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好的科幻电影 该是个什么样?

科幻题材表现上远离现实,实则与现实息息相关,并超越了现实,而由此具有形而上的探索价值。

好的科幻电影 该是个什么样?

视觉中国供图

好的科幻电影

离不开想象力

“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著名科幻作家韩松在一次回答“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这一问题时提到了一部电影——上海电影制片厂1980年出品的《珊瑚岛上的死光》。

韩松认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作品,在当年就具备了奇观、科幻的核心元素以及想象力和情节冲突,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界定,它是一个非常标准的科幻电影。在韩松看来,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一年,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对老电影颇有感情的还有著名作家、中国电影集团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张之路,在中国科技馆举办的青稞沙龙活动中作为《科幻世界》杂志社邀请的嘉宾,回忆起由自己的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霹雳贝贝》。

1988年上映的《霹雳贝贝》是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片。作为一部儿童科幻影片,影片的故事比较简单和有趣,属于一部糅合了悬疑、家庭伦理、喜剧以及儿童元素的科幻影片,影片讲述了从出生就身上带电的小男孩贝贝,一直生活在众人的猜疑和歧视中。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他奇迹般地让一个失明多年的老人重见光明,由此惊动了科研人员,他们开始对这个小男孩进行检测,想从他的身上发现秘密……

当时张之路任儿影的文学部主任,因在大学里的专业是物理,对科幻文学产生兴趣。他说,其实是“静电”现象启发了自己,因为天气干燥用手去触门把手就会起“静电”,好像人会发电一样,后来延伸开来想出了贝贝的故事。

《霹雳贝贝》塑造了一个天赋异禀又可爱善良的小男孩形象,贝贝摆脱孤独寻求友爱和理解的故事随着曲折、荒诞、幽默的情节深深打动了小观众们,成为那个时代青少年成长中的难忘记忆,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通过网络重温这部影片。

时光过去近30年,像《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国产科幻电影依然不多见。难道是我们中国人缺乏想象力?这绝对是一个伪命题,中国人从来就不缺想象力,我们的脑洞其实很大,《封神演义》、《镜花缘》、《西游记》、《聊斋志异》,哪一部不是让人脑洞大开。

张之路说,我们缺乏是对想象力的鼓励和支持,写实主义是中国文学和影视艺术的绝对主流。人们对现实发生的事物不遗余力地挖掘表现,对哲学思想层面的东西则疏于表达,也不善于表达。科幻题材表现上远离现实,实则与现实息息相关,并超越了现实,而由此具有形而上的探索价值。虽然近年来一批想象力和文笔并存的作者,奉献出了一篇篇精品,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科幻爱好者,但这毕竟还是一个小众的现象,并未卷起浪潮。

好的科幻电影

需要科学素养

张之路说,回顾一下科幻电影史就会发现,不同时代的科幻电影表达了不同时代的人文诉求。凡尔纳的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科幻电影,如《八十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等,探索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表达了人类对未来世界和外部世界渴望了解的情怀,这种理性和情怀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那一刻。《2001太空漫游》、《星际迷航》等太空题材科幻电影,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了人类对自身在宇宙空间的位置以及对宇宙奥妙的理解。人之于世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困惑:没有尽头的世界让人痛苦;有尽头的世界,固然让人感到安慰,那尽头之外呢?人就是被局限在自己的有限思维中,永远无法抓到绝对真理却又永远地追逐它——科幻电影直接地面对了这些永恒的悖论,尽管它也无法摆脱这种局限,但毕竟通过一个有机的故事做出了这种思考,通过科学理性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感性,因而牢牢地抓住了科幻迷的心。

张之路说,国内一些电影工作者认为科幻电影并不是主流,相关资金、高超特效技术、制作经验缺乏,再加上美国等国家成功科幻大片带来的压力,根本不敢迈出第一步。他认为,科幻电影本是关于未来的虚实,而我们的编导还缺少对未来的想象能力和预见能力,也缺少一种拥抱未来的理想情怀。因此他们热衷于在故纸堆里找现成、翻拍,创作起来轻松,商业上也有保证。更有甚者,买走目前一些科幻IP,但并不是用于拍电影,而是待价而沽,等着这些IP涨价了再卖出去赚差价,这也导致了一些好IP迟迟不见电影出来。

