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烽火岱王庙:历经沧桑,见证抗日的烽火硝烟

如今,岱王庙的庙顶青草萋萋,在微风中显得格外清雅幽静。而墙壁上还有许多斑驳的孔洞,不知道是不是当年鏖战时留下的弹痕。这座见证了80年前那场硝烟的庙宇应该永远被铭记。

七月的北京,永定河畔的荷花悄然绽放;七月,永定河畔最能吸引人们目光的是卢沟桥。

八十年前的七月,卢沟桥上的战火揭开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面对强敌的大幕。如今,硝烟不再。平静安宁的卢沟桥以生动传神的石狮吸引着如织的游人来此凭吊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卢沟桥西侧路北的岱王庙与东面喧闹的卢沟桥相比,显得落寞和孤寂。矗立了一百多年的岱王庙同样历经沧桑。它目睹了永定河的泛滥,聆听过学子的读书声,见证了卢沟桥畔抗日的烽火硝烟:当年驻守卢沟桥的29军,其中有一个营的驻地便在岱王庙,并以此为根据地,展开顽强抵抗。其中,29军的“大刀突击队”一度令日寇闻风丧胆。

如今,岱王庙稍显落魄冷清,但它依然值得人们铭记。

烽火岱王庙:历经沧桑,见证抗日的烽火硝烟

岱王庙部分墙体上还有保存完好的砖雕

1 庙内建筑破旧格局未破坏

在京西永定河上,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古桥——卢沟桥。卢沟桥以数量繁多、造型优美、殊形异态、生动传神的石狮闻名遐迩。桥上的每只石狮都曾目睹过历代水患给两岸百姓们造成的生灵涂炭,也曾听到过抗日战争刀枪的喊杀声,因而更显弥足珍贵。凭吊卢沟桥后,切莫知途归返,还有一处不可不去的景观可看,那就是距桥西头数十米,路北侧的岱王庙。

岱王庙,当地百姓俗称为大王庙或大庙。岱王庙坐北面南,远远望去,颇有几分气势。岱王庙虽一度成为大杂院,但整体结构还未破坏。岱王庙建造得十分精巧,它的山门和戏楼,衔接紧密,融为一体,其主体是一座上下二层硬脊歇山顶砖木结构的建筑。整座建筑用青砖砌成,磨砖对缝,对仗工整,体现了清末时期的建筑风格。

烽火岱王庙:历经沧桑,见证抗日的烽火硝烟

岱王庙山门门首弧顶上方雕刻的夔龙

如今,历经沧桑之后,房脊两头的吻兽早已踪迹皆无,只有东西山墙顶部的一些装饰,保留得还算完整。山门一层中央是石制拱形券门,券门两旁是各一长方形竖窗。石拱券门上刻有石雕,门首弧顶正中雕刻着探首的夔龙,在片片祥云中翻转腾挪,吞云吐雾。夔龙两侧刻有两条玩耍的蟠龙,如众星捧月般游弋在夔龙身边。

最有意思的是,石拱券门两侧下部的石雕上,各刻有一只在水中山石间吐水的小兽,造型奇特,形态逼真,呈现出十分生动有趣的画面,给整座石拱券门增添了一笔灵动的色彩。

山门二层的中央是一长方形竖窗,两边各是一六角形弦窗。东西两边部分墙体的砖雕精美异常。东西两侧立面的二层也是各一六角弦窗,而一层由于杂房遮挡,已经无法看见它的本来面部。

早年的岱王庙山门门楣上,悬挂有一块汉白玉石刻的“岱王庙”匾额,如今已无踪影。当年,庙内正殿供奉着佛像,庙内清幽肃穆,香火缭绕,梆槌声声。庙前山门左右两旁各有一棵巨大的槐树(今存一棵),从东面卢沟桥而来的一条大道在门前经过。

