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人物

林徽因与北京古城

农历四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史》主编贾珺老师在成都寻麓书馆“传灯人”讲座中,为读者朋友分享了“林徽因与北京古城”的故事。

农历四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史》主编贾珺老师在成都·寻麓书馆“传灯人”讲座中,为读者朋友分享了“林徽因与北京古城”的故事。以下是这次分享的内容整理。

林徽因

林徽因

讲述民国时期最著名的才女林徽因先生的故事,从“林徽因与北京古城”这个角度,可能能够更好地回顾这位杰出女性伟大的一生。

我们先看第一张图片。

这是一个雕塑作品,目前放在杭州西湖的湖畔,用剪影的方式把林徽因先生和她最著名的一段文字呈现出来,既抽象又具体,和湖光山色也映在一起,非常好地概括了林先生一生的艺术气质。

讲到林徽因,我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很多年轻的朋友都非常喜欢她。可以说,在民国时期所有名人当中,林先生是最具有网红气质的一位,历久弥新,一直是大家特别关注的。我们今天抛开那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不说,可以认真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了解一下这位了不起的学界前辈到底有哪些真正的成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林先生并不很长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三个时段都是在北京这座古城度过的。林先生大部分的学术著作,还有艺术作品,都和北京这座古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她晚年为了保护这个古城,用尽了自己最后的一丝力量。

林先生一生中最主要的贡献体现在三个领域:建筑、文学、美术,所以我们今天更多是从建筑学家、文学家和美术家的角度来回顾林先生以及她和北京古城之间的因缘。

林徽因先生的祖籍是福建省的福州,但并没有在福建怎么生活过。她出生在浙江杭州,后来纪念她的雕塑作品就放在西湖边上,因为那是她出生地和童年生长的地方。

第一个阶段

林徽音这个名字是他的父亲林长民为她取的,源自《诗经·大雅》这句话:“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是周文王的夫人,徽音就是美好的声誉的意思——请注意原名是“音”,后来改为“因”——1935年林先生为了避免与上海一个无聊的男作家的名字混淆,把自己的名字由“音”改成了“因”。林徽因先生的父亲林长民是世家子弟、饱学之士,对中西方的文化都有特别好的修养,给予了林先生最好的童年教育。

童年时的林徽因

童年时的林徽因


林徽音与父亲林长民

林徽音与父亲林长民

林徽因先生在杭州度过童年之后也短暂地随家庭在天津、上海住过。在她十岁左右这一年,因为父亲到北洋政府任职,全家一起迁到了北京,由此开始了她在北京生活三个时段里面的第一个阶段。

林先生到了北京之后,和她的表姐一起进入一座英国教会办的学校,叫培华女子中学。这个学校采用中英文双语教育,所以林先生打下了非常好的英语和西方文化的基础。林徽因到北京之后,不久就认识了梁思成先生。16岁时她和父亲一起去欧洲旅行,在英国度过了非常浪漫的一段时光。也是在这段时间里面,她首次结识了徐志摩这位诗人。一年之后,林徽因回到了北京。18岁的时候,在双方家长的撮合下,她和梁思成之间有了婚约,正式地开始谈恋爱。

1920年,16岁的林徽音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入圣玛丽学院,次年认识徐志摩

1920年,16岁的林徽音随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入圣玛丽学院,次年认识徐志摩


1922年,18岁的林徽音开始与梁思成恋爱

1922年,18岁的林徽音开始与梁思成恋爱

中学时代的林徽因先生已经表现出了非常好的美术天赋。她曾经给一个刊物设计封面,画面很典雅。她那个时候并没有专门系统地学过美术,但已经有很高的水平了。

1923年,林徽音为《北京晨报》五周年设计的增刊封面

1923年,林徽音为《北京晨报》五周年设计的增刊封面

1924年时候,中国文化界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件,就是印度大文豪泰戈尔访华,北京的文化界非常隆重地接待了这位邻国优秀的文学家。当时林徽因先生和徐志摩多次陪伴在泰戈尔身边,被新闻记者称为“岁寒三友图”:泰戈尔老态龙钟,特别像一棵松树,而林徽因像梅花一般娇艳,徐志摩儒雅风格宛如竹子。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20岁的林徽音参与接待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20岁的林徽音参与接待


林徽音与泰戈尔、徐志摩合影,被誉为“岁寒三友图”

林徽音与泰戈尔、徐志摩合影,被誉为“岁寒三友图”

