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影像上海”回归:聚焦本土,图汇未来

11月3日至6日,第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举行。

11月3日至6日,第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举行。去年,博览会因疫情而取消,今年的博览会则汇集国内外50余家参展画廊、机构与出版商。其中,由刘香成、凯伦·史密斯策划的“上海世纪:上海精神”以及顾铮策划的“海上灵韵——?国摄影在上海”等展览聚焦于不同时代的上海风貌。“洞见”板块呈现有关影像技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去年,受到疫情影响,一年一度的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影像上海”)被迫取消。今年,重新回归上海展览中?的影像上海汇聚国内外50余家画廊、机构与出版商,在后疫情时代展开画廊、机构、藏家和买家的线下交流。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观众需在上海展览中心门口出示随申码以及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后,才能进入参观。即便防疫要求严格,博览会开幕第一天,现场仍能看到不少藏家的身影。

第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第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第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第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不同时代的上海

本届影像上海聚焦中国摄影的本土力量,其中也包括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关注。由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摄影家刘香成,艺术总监凯伦·史密斯共同策划的“上海世纪:上海精神”展览,借助三??位本?和国际摄影师的?光与创作,再现上海这座国际?都市过往三?年的?常?活和城市景观。

“上海世纪:上海精神”,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上海世纪:上海精神”,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在本届影像上海开幕首天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刘香成介绍说,他在上海生活了7年,对于这座城市已经不是一个走马观花的摄影人。“我深深地感觉到上海成为了一座世界城市,而这种国际化与过去30年代上海的国际化又是不同的,从宽度和深度上来说都和当年无法比拟。这次展览既是往回看,也是通过影像给人们提供思考的空间,展望未来的上海。”

“上海世纪:上海精神”中刘香成的作品,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上海世纪:上海精神”中刘香成的作品,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如果说“上海世纪:上海精神”追溯了上海近三十年来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以及城市景,那么“海上灵韵——?国摄影在上海”则审视了民国时期主要发生在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的摄影实践。展览中的这些摄影家的活跃于上世纪20到40年代,这也是中国现代摄影逐步形成自家面目的时期。上海是摄影现代性的发源之地,这一点在丁悚与张景琠的作品中体现尤为明显:丁悚以罕见的倾斜构图来展现水中长桥的连绵,而张景琠的《驴》则以逼近仰视的角度呈现了新奇的视觉感受。此外,留法雕塑家张充仁的摄影实验更为激进——他以当时堪称前卫的中途曝光手法营造出了线条抽象的画面。

丁悚,大桥,1930 年代

丁悚,大桥,1930 年代


张景琠,蹭蹬,1930 年代,银盐纸基

张景琠,蹭蹬,1930 年代,银盐纸基


张充仁,树,1930 年代,银盐纸基,印章

张充仁,树,1930 年代,银盐纸基,印章

此外,在本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澎湃新闻记者还看到了艺术家叶子乐所拍摄的“河滨肖像”系列,他将视线深入上海的河滨大楼,这座位于上海苏州河畔的公始建于1930年,占地7000平方米,如今居民有670多户。2021年,叶子乐在这里买了一套公寓,随后展开了拍摄邻居的计划。在他的镜头下,年轻人、老人、中国人、外国人,不同的住户与他们风格各异的室内陈设讲述了不同的人生故事,也如同上海的一幅缩影一般,展现了这座城市的丰富和包容。

叶子乐个展“河滨肖像”,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叶子乐个展“河滨肖像”,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不断发展的图像生产

每年的影像上海中,“洞见”板块都聚焦于摄影发展历程中特定主体或重要时刻。今年,这一板块由策展人何伊宁策划,以“图汇未来”为主题,通过12位/组国内外艺术家作品,考察与?类未来?活紧密相关的诸多议题,同时也试图提醒观众在思考未来时谨慎地对待图像给我们带来的陷阱。

“洞见”板块,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洞见”板块,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拍摄

