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新史料与新视野:中国传统戏剧前沿问题

2021年7月31-8月1日,“新史料与新视野:中国传统戏剧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区中文堂举行。


2021年7月31-8月1日,“新史料与新视野:中国传统戏剧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区中文堂举行。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中文系共同主办,采取线上及线下方式举行,海内外5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

中山大学中文系是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重镇,由王季思、董每戡两位前辈学者创立的“中国戏曲研究团队”,经黄天骥、吴国钦、康保成等先生开拓,至今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完整传承了五代学人,在海内外戏曲学界享有盛誉。目前,该团队由黄仕忠、黎国韬担任学术带头人,近年先后设计并获得“全明戏曲编纂及明代戏曲文献研究”(首席专家黄天骥)、“海外藏珍稀中国戏曲俗曲文献汇萃与研究”(首席专家黄仕忠)、“中国早期戏剧史料辑录与研究”(首席专家黎国韬)等三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以及一大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出版戏曲研究专著逾百种,其研究成果一直走在戏曲学界的最前沿。

开幕式主持: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黎国韬教授

开幕式主持: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黎国韬教授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黄天骥教授致辞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黄天骥教授致辞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康保成教授致辞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康保成教授致辞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致辞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致辞

本次会议旨在为海内外戏曲学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研讨平台,其开幕式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古代戏曲研究室主任黎国韬教授主持。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黄天骥教授首先致辞,他深情回顾了中山大学中国戏曲研究团队的发展史,团队在坚持对戏曲文本的研究之外,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从文本到舞台,从宫廷到民间,从史料到理论,从国内到国外,从戏曲到民俗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康保成教授在致辞时表示,中山大学古代戏曲专业有一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学术队伍,中山大学中国戏曲研究团队也因此能一直成为国内外戏曲研究的重镇。他很高兴看到,这次的国际研讨会从筹备、策划到成功举办都是由黎国韬、陈志勇带领下的中生代、新生代学者担起重任,这说明中大戏曲后继有人,未来可期。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一直以来,中山大学中国戏曲研究团队对新史料、新视野和前沿问题的关注已经构成了一个自觉的传统,他们在坚持戏曲文本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不仅扎根在历史深处,也脚踏着现实大地,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戏曲学科的发展方向。中山大学对文科的要求是“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要“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他认为中山大学的戏曲学科已然达到这一高度,可以从中总结出戏曲研究的“中大学派”和“中大精神”。

本次会议规模盛大,参会学者数量众多,名家云集,共提交论文95篇,根据论文研究对象的时间和内容,大体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关于中国早期戏剧史的论文,涉及古剧、古乐、勾栏、村田乐、参军戏、早期南戏、仪式戏剧等问题;第二类,关于元明清戏曲史的论文,涉及戏曲作家、戏曲作品、戏曲理论、戏曲生态、散曲、曲艺等多个方面;第三类,关于花部及近现代戏曲的论文,涉及吹腔、京剧、粤剧、潮剧近代戏曲学派、戏曲现代性等一系列问题;第四类,其他论题的文章,涉及中外戏剧交流、戏曲故事源流、戏曲史观、戏曲史编纂、戏曲文献整理、戏曲文物保护等多个方面。为期3天的研讨会安排了4场大会发言,20多位代表做了大会发言。此外,还举行了8场分组会议,70多位代表作了发言。

在第一场大会发言中,中国传媒大学姚小鸥教授分享了其论文《南陵铁拐宋墓“木房屋模型”与宋代瓦舍考略》,指出安徽南陵铁拐宋墓出土的房屋模型是对北宋演艺场所的模仿,并认为“瓦舍”和“瓦肆”不是一个东西,这均有助于推断宋代瓦舍的形制。湖北大学康保成教授提交的论文《元杂剧“楔子”的来源补说——兼说〈小胡笳十八拍〉‘契声’的位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契声、契经均与元杂剧楔子的出现有关。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教授《略论吴梅的咏剧诗歌》一文分析了吴梅先生的咏剧诗歌,认为这些诗歌涉及多个方面内容,在表现上也自具特色,是值得玩味的诗词曲佳作。中山大学董上德教授《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以“先上马,后加鞭”说为中心》认为,张庚等人“先上马,后加鞭”的提法不仅适用于南戏,也适用于整个中国戏曲,它十分准确地表述出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河南大学张大新教授在《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指出,元杂剧中心南移杭州后,历史剧一改对历史兴亡的伤悼怨叹,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成为历史剧的主流导向。中山大学黄仕忠教授《〈香囊记〉作者续考》则根据《永定邵氏世谱》所载世表及墓志铭,考得《香囊记》作者劭璨的确切生年和卒年,并指出邵天和、杭濂、钱孝等人曾对此剧有所修订和润色。