接下来,就要说到北京城里面和林徽因先生关系非常密切的一座历史建筑——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礼堂。今天这个礼堂还在,当时是北京屈指可数的非常重要的一座可以举行比较好的演出和讲演的场所。它的外观看上去是非常标准的中式建筑,和协和医学院其他的建筑相似,但是内部布置上非常具有现代气息。当时北京的文化界为了欢迎泰戈尔,专门在这个礼堂用英语表演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林徽因先生本人担任女主角,扮演齐德拉公主。

1924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小礼堂主演泰戈尔诗剧《齐德拉》,林徽因扮演齐德拉公主,徐志摩饰爱神,林长民饰寿神

1924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小礼堂主演泰戈尔诗剧《齐德拉》,林徽因扮演齐德拉公主,徐志摩饰爱神,林长民饰寿神

这场演出结束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就双双离开中国去美国留学,进入位于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梁思成先生进了建筑系,林徽因先生则因为建筑系不收女生而进了美术系。最后林徽因先生获得了美术学的学士学位,而梁先生获得了建筑学的硕士学位。

1927年,23岁的林徽因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士学位

1927年,23岁的林徽因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士学位

获得学位之后,他们俩去加拿大旅行。当时梁思成先生的姐姐刚好住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在姐姐的主持下,两人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离开美洲去欧洲蜜月旅行,趁机参观了很多非常经典的欧洲古老建筑。

1928年3月,24岁的林徽音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

1928年3月,24岁的林徽音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


婚后去欧洲度蜜月

婚后去欧洲度蜜月

第二个阶段

1928年8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先生回国,先是回到了当时已经改名为北平的北京,很快又离开北平来到沈阳,受当时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的邀请,为这个新兴的大学创办了建筑系,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两个建筑系之一(另一个是创办于1927年的中央大学建筑系,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林先生亲自为东北大学设计了校徽,又一次表现出她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在东北大学任教期间,林徽因先生一边忙于教课,一边从事学术研究,而她的健康因严寒受到很大的损害,不得不经常回北平看病。

为东北大学设计的校徽

为东北大学设计的校徽

到了1931年年初,林先生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她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不再回沈阳。从1931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之间,她在北平度过了生命中第二段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她一生当中学术和艺术创作的高峰期。

林徽因先生在沈阳任职期间还抽空回北平生过一次孩子。她的大女儿梁再冰,就是在北平的医院生下的。从1931年开始,林先生有一段时间住到了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养病,同时还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

北平西郊香山双清别墅,1931年3月林徽音在此养病

北平西郊香山双清别墅,1931年3月林徽音在此养病

当时她在《诗刊》《新月诗选》这些书刊上面发表了多篇诗歌,还有一篇短篇小说《窘》。林先生不但自己写了很好的文学作品,还乐于提携年轻的后辈。当时有一份非常重要的文学刊物叫《学文》,封面就是林徽因先生亲自设计的。这里面我们可以发现林先生在美术领域不是国画或者油画这种纯美术的创作,更偏重于平面设计或者书籍装帧这样的实用性美术。这也和她大学阶段以舞台美术为主的学习经历有关。

《新月诗选》

《新月诗选》


为《学文》杂志设计封面

为《学文》杂志设计封面

后来梁思成先生也离开东北,全家定居北平,在东城的北总布胡同租了一个四合院。林先生在这个四合院里面留下了很多照片。她给一位美国朋友写信的时候,亲笔把这个四合院的平面图画了下来,而且用英文非常详细地注明了每一个房间是谁住,干什么用。

全家定居的北总布胡同3号

全家定居的北总布胡同3号


林徽音在给费正清夫人费慰梅信中绘图解说宅院格局

林徽音在给费正清夫人费慰梅信中绘图解说宅院格局

这座四合院的正房被改造成一座中西合并的大客厅,这也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太太的客厅”。因为林徽因先生比较好客,经常用这个地方来接待北平文化界的人士,引起舆论很大的关注。他们原本的好朋友冰心女士写了一篇讽刺的小说,把这个客厅称之为“我们太太的客厅”,似乎这个客厅的女主人是一个特别虚荣无聊的角色。实际情况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跟朋友聚会毕竟是每隔一段时间才会有一次,更多的时候,这个客厅就是他们全家人生活的一个场所,同时也是梁林两位前辈工作的地方。从照片里面可以看到,里面的陈设是非常具有中西方合璧色彩的。这里面既有西式的沙发和写字台,又有中式的木头椅子和书架。林先生的文学创作,都是在这个客厅里面完成的。这座建筑大约在十几年前被一家房地产公司拆掉了,非常可惜。

