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论王安石对周边形势的战略洞察力

2021年是王安石一千年华诞。一千年来,围绕王安石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止,他究竟是“一世之伟人”还是招致“靖康之祸”的祸首?他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产,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宋代以后中国历史的进程?

2021年是王安石一千年华诞。一千年来,围绕王安石的争议似乎从未停止,他究竟是“一世之伟人”还是招致“靖康之祸”的祸首?他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政治遗产,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宋代以后中国历史的进程?为了厘清上述问题,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特别推出“千年王安石”专题,邀请多位宋史学者从政治、文学、哲学等层面多维度展示王荆公的面貌,以飨读者。

洞察力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是指一个人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微知著并预判未来的能力。对于身负国家兴衰存亡巨责大任的政治家来说,深远的战略洞察力尤其重要,“为天下决非所见浅近之人能致安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八,以下简称《长编》)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都有深刻见解和主张,显示了他的战略洞察力。本文拟对其对周边形势方面的洞察力做些探讨。

在王安石生活和执政的北宋中期,北宋政府面临的周边形势,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契丹辽国,二是西夏,三是熙河少数民族地区,四是交趾(又作交阯)。

第一,对周边形势的基本判断。熙宁五年(1072)四月,王安石与宋神宗有如下对话:

王安石又为上言:“边事寻当帖息,正宜讨论大计。如疆场尺寸之地,不足校计。要当有以兼制夷狄,乃称天所以畀付陛下之意。今中国地广民众,无纤芥之患,四夷皆衰弱。陛下聪明齐圣,忧勤恭俭,欲调一天下、兼制夷狄,极不难,要讨论大计而已。”上曰:“诚如此。夷狄非难兼制,但朝廷事未成次第,今欲收功于夷狄,即粮不足,兵亦不足,又无将帅。”安石曰:“此皆非方论王安石对周边形势的战略洞察力今之患也。陛下诚思柴世宗及太祖时,边鄙兵孰多于今?粮孰多于今?今粮不足,但以未急故耳。若急须粮,多转钱帛厚价收籴,何患粮不足。募兵既多,百姓又极众,如何却患兵少?自古兴王,皆起于穷困寡弱之中而能为富强众大,若待富强众大后可以有为,即古无兴王矣。方今之患,非兵粮少,亦非无将帅也。若陛下能考核事情,使君子甘自竭力,小人革面不敢为欺,即陛下无为而不成,调一天下、兼制夷狄,何难之有!”上大悦。(《长编》卷二三二)

三个月后,王安石对宋神宗说:“臣窃观方今四夷,南方事不足计议,惟西方宜悉意经略。方其国弱主幼,又无纪律,时不可失。经略西方则当善遇北方,勿使其有疑心,缘四夷中强大未易兼制者,惟北方而已。臣愿陛下于薄物细故,勿与之校,务厚加恩礼,谨守誓约而已……粮不足,非所恤也,要在陛下。陛下内不知群臣情伪,故将帅莫肯一心趋陛下所欲为,而敌国情伪亦为异论所蔽,如此则虽粮多,岂能胜敌?”(《长编》卷二三六)同年九月,王安石又对宋神宗说:“秦、汉以来,中国人众、地垦辟未有如今日。四夷皆衰弱,数百年来,未有如今日。天其或者以中国久为夷狄所侮,方授陛下以兼制遐荒、安强中国之事。天锡陛下聪明非不过人,但陛下用之于丛脞,而不用于帝王大略,此所以未能济大功业也。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小人所知浅近必不能,济国家须君子。臣以谓陛下待君子当使之无所嫌疑,得自竭尽,乃能济国事。”(《长编》卷二三八)

综合各种史料来看,上述谈话,代表了王安石对当时周边形势的基本判断和主张。其要点有五。其一,“四夷皆衰弱”,周围的各个政权与宋朝相比、与过去相比,都处于衰弱状态。因此,他多次指出不必害怕契丹,不必一有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更不必害怕西部、南部的政权。其二,宋朝皇帝英明,地大物博、人众民多,有条件大有作为统一天下。其三,要谋划大计,不必费心劳神去计较小事。他认为:“且胜夷狄,只在闲暇时修吾政刑,使将吏称职,财谷富,兵强而已。虚辞伪事,不足为也。”(《长编》卷二二〇)他多次批评宋神宗忙碌于小事小节而忽略大事大计。其四,当务之急是对付西方的熙河与西夏,先暂时稳住北方的契丹。等解决西方后,再对付北方契丹。其五,根本问题在于皇帝陛下要考辨真伪,激励君子、抑制小人。对于这个根本问题,他后来还多次加以强调和劝勉。