在第二场大会发言中,日本早稻田大学冈崎由美教授以《江户时代的中国戏曲词典〈剧语审译〉》为题,介绍了江户时代所编的“唐话辞书”《剧语审译》,提出其词典条目多半源于元曲,是日本最早的中国戏曲词典。台湾大学林鹤宜教授的论文《“创意”与“跨界”视野下的台湾现代戏曲——以新世纪“台新艺术奖”得奖及入围作品进行的观察》,通过对历届“台新艺术奖”得奖及入围作品的分析,指出台湾戏曲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对生存状态进行反思,并回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赵晓寰教授在其论文《关于〈插图本中国戏剧史:以傩戏与目连戏为中心展开〉》中,对《插图本中国戏剧史》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着重谈到该书“戏曲源于神话仪式,经由仪式戏剧表演发展而来”的中心论点。新加坡国立大学容世诚教授的论文《书写晚清香港戏曲史:戏园、火船、留声机(1865-1912)》,指出了晚清香港戏曲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当时粤剧演出和传播载体的多样化。台湾师范大学陈芳教授的论文《当代莎戏曲的后设观察:以〈可待〉等三剧之戏中戏为例》,参照后设戏剧/剧场理论,检视台湾的当代戏曲为何及如何展演“戏中戏”,并析论其于戏曲结构中所运用的创作策略与指涉意义。台湾戏曲学院吴佩熏教授的论文《明代“文士化南戏”的制度反思与曲文雅化——以嘉靖朝沈鲸〈双珠记〉谢谠〈四喜记〉为例》,专门考察明代去官后文人所作的充满愤懑和反思的南戏,认为这类作品促使南戏的文学艺术有质与量的飞跃雅化。

在第三场大会发言中,山西师范大学延保全教授提交了论文《汉阴黑龙洞戏楼舞台题记考论——兼说舞台题记研究和保护问题》,他通过考察汉阴黑龙洞戏楼舞台的题记,认为这些题记反映了清末民国陕南的戏曲生态,进而提出了保护这些题记的具体办法。中国人民大学郑志良教授的论文《〈皇华记〉传奇与清代黔铅京运史实探考》则通过对历史档案等材料的考察,认为《皇华记》作者为广东人,该剧的撰写带有洗冤目的,但不适合在舞台上演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詹双晖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中国戏剧史研究中的戏剧形态研究——兼评〈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康保成卷〉》,他以康保成教授研治中国戏剧史为中心,以戏剧形态理论及佛教对我国戏剧形态的影响为视角,讨论了戏剧形态研究对于中国戏剧史研究的重要推动和突破。上海戏剧学院李伟教授的演讲《起点、现代性、美学形态:现代戏曲研究的三个问题》,则就现代戏曲的起点、现代戏曲的“现代性”内涵、现代戏曲的美学形态等问题展开论述,认为“现代戏曲”本质上是现代人改编与创作的具有现代精神、表达现代观念的戏曲。广州大学纪德君教授在论文《巧借艺人说唱,抒写兴亡之感——论民间说唱对孔尚任及其戏曲创作的影响》指出,孔尚任不仅喜爱说唱艺术,而且自觉秉承了戏曲史上援引民间说唱入戏的创作传统,从而写出具有深邃历史意识、深厚人民情怀、雅俗互济、庄谐相生的《桃花扇》。杭州师范大学徐大军教授的论文《戏曲进入“文学史”后怎么办——清末时期文学格局中的戏曲寻位之路考察》,探讨了清末戏曲的寻位归类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关联着中国近代学术体系的构建这个大框架,王国维能以戏剧的立场来评判戏曲,而并非以小说、诗歌或韵文的立场来论定戏曲的属性和价值,这就是现代学术的观念和视野。中山大学吴国钦教授在作题为《戏曲文物史料的挖掘与再利用——谈明本潮州戏文〈刘希必金钗记〉与潮剧的形成》的发言时指出,《金钗记》是南戏潮剧化的关键之作,潮剧的历史据此可以大大前推。

在第四场大会发言中,中国人民大学谷曙光教授的论文《从“滨文库”藏老戏单看民国梨园生态》,对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滨文库”所藏八张民国梨园旧戏单逐一展开分析,指出了它们所具有的独特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长沙理工大学郑劭荣教授分享的论文《传统戏曲口述剧本的形成与发展》讨论了戏曲口述剧本的发展历史,认为口述剧本既补充了戏曲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也曾是古代戏曲发展的主要渠道。武汉大学程芸教授在论文《史料、方法与视域:新世纪以来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回顾和反思》中探讨了近二十余年戏曲学界的跨文化研究,指出这类研究在史料发掘、理论方法和眼界视域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也指出了这类研究存在的遗憾和不足。北京大学陈均教授则在论文《民国初年的北方昆弋曲谱及其制作者》中指出,民国初年北方昆弋曲谱的制作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既反映了昆弋的发展状况,也显示了昆弋在民国初年社会文化中的位置变化。中山大学戚世隽教授的论文《戏房考》考证了戏房在演剧中的形成与变化、功能与运用,认为“后行”就是戏房,从而说明古代演剧形态的多样性和舞台设置的灵活性。

大会闭幕式由中山大学中文系陈志勇教授主持,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黄仕忠教授致闭幕辞,中山大学中文系黎国韬教授作学术总结报告。在报告中,黎国韬再次强调了“新史料”和“新视野”对于研究的重要性,并倡议建立“中国戏剧史料学”。他认为,中国戏剧史料学至少包括“戏剧文献学、戏剧文物与图像学、戏剧口述史料学”三个基本分支,是研究中国戏剧各种类型史料的源流、真伪、价值和利用方法的科学,也是中国传统戏剧研究中一门极为基础的、十分重要的辅助性学科;这个学科的建立,有助于为中国戏曲史研究提供相对完备的史料库和理论基础。

闭幕式主持:中山大学中文系陈志勇教授

闭幕式主持:中山大学中文系陈志勇教授


闭幕式致辞: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黄仕忠教授

闭幕式致辞: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黄仕忠教授

总而言之,紧扣着会议主题“新史料”与“新视野”这两个关键词,参会论文就中国戏曲史上多个方面的论题各抒己见,发现了一些新材料,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展现了当代戏曲学人新的学术视野。而会议的发起方中山大学“中国戏曲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为海内外戏曲学人搭建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学术平台,本次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正是这一目标的体现,它将为中国戏曲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