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甘凤池:“天下第一拳师”竟死于消化不良

只要稍微接触过武侠小说的人,大概都听说过甘凤池的大名,此人在描写康雍乾年间的武林旧事的作品中“曝光量”极大,且每每占有相当的比重。有人看了他握铅化水、飞棉作镖的故事,便以为此乃纯粹虚构出来的人物

只要稍微接触过武侠小说的人,大概都听说过甘凤池的大名,此人在描写康雍乾年间的武林旧事的作品中“曝光量”极大,且每每占有相当的比重。有人看了他握铅化水、飞棉作镖的故事,便以为此乃纯粹虚构出来的人物,其实不然,甘凤池的行迹不仅被收入《清史稿》,而且在清代笔记中亦多有记载,只是这些记载孰真孰假,则很难一一辨析了。

《甘风池劫车》书封

《甘风池劫车》书封

一、双手推两牛,一拳毙猛虎

“康熙、雍正间,大江南北以拳勇名鸣者八人,甘凤池其一也。”据孙静庵所撰《栖霞阁野乘》记载,甘凤池是江苏南京人,他的形貌“短小精悍,须髯如戟”,虽然看上去并没有那么高大威猛,但实在是怀有绝世的武功。

甘凤池的功夫师承何人,存在着很多种说法,但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他曾经向许多名家学习。许指严所撰《十叶野闻》中记载他“尝遍游海内,访求能者”。他曾在四川某山古寺中跟一位老僧学艺,那老僧“年八十矣,一腿偏废”,甘凤池对他表面上虽然尊敬,但暗里颇有不屑。有一天老僧把他叫到禅房里,禅房的墙里砌有三块石碑,“老僧忽伸病腿奋击墙上,其腿较不病者转长,墙屹不动,而三碑齐折”。甘凤池大惊失色。老僧说你以前学习的都是外家拳,却没有好好学过内功,所以假如是你踢出这一脚,大约可以做到墙碑俱倒,“然碑不得断也”!甘凤池这才知道自己差得远了,从此虚心向学,“尽得其秘以归”。

《十叶野闻》

《十叶野闻》

甘凤池一生与无数高手过招,而只要别人胜了他,他就尽可能地要向对方拜师学习,而丝毫不存门户之见。他跟“少林寺最高手”的龙吉小山相遇,龙吉小山问他的姓氏和籍贯,他说自己姓甘,是南京人,龙吉小山问他和甘凤池是什么关系,甘凤池不好意思承认身份,就说自己是甘凤池的侄子。于是二人便较量拳法,打成平手。接着又比试兵器,“斗良久,正吃紧时,甘挥一刀去,计必中僧,万无解免之理”。谁知龙吉小山竟把头缩到颅腔里寸许,以至于“刀从顶上过”。甘凤池目瞪口呆,投刀下拜,“遂师事之,终不敢言身即甘凤池也”。

这两个故事,第一个类近《西游降魔篇》里的天残脚,第二个有违生理尝试,估计都是杜撰出来的,盖古人常以胜者之玄妙无匹给予败者一定程度的拔高,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了甘凤池的好学。到后来,甘凤池已经被认为是“雍乾时,武勇之士最著者”,他不仅“具绝大神力”,而且“于拳法,通内外二家秘奥,以故莫与敌”。陈世箴所撰《敏求轩述记》说他“手能破坚,握铅锡辄化为水”。而徐珂所撰《清稗类钞》记载:有一次他外出时,遇见两头牛在道路中间顶架,“势汹汹,不可近”,甘凤池上前,“乃以手徐推之,两牛皆陷入田中数尺,辗转不能出”,放牛的一看,求甘凤池将它们弄出来,甘凤池这才下到田中将二牛提出。还有一年夏天,甘凤池喝了很多酒,走到岭上,一时酒劲上来,便倦憩于山石。“忽腥风骤起,林木怒号,有白额虎自林间跃出,直扑凤池”,甘凤池举臂迎击,仅一拳就将老虎击毙,这功夫已超武松远矣!

《敏求轩述记》

《敏求轩述记》

二、棉击百朵梅,身抵万千斤

甘凤池成名后,留下了更多神乎其神的故事,每一桩都能体现出他惊人的武学造诣。但这其中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则只能请读者“自辨”了。

比如“献技梅园”的故事,“凤池尝寓太仓张氏,时梅花盛开,众酌酒宴赏,求献技”,甘凤池说:“诸君皆文士,奚用武为?无已,作落梅之戏何如?”然后要来棉花一团,撕成一块块的,“立百步外掷之,梅朵朵坠,无稍差”……就算是笔者对中国传统武术超越人类极限和物理法则的能力再怎么理解,对这则笔记的可信度依然只能打零分。

相较之下,同时记录在《清史稿》和《敏求轩述记》中的与张大义比武之事,真实可信得多。甘凤池曾经在京城某权贵家中做客,有个叫张大义的武林中人慕名从济南来见他。酒酣之后,二人比武。张大义身长八尺多,腿力惊人,在双脚的大拇指上套上铁环,“腾跃若风雨之骤至”。甘凤池却沉着地靠着柱子一动不动,等张大义逼近了,突然出手,张大义大呼一声倒在地上,血流满靴,脱下靴子一看,“拇尽嵌铁中矣”!