穿过石拱券门,进入院内,回首望去,会惊奇地发现,戏楼赫然在目。戏楼斗拱飞檐,雕梁画栋,虽经历百年的雨雪风霜,但上边的彩画还隐约可见,尖尖的房角指向空中。戏楼与山门有机的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在我国众多的庙宇建筑中十分罕见。戏楼下雕刻精美的五福捧寿的房檐板,除显陈旧外,上面的图案竟然完好如初。

整个院落占地约三亩,院内两座大殿还在,只是大殿的房顶屡经改建,已无原有的形式。整座院落保存基本完好,如果不是居民在院内见缝插针地搭建了许多小房,因而显得拥挤,人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当年的繁荣。

2 二十九军营部驻兵庙内

在岱王庙的悠长岁月中,有一段值得永远铭记。让时光再回到八十年前。1937年7月7日,借口一个士兵失踪,日本侵略军炮轰宛平城,并向中国士兵射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奋起抗争,这便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在“七七事变”之前,29军便派219团驻防卢沟桥地区。1936年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地区进行频繁的军事演习,并多次进行军事挑衅,形势十分严峻。219团团长吉星文又让加强营三营驻防卢沟桥和宛平城,当时营部就设在卢沟桥西岱王庙内。

三营营长是骁勇善战的金振中。该营是一个加强营,下辖四个步兵连,重机枪一个连,轻重迫击炮各一个连,共计1400余人。29军曾是冯玉祥的西北军旧部,每个战士擅使刀术,最明显的特点是每个战士后背背负一把柄系红绸的大刀。

当时日本侵略军已占领丰台,妄图打开入侵华北的缺口,进而吞并全中国,早就对咽喉要道上的宛平城窥视已久。“七七事变”时,日军为了抢夺交通线路,向平汉铁路桥发起猛攻,驻防宛平城的219团三营奋起反抗。在师长冯治安、旅长何基沣、团长吉星文的指挥下,营长金振中精心部署兵力,及时增援宛平城东关和卢沟桥北的平汉铁路桥。7月8日黄昏,大刀突击队在旅长何基沣的亲自指挥下,悄无声息的突袭日寇,三营一举夺回平汉铁路桥。

当时,守城的29军官兵,奋力抵抗日寇的野蛮进攻,并立下了“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悲壮誓言,而219团三营捍卫国土的英雄壮举,极大地振奋了士气。

在战争进行得非常惨烈的时候,河务局局长刘郁馥捐出岱王庙内存放的上万条麻袋,组织民工抢装河沙,构筑桥上掩体工事,冒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修补被炸毁的城墙,共同英勇抗击日寇。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7月8日,发表了《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紧急呼吁“武装保卫平津,武装保卫华北”。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发出支援抗战的声音,至此,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

烽火岱王庙:历经沧桑,见证抗日的烽火硝烟

二十九军大刀队

     在战争中,29军大刀队的英雄事迹传遍祖国各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当时年仅23岁的作曲家麦新创作抗日歌曲时,首先想到的便是7月8日夜袭日军的这场战斗。于是,一首鼓舞全国人民士气的经典歌曲《大刀进行曲》就此诞生:“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看准那敌人,把它消灭!把它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除此之外,文艺界人士也积极声援。何香凝先生作诗《大刀赞》颂扬29军的战绩:“大巧若拙用大刀,大新若旧国术高。伏如猛虎进如猱,十步以内敌休逃。”

戏剧大师田汉为此专门写了话剧《保卫卢沟桥》,颂扬29军的英雄气概。全国及北京各界(当时称北平)积极声援29军,大量的慰问信、纪念品、各种慰劳物品送至29军,全民同仇敌忾,可歌可泣。

岱王庙,这座古老的建筑,成为“七七事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3 因解除卢沟桥水患而建庙

同卢沟桥共同见证烽火硝烟的岱王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建筑。在历史上,岱王庙的兴建也同卢沟桥有着深厚的渊源。

在院内一位住户的煤棚里,存有一块倚墙侧立高大厚重的石碑。碑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所立,由治水官员窦延馨撰文书写。从碑身尚存续的文字中依稀可辨:“以卢沟桥上众水会合,欲杀其势,宜分其流,惟建减水石坝一道于此”……这些文字诉说着岱王庙的往事。