太太的客厅

太太的客厅

接下来,我们要再一次说到协和医学院的那座礼堂。有一次,林徽因约好了要在这个礼堂为驻华的外国友人做一个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讲座。当时徐志摩在南方工作,专门搭乘一个运邮件的飞机匆匆地赶过来听这次讲演。非常不幸,飞机中途失事,遇难了。所以这个建筑可以说是林徽因先生和徐志摩交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见证者。1932年的时候,林徽因先生的儿子梁从诫出生了。林先生为儿子写了一首《人间四月天》,表达出非常温暖的气息。

北京协和医学院小礼堂,1931年11月19日,林徽音在此用英语为驻华使节举办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讲座,徐志摩搭乘飞机从南京赶来旁听,不幸坠亡

北京协和医学院小礼堂,1931年11月19日,林徽音在此用英语为驻华使节举办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讲座,徐志摩搭乘飞机从南京赶来旁听,不幸坠亡

值得一说的是林徽因先生绝对不是一直躲在客厅里面和朋友谈笑风生的太太。她在北平生活期间经常和梁思成先生以及中国营造学社同仁走出这座古城,去到很多偏远的地方,特别是山西省,寻访、测绘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古建筑,这个工作是非常艰苦的,但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除了山西,他们还去过河北、山东、河南,包括南方的浙江、江苏等地。这里面有很多震惊世界的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1937年7月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同一天,他们这个团队发现了中国唐代木结构的建筑遗物——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

梁、林两位都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古建筑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的核心成员,林先生的大部分论著都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这本杂志上。有相当一部分的论文作品是梁林夫妻联合署名的,少数的几篇是林先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每一篇的分量都特别重。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是林先生比较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第一篇全面地从理论角度对中国建筑的本质特点进行诠释的论文,到今天仍然是学术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1932年,林徽音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1932年,林徽音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在梁林两位合作的论文当中,最重要的是《平郊建筑杂录》。平就是北平,也就是指北京郊区的古建筑。他们当时寻访北京郊区众多的历史遗迹之后联合署名完成了这篇文章,从文字本身来看应该出自于林先生的手笔。里边特别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建筑意”,这个意是“意识”的“意”。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对建筑的全新认识。“建筑意”和我们说的诗意画意相类似,也就是说,当我们去开拓建筑的时候,除了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还会有很多别的联想,特别是会想到这些建筑所经过的那些沧桑的往事,以及超越物质的精神层面的意象,把这些东西综合在一起,就会使得建筑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除了建筑研究和教学的工作外,同时也有建筑设计的实践。当年,他们在东北大学时就完成过一些作品,在北平也抽业余时间做过几个设计。其中特别重要的作品是为当时的北京大学设计的地质馆和女生宿舍。今天地质馆被改成了办公楼,大体上还保持着原来的面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它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气息的建筑。

北京大学地质馆

北京大学地质馆

《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妻另一篇很重要的学术文章,由北平一座很重要的古建筑、辽代的天宁寺塔谈到了怎么去鉴定建筑年代的问题。当时有画家说天宁寺塔是隋代建筑,梁先生、林先生从建筑科学的角度对这个事情做了澄清,同时又提出了鉴别建筑年代的科学程序。

当时中国营造学社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比较早期的建筑身上,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建筑,而北平的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所以包括梁林二位在内,前辈们对北平古建筑的考察反而相对比较少,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说,他们夫妻俩就一起参与过天坛还有其他一些古建筑的维修工作,林徽因先生和助手还曾经去测绘研究过北海的一组古建筑。

就在他们发现佛光寺大殿之后不久,北平沦陷了。之后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全家,还有其他一些学者被迫离开了这座古都,南下避难。他们到过很多地方,也去过昆明,辗转反复,在1939年来到了四川宜宾的李庄。

第三个阶段

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历史出现新的转折点。1946年,梁思成先生应清华大学的邀请回到当时的北平,为母校重新创办一个建筑系。他们夫妻俩终于离开了四川回到了古都,林徽因先生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三个重要的阶段。

梁林二位都是清华的教授,1946年全家入住清华大学的校园。当时梁思成先生是新创办的建筑系的系主任,但是他到了清华不久就应邀去美国讲学并且参与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讨论工作,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他都不在北平。建筑系创办之初的很多繁琐工作是由林徽因先生自己咬着牙撑着病体来完成的。林先生不光协助创办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还为当时清华的胜因院家属区设计了教师住宅。他们家在清华的住所在新林院,房子经过了翻修,校方正在考虑把它重新做成一个更有纪念意义的场所。