俞超所撰之《见闻近录》里记载的两件事,读起来也还不算太夸张。一件是有个武官请甘凤池教他手下的兵卒习武,但又想试试甘凤池是否徒具虚名,便跟兵卒约好,“我令旗所指,枪必环刺之”。然后,他请甘凤池在习武场边坐着阅武,突然将令旗指向甘凤池,众兵卒立刻举枪齐刺。甘凤池手中除了一个烟袋杆,别无他物,便用这烟袋杆“谈笑挥之,枪纷飞若隼焉”!另一件是甘凤池在常州“遇神祠演剧”,便登上戏台对面的一块石头上看戏。谁知那块石头是当地无赖们看戏的“专属地”,“凡立于上者,众无赖必挤去之”。现在一看居然站上去个异乡人,不禁勃然大怒,“佯作争斗状,群拥其侧,无不扑地立倒,而甘立如故”。众无赖大骇,叫来以凿石为业的大力士“万千斤”来替自己撑腰。万千斤上前一推甘凤池,甘凤池纹丝不动,“两手交推,愈屹如石柱”,万千斤只好甘拜下风。

《见闻近录》

《见闻近录》

此外,《清稗类钞》中记甘凤池与济宁李公子的比武,亦有可信之处。李公子是当地的豪族,自幼习武,罕有对手,听说甘凤池在济宁,便请他来饮宴。二人甫一见面互相作揖,甘凤池方折腰,李公子趁他低头时,“以一足由其头上闪过,凤池若不觉者”。李公子笑他徒负虚名,而沾沾自喜。过了几天,甘凤池遣人送给他一个纸包,里面有“寸许大青白绸二小块”,李公子再三思索,忽然想起前几天见甘凤池时,自己穿的裤子好像就是这个颜色的,赶紧把裤子找出来一看,发现裤裆的部分破了一个洞,正好跟那两块布的大小形状相符,“盖李举足时,凤池已手撮其裆矣”。

三、贴壁躲雍正,微服护乾隆

甘凤池与清廷的关系,在各类笔记中众说纷纭,有的说他一直是秘密的反清义士,有的说他其实是朝廷秘密安插在江湖的鹰犬。比如在《敏求轩述记》中,有他曾经应某个王爷的邀请做客府上的记录,李伯元在《南亭笔记》中写到“乾隆南幸时,(甘凤池乃)微服护跸者也”,《十叶野闻》中亦提到他曾经在京城任侍卫,而《栖霞阁野乘》里说他:“浪迹江湖,盖将以结纳豪杰,共图大事,非徒传侠客之名也。”但就笔者目前看到的各类笔记,他似乎更近于一个和官府若即若离,既接受上面派下的公差,又保持着一定独立性的豪侠之士。

《栖霞阁野乘》

《栖霞阁野乘》

在甘凤池的一生中,真正作为最高权力者与他发生抵牾的人是雍正。《十叶野闻》记载,雍正还是雍亲王的时候,曾漫游江南,刻意网罗江湖豪杰,为其所用,闻听甘凤池的大名,愿与之结交。甘凤池有个奇怪的秉性:“不喜见贵客,凡贵客来,必绝之”,就算不是贵客,那些并不相熟的朋友介绍人给他认识,他也一概避之。有一天雍正打听到他家的住址,一身便衣,径直登门拜访,却看不到甘凤池的影子,雍正知道他在家,四下巡视,看见一个衣柜可疑,便让人挪开,“则宛然一人形贴壁上,但不言不动”。雍正请他“下墙”,谁知甘凤池在墙上“闭目加尸”,一言不发。雍正忍不住上前去拍他,“硁硁然墙壁也”。雍正大怒,取枪击之,“砰”的一声墙倒了,“人影俱灭,凤池亦卒不见出,且不知安往”。家人以为甘凤池一定是被击毙了,顿时哭声大作,雍正只好悻悻然离开。直到雍正走远了,甘凤池才从外面溜回家,笑着对惊诧不已的家里人说:害得我躲到隔壁那家一趟。家人问他为什么不见客人,甘凤池说:“吾固知其皇子,不欲自投罗网也。”后来,那些被雍正招揽的江湖豪杰,在助他夺位后都被秘密处死,“人始服甘凤池之先见云”。

虽然《十叶野闻》常作穿凿附会、荒诞不经之语,这则笔记也不例外,但雍正确实跟甘凤池有所交集,比如《栖霞阁野乘》中就说“雍正朱批谕旨中,犹可见其略。其竟弋获与否,则不可得而考矣”。但在《清稗类钞》里确实写道:浙江总督李卫在捕治江宁顾云如邪术不轨之狱时,曾株连几百人,“凤池亦被逮”,本来拟定的是死刑,但雍正对此案的处理比较宽容,并未对被株连者一概杀头,所以甘凤池最终获释,八十多岁时终老于家。《南亭笔记》则说他是“七十余因多啖羊肉中饱而卒”。虽然天下第一拳师死于消化不良,听来有些荒唐,但终归是善终了。

甘凤池一生“性和易,虽妇孺皆与狎”,到了晚年更是慈祥,《见闻近录》上说他“在家绝不与人争竞”。有一次他在乡里看戏,有些不晓事的地痞流氓恃强凌弱,他上前好言相劝,那些人见一个糟老头子竟敢多事,吆喝一声上前群殴,甘凤池站立不动,而围殴他的人却惨叫不止,无不身负重伤。等到县里派人来调查时,现场的人们皆作证“甘并未举手”,而有懂行的人说:“(那些负伤的人)皆拳势激会,自殴也。”闻者瞠目结舌,从此甘凤池“排难居间,无敢不服者”。

比起那些保家卫国、锄强扶弱的大侠,晚年的甘凤池更像个街道协调办主任,但仔细想想,这大概也是真正高手的一种境界。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