院里的住户说,还有一块石碑被埋压在另一户人家自盖的厨房之下。因无法看到,颇感遗憾。不过有资料对岱王庙的历史有详细记载。

《再续行水金鉴·永定河卷》中对此有全面的阐释。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七月间,大雨如注,连下数昼夜不停,永定河水势狂涨,巨浪拍岸盈堤,两岸险工迭出,多处漫溢。浪高过卢沟桥顶丈余,桥栏板被冲毁数十块。大浪还将卢沟桥西岸石堤冲倒四十余丈,洪水溃堤,冲向小清河、哑巴河等。大水所到之处,大兴、良乡、涿州等数十个州县顿成泽国。洪水冲过后,房倒屋塌,灾民流离失所。

翌年初(1894年),河道官员会勘永定河上下游,研究治理解决方案,后决定在卢沟桥以西小清河的“上年漫溢处所,建设减坝”,以分泄永定河洪水入小清河。减水坝建在小清河上,与卢沟桥在东西方向成一条直线。此项工程由中、法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勘察设计,并上奏朝廷请拨三十万银两治理水患。

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月减水坝工程开工,“每日夫匠万数千人,分投力作。昼继以夜,喘汗不停,于五月十五日全工完竣”。工程竣工后,中、法工程技术人员逐细丈量验收,均属相符,并保证用期三年。当减水坝和相配套的工程金刚墙建好后,河道官员们发现“该处地当孔道,伏秋减坝泄水,文报行旅,未免阻滞。拟建钢桥一座,长五十丈,宽一丈六尺,可过三千斤重之大车。”

这年秋天,钢梁木板桥修建好。这座钢梁桥即是现在横跨小清河上水泥桥的前身。当年汛期,新建减水坝,宣泄甚畅,分泄得力。伏秋大汛,经过卢沟桥的洪水未造成大的灾情,水灾治理成效昭然。因此,人们在钢梁木板桥以东、卢沟桥以西路北的空地上建立一座大王庙予以庆贺。

烽火岱王庙:历经沧桑,见证抗日的烽火硝烟

岱王庙的戏楼

大王庙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竣工,券门门楣之上高挂“岱王庙”汉白玉匾额,庙内刻碑栽树,戏楼内升堂唱戏,负责治理河道的各级官员也是在此拜谢各路神仙,祈愿数十州县的人民免受水灾之害。

值得一提的是,在1894至1895年间,先建减水坝,后建金刚墙,再建石礅钢梁木板桥,最后建大王庙,这四项工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中外首次合作治理水患。

4 “故事爷爷”孙敬修曾在岱王庙上学

当年,岱王庙的建成,也给卢沟桥地区提供了活动场所,戏楼也是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曾为卢沟桥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过贡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座古朴的寺庙,在清朝末年办起了西学,“故事爷爷”孙敬修正是从庙里的新学堂走出来的。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岱王庙修成后,住有僧人,主持庙中事宜,亦是永定河河防局所在地,每年汛期与朝廷文书往来。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西风渐进,新学兴起,宛平县乡绅在岱王庙创办高等小学堂,次年又开办了顺天府西路中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改为顺天府西路师范学堂。1911年,岱王庙被改成官办免费的京兆师范学校,兴办中等师范教育,招收京兆20个县的适龄学生。岱王庙兴办的师范教育,在数十年间,为北京地区培养了300多位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当时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烽火岱王庙:历经沧桑,见证抗日的烽火硝烟

孙敬修与小朋友

1916年,寄养在京城大伯家的孙敬修,小学毕业后,投奔在卢沟桥西侧南沙筒村(今村名桥西街)福音堂工作的母亲,并考入京兆师范学校,成为这所学校的第三届学生。

家境贫寒的孙敬修在这里用心苦读五载,到了晚年他曾深情地回忆这一段时光:“各科的老师对教学都很认真。当时,我们学的科目真不少,有国文,算术,英文,地理,历史,物理,化学,音乐,图画,手工,体操,心理学,生理学,管理法,教授法;还有现在没有的一门功课,叫‘修身’,讲的都是关于道德方面的理论,让人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他对当年岱王庙的校舍情况也有回忆:“庙里的大殿当礼堂,殿里泥塑的佛像也没拆,只是把摆佛像的佛龛,用白纸给糊上了。两边配殿里的泥像倒是全拆了,当学生宿舍。”