杨旭将自己定义为科幻概念设计者、科幻电影美术工作者。他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对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些观点。在他看来,剧本的视觉化不能很好实现,也是制约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一个问题。

剧本的视觉化相当于传统电影美术的道具设计,比如说剧本中出现一把宝剑,一个明式家具。电影美术就需要把这些设计出来,画出图,让道具加工出来用来拍电影。可是到了科幻片中,这些东西就需要设计出来,而这些东西是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东西。是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是并不是说画一个长的奇奇怪怪的,现实不存在的东西就叫做设计。好莱坞科幻巨作《火星救援》是一部近未来的科幻片,里面的东西是近未来的设计,就不能随便把一个能进入大气层的飞船放进电影里,告诉观众说这就是未来的飞船,如果这样做了,它只能叫做“幻”,称不上“科”,因为它不科学。这样的设计指望传统的电影美术来做可能性不大,因为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电影美术工作者,他不懂科幻,加上国内以前从来没有这样的项目让他们尝试,他们也不会。

与科幻很接近的是奇幻片,近年来的《画皮2》、《寻龙诀》、《爵迹》等可视作是具有了电影概念设计理念的奇幻片,这些影片的设计水平相当不错,这也是得益于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术的土壤或多或少对于奇幻是可以借鉴的。但科幻概念设计就不同了,国内和好莱坞不一样,在上世纪80年代前几乎是没有土壤的。80后尤其是90后这些人看着太空堡垒、变形金刚等各种科幻片一路长大的。于是中国第一代科幻概念设计师才从他们中产生,目前我国第一代科幻概念设计师可能只有20个人左右。这些25岁不到30岁的一批人,就是目前中国科幻电影概念设计的中坚力量。

好的科幻电影

呼唤科幻人才

科学的强盛离不开大众对科学的热情和想象力,科幻电影在这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

科幻电影依附于科幻文学,没有发达的科幻文学做后盾,科幻电影难于腾飞。美国科幻电影的强大,就得益于其异常活跃的科幻小说创作。美国人在科幻小说家的培养上有很多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渠道来自大学正规教育。北美地区有数百所大学开设和科幻小说有关的专业。可以说,美国几乎所有州的大学都有科幻小说的相关课程,其中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早在1959年就开设了科幻小说课。不仅是普通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名校现在也设有科幻小说课程。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幻小说知识还走进研究生课堂。

在德国,许多高校设立有科幻文学课程,众多的理科生驰骋科幻文坛。目前,德国有数万人进行科幻文学创作,其中一半不是职业作家。德国图书市场报告显示,科幻文学位列“读者最喜欢的文学作品”第二位。

在英国的不少大学,科幻小说创作是从本科到博士阶段贯穿始终的研究方向。

法国是科幻文学的发源地之一,百年来科幻大家层出不穷,但法国大学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科幻专业,法国科幻作家多为“半路出家”。而出版社和杂志社是法国科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它们为有志于科幻文学创作的新手提供练习平台和谋生之路,让他们中的佼佼者可以一路走下去,这也是战后大多数国家科幻类作家的主流培养途径。

在我国,2015年起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招收“科幻文学”方向博士生,填补国内高校在科幻领域的研究空白,被视为中国培养科幻人才的“全新起点”。

未来中国的科幻片要走向世界,提升编剧和导演的科幻素养是重要因素。迄今在中国走红的导演几乎清一色是文科出身,中国的电影学院也都是以表演艺术为主,顶多学一些人文方面的课程,学员得不到很好的科学训练。因此,要提高中国影视的科技含量,就必须首先提高编剧和导演的科学修养,下一代的科幻导演,或许要有理工科的背景。

除编剧和导演外,科幻人才在未来将很紧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说,国外有非常完整的科幻人才职业岗位体系,但这在中国才刚刚起步,过去学生毕业都很难找到从事科幻电影创作的工作。现在不少电影公司都开始在科幻影视剧上发力,不仅是拍电影,科幻概念设计、科幻电子竞技,科幻人才今后应该能迎来一个春天。(文/蔡文清)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