两种,一是代替自己入考场;二是同场考生传卷子抄录。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会试,举子沈同和为求高中,请人代答试卷,而得“会元”,给他代笔的赵鸣阳却只得第6名。谁知东窗事发,两人都被除名。 

科举作弊:一场读书人与当局之间的顶级较量

考生在核对姓名无误后进入试场,考场多采用格子间式(贡院),一溜排开,每人一间。,考场正中间是明远楼,明远楼是考官监视瞭望的地方,地处高位,考生情景一览无余。除明远楼外,考场的四个角上各设两个瞭望楼,同样有考官坐镇,可谓全方位无死角的监考。

每位考生都在自己的号舍答题,根据考场规模,号舍有多有少,排间距不足1米,每间大小差不多单人厕所那么大。地面和墙壁都是用砖铺成,防止传递考卷,号舍中间有写字台,用来答卷。

考生考试时全封闭,进去了就不能出来,出来就不能再进去,以防止内外传递作弊。每个号舍前提供一个暖炉,一篓碳,用来给考生烧茶热饭,号舍前用栅栏隔开,考生不能随意出入,如果有需要,每一小巷里有8名或10名号军,专门满足考生们的各种要求。

考试长达一天,有的学生想出用信鸽作弊的方法。考生将试题题目卷筒让鸽子带出考场;待外面答完再由信鸽送回来,让考生誊抄。隋朝考生想出这种方法,到宋代广泛应用。辽金时期,朝廷每临三试,就诏派北部金人游牧骑射高手,守卫考场四周,见鸽子进出一律射杀。清朝则有火枪手在试场候命,见到鸽子,就鸣枪,此即“射文队”。 

科举作弊:一场读书人与当局之间的顶级较量

有用鸽子作弊的,也有用石头信来传递的。考场围墙外有大树,外面的人接到考生的题目,找人写好答案后,包裹石子,投入考场。可惜这方法很快就不好用了,金代,皇帝昭告天下贡院围墙外的大树砍光!

考官把内外联系的路都截断了,没办法,只好贿赂考官从新联通内外了。明清时代,许多考官收了银子,偷偷为考生传递答案。不过这是重罪,一旦发现,后果很严重。最有名的例子是明代鼎鼎大名的唐伯虎作弊案。

弘历十一年(1498),唐伯虎参加奉天府乡试,被录为第1名解元;次年春天赴京会试,到京城去拜访程敏政,程敏政被皇帝钦点为本次会试主考。不想与程敏政不睦的给事中华咏乘机告状:“程敏政向唐寅、徐经出卖了本次会试的试题”。最后结果是罢去程敏政官职,唐寅永不得应试。唐伯虎不得不靠卖字画为生。 

科举作弊:一场读书人与当局之间的顶级较量

有失败的,就有成功的。万历三十八年庚戍科会试时,江南举子钱谦益,花万两银子买通了“内监试”和“大总裁”,满以为高第“会元”万无一失。万万没想到,还有比他更狠的。直隶举子韩敬本已落榜,花了四万两银子,一举当了“会元”,并如愿夺得状元。钱谦益只得探花(第三名)。

有钱人花钱,没钱没骨气的考生只能另想办法,自力更生,最常用的就是做小抄。明清考场为了防止夹带小抄,有严格的搜身和搜检程序,因此对小抄制作要求特别高。最好用老鼠尾巴上硬毛做成的笔,墨水必须是油性的(防止被汗液打湿),字体一般都用簪花小楷,越小越好,不过字迹得清楚。现存一件麻布坎肩,长55厘米、宽50厘米,上面用毛笔手写62篇八股文,共计4万余字。 

科举作弊:一场读书人与当局之间的顶级较量

怎么把小抄本带进考场呢?常规方法是藏在鞋子和帽子的夹层里,当然十有八九会被考官查出来。还有藏在带进考场的馒头糕点里,被查到的几率也挺高的。还有藏在墨锭和砚台里的,墨锭和砚台中空,藏起小纸条基本上万无一失。 

科举作弊:一场读书人与当局之间的顶级较量

考官与小贼们斗智斗勇,展开反夹带“运动”。考生们进考场之前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检查,帽、衣、衫、鞋,只许单层;砚台不准太厚,笔管不须空心;糕点等食物都要当中切开。清康熙年间规定举人进人考场必须披头散发,并且只能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

由于科举考试入场时间在后半夜,披头散发的举人排队入场,远远看着像鬼魅一样,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参加科考称作进鬼门关。

皇帝偶尔也会突击检查,乾隆九年顺天乡试,皇帝突击检查。考试头场、二场各搜出21人夹带,顺天贡院前的“枷号”(监狱)一时爆满。考试过后交白卷者68人,未答完题者329人,文不对题者276人,更有根本不敢入场直接弃考的2800多人,贡院外的墙角下,被弃的蝇头小抄堆积如山。 

科举作弊:一场读书人与当局之间的顶级较量

考试环节结束后,进入阅卷环节,为了防止作弊,考卷要经过加工。即“糊名”和“誊录”,将考生的名字用纸黏贴遮掩,以避免批卷者认出写卷人,这种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后来又发明了誊录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送往评级,以防批卷者辨认出考生的字迹。

清代对贿买考官查处严格。顺治十四年,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发生“五闱弊案”,最后江南闱16名主考全部被斩决,数十人被判流放到辽宁尚阳堡、黑龙江的宁古塔。其间,数百举人在官兵看护下赴北京重考。

对查处的作弊考生,清代的惩处的办法有:枷号,凡临场枪手、冒籍、顶替、夹带、抄袭、传递、不坐本号者立即由监考官吏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斥革,生员一旦违犯考场纪律,生员称号立即被革除;刑责,舞弊情节严重者,要动用刑罚。对冒名顶替、重金雇请、舞弊情节恶劣者,往往被发配充军。 

科举作弊:一场读书人与当局之间的顶级较量

乾隆五十七年,对3名雇请枪手的童生、枪手及其他涉案者,先行枷号3个月,然后“发烟瘴之地面充军。至配所杖一百,折责四十板”,脸上还要刺上“烟瘴改发”字样。这样的惩罚已与要犯相差无几。

可见我国古代对考场上的诚信非常重视。因为有违公平的行为,向来为人不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生即是考场,不论是看得见考场的考试或是其他考试,尽管赢了纸面的成绩单,却输了人格里的分数,实在是得不偿失。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