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电影《麦兜故事》20年:一部超越时间的港产杰作

《麦兜故事》是“麦兜”系列的第一部大电影,于2001年12月15日首次上映。后续在十多年时间里,又陆续有其他6部麦兜电影产生。

《麦兜故事》是“麦兜”系列的第一部大电影,于2001年12月15日首次上映。后续在十多年时间里,又陆续有其他6部麦兜电影产生。

小猪“麦兜”的形象,是谢立文、麦家碧夫妇原创的,两人从1988年开始为香港《小明周》儿童期刊供稿,最初创作出了麦兜。后面又有导演袁建滔为了电视台陆续制作了13集的麦兜动画。之后他们三人将这些电视版的故事浓缩改编为第一部《麦兜故事》的大电影。上映后,“麦兜”从最初只在香港本地获得声誉,到传播至大陆、台湾地区,甚至首尔、法国等国外电影节,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影片《麦兜故事》,是一部不会随时间褪色的杰作。甚至因为观看者的年龄增长,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种种深意。

灰暗的世界中,角色是彩色的。这就是编导的寓意。

灰暗的世界中,角色是彩色的。这就是编导的寓意。


麦兜的创造者谢立文麦家碧夫妇。低调的他们甚少有公开合影。

麦兜的创造者谢立文麦家碧夫妇。低调的他们甚少有公开合影。

20年前,《麦兜故事》初次诞生之时,因为独树一帜的风格,很难让人评价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作品。作为动画,它通篇画风如儿童插画简单质朴,却时不时充满了一些实验元素;其中故事似乎很简短易懂,挺多再称赞一句“充满人生哲理”;然而风格和立意的特别之处,却很难向那些没有看过的观众说明到底在表现什么。

时间到了现在,因为世界上已经有了《马男波杰克》、《瑞克和莫迪》这样的动画片,我们大概能恍然大悟,对别人介绍说“麦兜”是一部整体充满了“丧感”的成人向动画。它用最简单明快的动画风格,类似小笑话的短剧情,来反映现实人生的种种失意无奈,甚至颇为哲学地反思了现代人生存中荒诞而无意义的困境本质。它是一部充分运用了动画的反差感,儿童看来似乎很简单,却能深深打动成年人的艺术作品。

马男波杰克

马男波杰克


瑞克和莫迪

瑞克和莫迪

《麦兜故事》像一首散文诗,而不是剧情连贯的通俗小说。对于初次观看的观众而言,它一些刻意的风格营造可能也会被视为明显的缺陷。比如故事分为若干段落,却缺乏贯穿的线索串联,这是改编原作时留下的割裂感。比如动画进展到一定阶段,突然毫无征兆地跳出现实世界的实拍片段。这种实验动画的常用技法,也是编导为了强调动画与现实社会的批判连接,而有意选择的比拟方式。但似乎这种手法有些刻意,会让观众感到疑惑。毋庸讳言,这些跳跃性很强的表现方式,会让人觉得作品整体还不够完美和统一。

结尾大朋友麦兜的突然出现,像不像《喜剧之王》的开场?其中确实有些渊源,后面会解释。

结尾大朋友麦兜的突然出现,像不像《喜剧之王》的开场?其中确实有些渊源,后面会解释。

但如果忽略这些不足,用心体会诸多细节,那么整部动画的亮点,仍然是瑕不掩瑜,让人印象深刻的。

比如“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的马尔代夫,作为旅行圣地的象征,就是从“麦兜”这里传播出去的。这些明显是广告词的宣传文案,却被小朋友麦兜记住,当成了现实仙境,也是他对妈妈一直在叨叨的一种希望。囊中羞涩的成年人,自然不会把马尔代夫当成必须要去的地方,但谁又忍心破坏小朋友的梦想呢?

2015年的一次病毒营销,可能也受到过麦兜的影响。《麦兜故事》才是真正诠释了“只要心中有爱,哪里都可以是马尔代夫”。

2015年的一次病毒营销,可能也受到过麦兜的影响。《麦兜故事》才是真正诠释了“只要心中有爱,哪里都可以是马尔代夫”。

影片中颇为心酸的一小段情节,是幼儿园小朋友们纷纷谈起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当其他人说起自己最喜欢的是日本、加拿大、泰国的旅行时,麦兜却说自己最喜欢的是家门口“那家有很大碟海南鸡饭”的银城中心,而一旦说起“我最想去的地方,那可就厉害了……”虽然在小朋友们的纯真世界里,这些陈述并没有丝毫炫耀或者自卑的情绪,但从成年人看来,却能明白贫富差距和阶层差异,让不少小朋友天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于是“马尔代夫”的意义,也早已超越了“蓝天白云”,变成了为孩子开拓眼界,实现幼年梦想的一份宏愿。为此妈妈麦太也精心准备了一番,在一段极具电影化风格的音乐段落中,她带着麦兜在香港兜了一圈,却让麦兜以为自己去了趟马尔代夫。善意的谎言,体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和对小朋友纯真的保护,让每个观众都有了感动,以及对生活的一种领悟。

妈妈麦太特意为麦兜准备了一条小鱼,让他插着玩。这是从家里冰箱一路拿过来的。世上除了妈妈,不会有其他人这么做了。

妈妈麦太特意为麦兜准备了一条小鱼,让他插着玩。这是从家里冰箱一路拿过来的。世上除了妈妈,不会有其他人这么做了。

和“马尔代夫”一样似乎没有意义的梦想,是另一段关于“抢包山”的情节。当舢板运动员李珊珊获得了中国香港地区第一枚奥运金牌后,她成了香港人的骄傲,麦兜也燃起梦想,希望拜师学艺成为未来的冠军。当他终于用热情感动了李珊珊的师父,成为了关门弟子之后,师父却啼笑皆非地开始教他另一项绝技——“抢包山”。