新林院8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新林院8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回到北平之后,林先生的身体情况一直没有好转,很多时候是卧床休息的,偶尔能够勉强出来活动活动。她也曾经和女儿一起去颐和园这些地方逛一逛,让自己得到一些舒缓。

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游颐和园

林徽因与女儿梁再冰游颐和园

在北平解放前夕,林先生和梁先生一起为中国重要的文物建筑编制了一份目录。这是当时为了避免对文物古迹造成大的破坏,中共中央专门委托梁先生来编制的,而林先生是一个很重要的助手。

1948年,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制定《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1948年,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制定《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

新中国成立之后,梁先生和林先生积极地投入到新社会的建设中。他们夫妇领衔的清华大学建筑团队完成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就是为新生的共和国设计了国徽。在最初的方案当中,林先生的构想是把国徽做成古代的玉佩,后来改成以天安门为主图,把天空用五星红旗布满,在周边的边式上面通过稻穗和齿轮来象征工农联盟。

国徽初稿

国徽初稿


国徽定稿

国徽定稿

除了国徽之外,梁先生林先生夫妻另外一件在北京留下来的杰作,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梁先生负责整个纪念碑的总体设计,而其中的纹饰部分主要是林徽因先生率领助手完成。

两人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林徽因负责的装饰花纹设计大意

两人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林徽因负责的装饰花纹设计大意

因为身体健康的关系,林先生没有办法像一般的老师那样正规地去课堂上给学生讲课,她更多时候是通过指导研究生和参加讨论的方式来带学生,但是依然通过她个人的努力,给当时新创办的清华建筑系以极大的支持。

1949年之后,因为健康的关系,林先生的学术著作就比较少了,但是她依然会抽空去写一些科普性的文章。林先生对敦煌壁画有特别深的感情。她认为敦煌是一个艺术宝库,经常会告诫年轻人从敦煌壁画当中寻找传统艺术的精髓,把它用在新的美术和装饰的设计当中。

1951-1952年,林徽因在《新观察》发表《我们的首都》系列科普文章

1951-1952年,林徽因在《新观察》发表《我们的首都》系列科普文章


研究敦煌纹饰

研究敦煌纹饰


1950年,林徽因主持恢复景泰蓝工艺

1950年,林徽因主持恢复景泰蓝工艺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首都的职能和规划,以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希望能够把北京古城更完整、更好地留存给后人。这从当年梁先生和林先生编全国文物建筑目录就能看出,他们特别强调对北京古城要加强保护,尽量不要破坏,后来又进一步参与编撰全国文物单位的保护条例和相关名单。

1954年,林先生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北京市的人代会,在会上撑着自己的病体慷慨陈词,她为北京古城的保护做最后一次演讲。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先生在北京同仁医院的病房病逝,享年51岁。林先生的遗体被安葬在北京郊区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是梁思成先生亲自设计的,上面镌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六个字。林先生最看重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建筑学者的身份,她在这方面的建树具有历史价值。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女诗人、女画家,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女性的建筑师。林先生在整个建筑领域的开创期的确是前无古人的——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师,第一位建筑学女教授,也是第一位女性建筑理论家。

林徽因墓

林徽因墓

最后

关于林徽因先生的传记有十几二十种之多。到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还是梁林夫妇的美国朋友费正清先生的夫人费慰梅用英文所写的《梁思成与林徽因》,有不止一种中文译本。另外,八集的电视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拍得很好,挖掘出很多之前没出现过的资料。

《梁思成与林徽因》

《梁思成与林徽因》


八集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

八集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

今天重点想介绍的是这两套书:《林徽因文集》(梁丛诫编)、《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林先生到现在为止最好的文集就是这两本的《林徽因文集》,是由她的儿子梁从诫先生亲自编的,分为文学卷和建筑卷两个部分,把林先生在这两个领域的最重要的文字都收入其中,里面还附有很多照片。另外一本《建筑师林徽因》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于2004年林先生诞辰百年的时候专门出的,把之前被忽略掉的林先生的一些散落的文章,以及林先生的一些工艺美术设计作品收到里面了,还有一些学者关于林先生的最新研究文章,强调从职业女性的角度揭示林先生一生当中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梁从诫编《林徽因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梁从诫编《林徽因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建筑师林徽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从北京古城这个地理坐标点来回顾林先生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我们会发现林先生的一生其实不是一个风花雪月的客厅里的太太那么简单地度过去的,她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职业女性。她的一生是20世纪女性如何自我实现的一个非常好的典范。林先生留下这些建筑的研究论述、设计作品,还有文学创作和美术创作,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