在本届博览会上,“当下”与“未来”?疑成为?组关键词。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何伊宁指出,“未来”在很长时间里统领着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政治甚至军事领域,在过去的十年间,大数据、生物工程等与人类未来密切相关议题,正越发明显地作用于当下的生活。与此同时,在不少国外美术馆的摄影展览中,摄影师纷纷展现对于未来社会的构想。

费尔南多·蒙蒂尔·克林特 《数据库》《反乌托邦》系列 2017 Artbaena画廊/CDMX-墨西哥提供

费尔南多·蒙蒂尔·克林特 《数据库》《反乌托邦》系列 2017 Artbaena画廊/CDMX-墨西哥提供

在何伊宁看来,影像技术、图像生产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发展是齐头并进的。“传统的胶片摄影是面对当下、现场的时间切片,是现实的见证,将时间凝固在每张图像之中。但是数字图像打破了这种即时性和当下性,数字化像素能更为开放地为实践者所使用。”何伊宁介绍道,展览“图汇未来”中的参展艺术家年龄跨度长达30年,她希望能够将不同代际艺术家对于人类未来的思考、对技术的探索呈现给观众。“近10年来,图像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艺术家开始使用数码摄影之外的图像生产方式,比如无人机、监控录像、谷歌地图的机器这些非人来完成操作的图像,另一方面,很多艺术家开始用3D扫描制图的方式、甚至用CGI来完成一张图像。重新去思考我们对于图像的观看,以及消费图像的过程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曹澍,散步模拟 ,作品游戏截图,2021

曹澍,散步模拟 ,作品游戏截图,2021

从本届影像上海来看,技术正在不断拓宽我们对于影像艺术的印象。例如,本届影像上海“曝光奖”获奖艺术家曹澍在作品《散步模拟》中制作了一个交互游戏,在3D渲染的影像中,他把不同年龄阶段经历过的一些空间并置在一起,比如小学时候的教室挨着中学时候的火车,邀请观众共同探索梦境式的空间。由此,艺术家也试图向自我提问,记忆中的存在物对个?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可以借助变动的技术,经由地理/空间的?式去理解历史/时间?而在“影映”单元中,乔纳森·莫纳汉(Jonathan Monaghan)的新作《Den of Wolves》借助CGI技术,编织了一个多层次的神话故事:三只长相各异的狼扮演主角,在荒凉的商场里穿梭,在超现实的零售商店中寻找王权的象征物。当然,博览会中仍能看到不少相对传统的摄影作品。例如,王兵的系列作品《遗存的影像》拍摄于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真实记录了那里的生活。

乔纳森·莫纳汉 《Den of Wolves》,bitforms gallery

乔纳森·莫纳汉 《Den of Wolves》,bitforms gallery


王兵 《遗存的影像》 West Gallery

王兵 《遗存的影像》 West Gallery


《格物》系列 38# 2020? 图片由艺术家及魔金石空间提供

《格物》系列 38# 2020  图片由艺术家及魔金石空间提供

此外,在“焦点”板块,艺术家胡介鸣更多地呈现出?种“低技术”特质,将传统的摄影形式和个人化的艺术表达相结合。此次展出的《格物》系列来自去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胡介鸣在自己家中对于日常的一次“格物致知”的探索。“去年疫情下居家的时候,我发现家里的各个角落特别有吸引力,平时没怎么注意过。于是我用一种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方式,缓慢地观察,缓慢地拍摄。”在博览会现场,胡介鸣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道。这组作品对拍摄结果进行了二次创作,以七彩的颜色“覆盖”于日常事物之上,目的是唤起拍摄时凝视时刻的知觉,对日常展开另一种非日常的叙事。尽管进行了后期处理,但是他对于技术介入影像保持着审慎的态度。“我越来越意识到在艺术创作中过多追求技术是危险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在艺术创作上我们选择的余地越来越?,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做的是什么性质的事情。”他说道。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