为此影片做了一段解释:“抢包山”就是堆满包子的高高竹架,是香港长州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然而因为有一定风险,已被政府禁止了。这种渐渐被时代遗忘的民俗,是老一辈人的遗憾,对于年轻人来说却是学而无用的“屠龙之技”。但是麦太为了使孩子的努力有用,还用“电子辞典”翻译了一封英文信,发给奥委会主席,希望让“抢包山”列为奥运项目。这种难以想象的亲情,也感动了麦兜,激发了他更努力学习“抢包山”的斗志。

这段故事的结局,是随着香港竞争举办亚运会失利,而使所有类似“抢包山”的民间体育项目都失去了登上正式舞台的展示机会。所有人的梦想都落空了。这些看似好笑的情节,实则是非常荒诞的,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悲哀。

一封文理不通的英文信,同样是代表了浓浓的母爱。

一封文理不通的英文信,同样是代表了浓浓的母爱。

无论是“抢包山”或“马尔代夫”,这些毫无意义的荣誉或理想,似乎都是现代人生存的本质——我们似蝼蚁忙忙碌碌,大部分人却是终生贫穷潦倒和默默无闻,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影片也插入了一段“成年麦兜”的感慨,来验证这些失败。有些儿时仅仅是缺陷的东西,却是成年社会中必然注定的错误,是一个人被视作毫无社会价值,可被判定为“社死”的失败。这些成年人的心酸,随着观众年龄越大,越指向我们自身。有句话这么说来着:“一个人成年的标志,就是渐渐接受了自己父母是普通人,之后自己是普通人,最后是自己子女同样是普通人。”在极度内卷和充满竞争压力的社会中,“普通”似乎就意味着一个人丧失了生存的“尊严”,失去了“人的存在价值”,只配“活着而已”。

这段麦兜的发言,是非常现实而心酸的。好在很短很短。

这段麦兜的发言,是非常现实而心酸的。好在很短很短。

“麦兜”将这些现实问题,以一种看似荒诞的情节还原了。麦兜和麦太的所有行为和向往,都直指他们是普通人,与普罗大众拥有相似的梦想,却注定大部分难以实现,甚至实现了也毫无意义。就像哲学家叔本华所揭示的,梦想没有实现之前,我们在承受无力实现的痛苦;而梦想实现之后,我们则是陷入了另一种虚空的痛苦之中。就像麦兜和麦太为圣诞节买了一只火鸡去烤,得到了难忘的一夜节日氛围,却把剩下的那些火鸡残骸吃到了端午节,甚至还扔掉了不少。意义又在哪里呢?

然而所有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人生的意义不应该在于消失的结果,而只能存在于过程之中。麦兜曾拥有过的幼稚梦想,他和麦太度过的有喜有悲的母子时光,以及在所有这些时间中微小的奋斗和感动,都是活着的意义本身。《麦兜故事》就是在展示平凡,以及这些平凡之中值得被所有人珍惜的意义和尊严。

吃火鸡的意义不在于之前或之后,而在于那一刻本身。

吃火鸡的意义不在于之前或之后,而在于那一刻本身。

也许创作者谢立文和麦家碧在创作“麦兜”时,没有太多预设其中的主题意义。也许他们只是在寻找让自己感动的故事,有趣的方式,来表现“麦兜”所代表的香港人的市井生活。就像他们可能也不会太多意识到,“麦兜”之中有不少笑点,竟然和周星驰的影片有相似之处,是颇为“无厘头”的喜剧。

比如麦兜拜师,老师为了证明自己很厉害,突然把一只脚架在桌上给麦兜观赏,引起了麦兜和麦太的敬佩,活脱脱就是《破坏之王》里吴孟达表演的动画版。而影片中几段毫无征兆,人物突然唱起改编音乐的唱词,也是周星驰常用的搞笑手段。甚至对面听者一脸难以置信的神情,也是周星驰的常见表演。

一山还比一山高。师父已经很无厘头了。但是麦兜突然开始唱起一首《大包整多两笼大包》,把师父也给整蒙了。

一山还比一山高。师父已经很无厘头了。但是麦兜突然开始唱起一首《大包整多两笼大包》,把师父也给整蒙了。


其实谢立文和周星驰的现实联系,还在于他帮《喜剧之王》的插曲《我是一坨屎》作了词。这个《喜剧之王》中的广告牌,他也用在《麦兜故事》中闪现了一下。

其实谢立文和周星驰的现实联系,还在于他帮《喜剧之王》的插曲《我是一坨屎》作了词。这个《喜剧之王》中的广告牌,他也用在《麦兜故事》中闪现了一下。

这些有趣的元素,是艺术创作中的相互借鉴和影响。甚至这些笑点也不专属于周星驰,更是香港电影历年与粤剧等舞台表演结合后遗留的产物,是一种“港味”的继承。

从这点来说,《麦兜故事》一直都被评价为最纯正的香港动画。

结尾的字幕,麦兜也为自己是香港制造而自豪。

结尾的字幕,麦兜也为自己是香港制造而自豪。

《麦兜故事》是一部超越时间和地区的杰作。看起来很简单,内涵却相当深刻。它对于人生的感悟,是属于现代世界中每个人的。这也是动画电影的共同之处——也许现实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有各自艰难的时候,但总有发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点滴美好,值得我们每一天都去好好活着。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