当时,青春年少的孙敬修喜欢打篮球,也爱踢足球。踢足球时,没有操场,学生们“在卢沟桥西边木桥下的沙滩上踢球,搞体育活动。足球破了,补一补,再继续用。跳高架子是用两根木柱,钻几个眼儿,插上钉子,架上竹竿做成的。”

既是篮球队员也是足球队员的孙敬修是京兆师范里的活跃人物,不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学会”,参与办会刊、演说、组织文艺演出等活动,还在学校的话剧团里当过演员,出演过一个小女孩儿。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当晚,这个消息就传到了京兆师范。孙敬修与同学们聚集在岱王庙山门二层小楼上的“文学会”办公室开会,准备第二天上街游行示威,声援学生的爱国行动。大家分头准备,有人刷标语,有人写美术字,有的准备喊口号、讲演,有的维持秩序。孙敬修因嗓音洪亮,被大家公推为游行中带领演讲和呼喊口号。为此,大家几乎忙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天刚亮,游行的同学举着小旗、标语,排着队伍浩浩荡荡从学校出发了。孙敬修手里拿着用硬纸壳卷成的喇叭筒,跑前跑后带领大家高呼口号,学校的游行队伍从卢沟桥一直走到长辛店。在长辛店,学校的游行队伍得到了铁路工人的有力支援,工人们也同学生们高喊口号,有的还给学生们送水喝。

声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的游行活动,使孙敬修受到了锻炼,也为他以后从事少儿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1年,孙敬修从京兆师范学校毕业,从此走上给孩子讲故事的人生之旅。同年,京兆师范学校迁往通县,改称通县京兆师范学校。京兆师范学校迁往通县后,岱王庙成为永定河河务局的仓库,存放大量的防汛物资。

5 庙里曾建有防汛指挥部

1948年12月16日,丰台镇、长辛店解放,古老的岱王庙也获得了新生。经历了炮火的岱王庙在新时期,依然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1949年7月7日,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岱王庙成立了隶属河北省管辖的永定河第一个防汛机构——永定河防汛指挥部,该机构设在岱王庙内办公达六年之久。

1956年初,社会主义改造掀起高潮,各个行业实现了公私合营。当时实现公私合营后的天桥、金鱼池地区的铅丝手工业者成立了北京铅丝制品厂。由于厂房的严重不足,北京铅丝制品厂于1957年8月迁至卢沟桥西侧的岱王庙。从1957年至上世纪80年代,北京铅丝制品厂生产的铁网、纱窗、小机电等几十种产品,远销日本、越南等国家。北京铅丝制品厂停产后,岱王庙成了该厂的职工家属宿舍。

随着岱王庙成为大杂院,当年修建得非常精美的戏楼逐渐荒置。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永定河河务局便设在岱王庙里,每年一到汛期,岱王庙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乡民们则在戏楼上唱大戏,以祈求免遭洪泛之灾。据当地人回忆,1949年之前,岱王庙里经常有戏曲表演,表演之前会在人多的地方张贴告示。评戏《五女哭坟》、《马寡妇开店》、《卖油郎独占花魁》是常演的剧目。表演结束后,戏班子的人会端着笸箩下来求赏钱,有钱就扔个仨瓜俩枣,没钱的就看“蹭儿”。后来,岱王庙成了防汛指挥部,戏台也不再唱戏。

如今,岱王庙的庙顶青草萋萋,在微风中显得格外清雅幽静。而墙壁上还有许多斑驳的孔洞,不知道是不是当年鏖战时留下的弹痕。这座见证了80年前那场硝烟的庙宇应该永远被铭记。(文/邱崇禄 )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