需要在此说明的是,北宋中期有上述看法和主张的官员不止王安石一个,但谈论较多、坚决贯彻的则首推王安石。这五个看法和主张,是一个紧密连结、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可以说是一种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主张。王安石特别强调顾大局,谋大计;特别强调君主的根本作用。

第二,对契丹辽国及其双边外交的判断和主张。自916年契丹建国后,辽国就是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周围的包括五代和北宋的各个地区形成巨大威胁。宋太宗两次北伐惨败后,宋朝处于被动挨打的明显劣势。1004年“澶渊之盟”,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但前提是宋朝每年向辽提供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趁西夏崛起、西北吃紧之机,契丹向北宋进行战争恫吓、敲诈勒索,北宋被迫再每年增加岁币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王安石认为:“此乃臣之所耻。”(《长编》卷二三七)早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他就在《万言书》中说宋朝“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换言之,宋朝惧怕契丹。宋神宗登基后,起用王安石主持国政,两人都想通过改革变法以富国强兵,收复失地,恢复汉唐旧疆。但在具体的对待契丹问题上,宋神宗一直怀有畏惧心理,王安石则展现出了超过宋神宗和一般官员的深刻洞察力。在王安石执政时,辽宋双方发生过两次纠纷,第一次是1072-1073年的河北“界河”纠纷,第二次是1074-1076年的河东“划界”纠纷。关于王安石的对辽看法和主张、特别是对这两次纠纷的看法和主张,陶晋生先生在《王安石的对辽外交政策》中已做专门研究论述。(陶晋生《宋辽关系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在此,从战略洞察力角度再做探讨。

(熙宁七年三月)辽主遣林牙兴复军节度使萧禧来致书,见于崇政殿。…王安石曰:“敌情诚难知。然契丹果如此,非得计,恐不至此。此不过以我用兵于他夷,或渐见轻侮,故生事遣使,示存旧态而已。既示存旧态而已,则必不敢大段非理干求,亦虑激成我怒,别致衅隙也。”禧书未拆,上犹以为疑,安石谓必无它,或是争河东疆界耳。及拆书果然……”(《长编》卷二五一)

在契丹特使来到之前,宋朝上下、包括宋神宗等人就开始高度紧张惊慌起来。“上谓安石曰:‘契丹若坚要两属地,奈何?’安石曰:‘若如此,即不可许。’上曰:‘不已奈何?’安石曰:‘不已亦未须力争,但遣使徐以道理与之辩而已。’上曰:‘若遽交兵奈何?’安石曰:‘必不至如此。’上曰:‘然则奈何?’安石曰:‘以人情计之,不宜便至如此,契丹亦人尔。’冯京以为我理未尝不直,上曰:‘江南李氏何尝理曲,为太祖所灭。’安石曰:‘今地非不广,人非不众,财谷非少,若与柴世宗、太宗(祖)同道,即何至为李氏?若独与李氏同忧,即必是计议国事犹有未尽尔,不然即以今日土地、人民、财力,无畏契丹之理。’”(《长编》卷二五〇)从中可以看到,宋神宗对契丹畏惧、忧虑到何等程度,而王安石却相当自信。不仅宋神宗,“契丹才有泛使,士大夫已汹汹”。“上召对辅臣于天章阁,以谍报契丹欲复求关南地也。王安石曰:‘此事恐无,纵有之亦不足深致圣虑。’上曰:‘今河北都无备,奈何?’安石曰:‘其使来果出此,徐遣使以理应之;若又不已,亦勿深拒,但再遣使议,要须一年以上,足可为备。’”(《长编》卷二五〇)辽使萧禧来到宋朝拿出国书后,果然如王安石所料,并非为了再次争取关南地,只是想厘清河东路边境有争议之地等小事。这次事件,比较充分地显示出王安石对宋辽外交关系演变的卓越洞察力。

第三,对西夏、熙河及其双边关系的认识和主张。西夏地区原本隶属于北宋。但因宋朝处置失误,该地区从宋太宗时期逐渐走上独立之路,在宋仁宗时期多次打败宋军,给北宋的西北地区造成巨大威胁和压力。到宋神宗在位时期,西夏已经处于相对的弱势、守势。(参李华瑞《宋夏关系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王安石对西夏及其双边关系的基本看法和主张是,西夏可以平定,但宋朝需要做好两方面的装备。一方面,开拓熙河,首先占领西夏南部的吐蕃地区,“断匈奴右臂”;(邵伯温著,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卷一三,中华书局,1983)另一方面,也是更加重要的方面,在内部加紧改革、富国强兵、做全方位准备。当然,有这种认识和主张者,并非王安石一人,许多北宋官员都有,但认识上深刻全面、行动上坚决有力者,还是首推王安石。就开拓熙河、“断匈奴右臂”来说,人们普遍承认,王安石支持力度最大;没有王安石的鼎力支持,运筹帷幄于朝廷之内,王韶不可能成功。宋神宗对王安石说:“非卿主谋于内,无以成此。”“群疑方作,朕亦欲中止。非卿助朕,此功不成。”(《长编》卷二四三、卷二四七)对千里之外的具体战争,王安石虽然没有到过前线,自己也承认“边事难遥度”,(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七三《与王子醇书三》)虽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但也展示出准确的洞察力。例如:

(熙宁六年七月)熙河经略使王韶言:“奉旨令臣躬将士卒,往视河州修城。臣欲令景思立管勾泾原兵马,而委臣就本路择禁卒、蕃兵、弓箭手五千,及秦凤路先差下策应强壮三千,尽以付臣,为思立后继。若有警急,即专留思立修城,臣不妨退军应接。”上善韶策,遂如所奏行之。王安石曰:“韶策诚善,若声言应接河州,遂自洮西,由洮、岷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乃用兵之至计。”既而韶果以兵穿露骨山破贼,如安石所料。(《长编》卷二四六)

王安石影视剧中的形象

王安石影视剧中的形象

熙宁七年三月,“边奏木征、鬼章大兵转入岷州。上以为忧,安石与王珪皆言:‘彼师已老,必难涉险远攻,岷州保亡虑。’冯京独不谓然。已而奏至,果如安石等所料。”(《长编》卷二五一)“先是,上言韶入熙州坚守为得计。安石曰:‘恐韶不得坚守,必择要害地据而扼之,候其师老人饥,然后讨击,乃为得计。’已而韶报安石书,所计悉与安石同。”(《长编》卷二五一)这种对遥远的前线军事的洞察力,来源于王安石对兵法的熟悉、对前线将领王韶的熟悉。

第四,对交趾。王安石执政前期,双方关系大体稳定,没有重大冲突。从为数不多的史料记载来看,王安石等北宋高层统治者对交趾国情比较了解,对处理双方关系比较慎重。熙宁六年十月,“(桂州知州)沈起言:‘交趾刘纪欲归明,不纳,必恐如侬智高。’上问执政交趾事,佥以为未可许刘纪,许刘纪,交趾必争。王安石曰:‘闻温杲已来,乞候温杲到,商量取旨。’上曰:‘交趾可论王安石对周边形势的战略洞察力了,但恐沈起了不得。’安石曰:‘起自以为易了,然兵事至难,诚恐起未易了。’冯京曰:‘交趾安能一心,但恐其人相与之固,不如羌人尔。’安石曰:‘交趾所任,乃多是闽人,必其土人无足倚仗故也。’”(《长编》卷二四七)但到熙宁八年十一月,交趾出兵攻宋,占领钦州(治今广西灵山县)、廉州(治今广西合浦县),并包围邕州(治今广西南宁市)。据司马光记载:“交趾之围邕州也,介甫(王安石)言于上曰:‘邕州城坚,必不可破。’上以为然。既而城陷……”(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卷一六,中华书局,1989)由此可见,王安石也有预判失误的时候。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在《万言书》中认为宋朝惧怕“夷狄”,这是准确无误的。在他执政后,认为“忘战必危,好战必亡”,(《长编》卷二三四)既力主政治经济改革,也力主军事改革。经过几年的变法改革,国力明显改善,他也改变了看法,认为宋朝不必惧怕“夷狄”,应该大有作为,“兼制”夷狄。尤其是多次讲过,目前的周边形势是“四夷皆衰弱”。从数百年来的东亚历史来看,从当时的综合国力来看,他的这些判断都是准确的。那么,为什么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宋军大举进攻西夏以失败告终?西夏似乎并没有衰弱嘛。王安石对西夏的判断和主张不是存在重大失误吗?其实,全面深入地看问题就很容易看到,宋军元丰伐夏失败,并不是因为西夏坚不可摧,而是宋朝内部的指挥协调、后勤供应、将领素质存在严重缺陷。(参李华瑞《宋夏关系史》)而王安石之前曾多次指出,欲对外“兼制”夷狄,恢复汉唐旧疆,必须首先讲明帝王大略,革新内政。(《长编》卷二一七、卷二三〇)对交趾的潜在威胁,他确实没有预料到。更没有认识到、预料到的是,火药和热兵器技术既已被北宋政府率先掌握,就应该集中精力快速发展。而欧洲掌握这一技术后,很快就后来居上,称霸世界,宋朝却痛失良机。

(本文首刊于《文史知识》2021年第10期)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