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历史的角度:极端气候为何频现

研究历史上的极端气候事件,是我们认识当前极端气候事件的重要渠道。本文精选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韩健夫的问吧问答,与读者分享。

研究历史上的极端气候事件,是我们认识当前极端气候事件的重要渠道。本文精选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师韩健夫的问吧问答,与读者分享。

古代的气象数据是从哪里得到的?

韩健夫:古代因为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气象测量仪器,所以气象数据只能通过其他相关记载作为代用资料。能够作为代用资料的有很多,比如树轮、湖泊沉积、黄土、中纬度和极地冰岩芯、花粉和历史文献等。每一种代用资料均有其优势。其中,历史文献包括正史、地方志、日记、文集、古代农书、历书还有档案等记载的物候、灾害、雨雪分寸等内容。

树轮

树轮

北宋末年,开封府对黄河的防汛有过什么经验教训?

韩健夫:我直接引用一段原文来回答吧。“北宋时期河患十分剧烈,都城开封府又地处黄河下游,故北宋朝廷对黄河的治理是十分重视的。北宋人对黄河的水情、泥沙运行规律、河工技术方面的认识都较前人有很大的进步。……从总的方面来说,北宋一代,治河的基本原则还是塞决固堤,但在具体措施上则有多种意见。一种是‘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一种是开减水河。……又有一种方案是人工改道。……还有一种是疏河浚淤。……北宋后期在治河方略上最大的对立,是庆历八年黄河北决以后的东、北流之争。前后延续八十年之久,直至北宋亡国。”以上引自邹逸麟先生《千古黄河》一书的第158-160页,借此追思邹先生。

我比较好奇明朝气候,明末气温真的很低吗?一度温差能有多大影响?小冰河期能改变古代朝代的兴衰?

韩健夫:中国东部地区明末冬半年的温度均值的确比1951-1980年冬半年温度均值低0.3℃到0.4℃,而明清小冰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均值比1951-1980年低0.39℃。一度温差在每日天气意义上来看,差距并不明显,甚至不用因此而更换衣服。但气候尺度上的一度之差就有很大不同了,比如南京和杭州的年均温之差就是一度,两地的气候状况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最后,小冰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朝代兴衰,并不能决定或直接改变王朝兴衰。

历史书上记载过不少“灾年”,近年是偶然还是我们的环境真不比从前了?

韩健夫:历史书上的“灾年”在农业社会时期往往指发生大旱、大涝等造成农业生产严重受损的年份。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灾年”的界定也应该有所调整,毕竟灾害的本质还是人类社会遭遇灾难。

五千年到现在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吗?具体是发生了什么变化?更冷还是更热?古代生物的消失是不是也和气候变化相关?

韩健夫:从过去一万年乃至更长时间尺度来看,过去五千年的气候变化不算大。具体而言,在过去5000年到3000年之间,属于“仰韶温暖期”,黄河流域较今天年均温度高2℃,冬季温度可能会较今天高3℃以上。过去3000年中,气温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波动之中。比如比较有名的西汉中期至东汉的温暖期、魏晋南北朝寒冷期、宋元温暖期和明清小冰期。这段时间中,最冷与最暖时期的气温振幅不超过2℃。干湿变化也一样存在干湿的交替波动。至于古生物消失与气候的关系,已经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属于古生物学和古地理学的领域,可以再请教高明。

气候真的能“决定”古代王国的更替吗?有没有什么因为天气太冷了,一个朝代就没了的情况?应该不会这么夸张吧……

韩健夫:可以很明确的回答:气候不能“决定”古代王朝的更替。明朝可以算是一个因寒冷而亡的例子,但是请注意,明朝的灭亡,气候的恶劣也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已。我不支持“气候决定论”,但我也不认为气候没有任何影响。我想我们应该去关注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机制,从而丰富我们对王朝兴亡原因的认识,进而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最近网络上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兴衰合于我国历史气象的变迁,冰期与暖期决定了农业,也直接影响了封建王朝的命运,请问如何评价这种观点?

韩健夫:这种观点看似正确,但经不起细究。我举一个例子,明清小冰期中,1650-1670年代中国东部地区的冬半年均温较1951-1980年低1.1℃,而明末的几十年间,只比1951-1980年低0.3-0.4℃,如果按冷暖决定论,明朝不应该亡于1644年。所以,这种说法我认为是历史简化主义。当然,暖期相较于冷期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粮食安全也更有保障。但一个王朝的兴衰还要看粮食的流动与分配领域,不能仅关注生产领域。所以,我们应该关注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机制,而非简单的把冷暖变化与历史变迁生搬硬套在一起。

极端天气预报发展了吗?

韩健夫:现代天气预报是一门科学,是基于科学的大气探测网体系、资料存储和传输体系、超级计算机数值模拟体系以及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来综合做出的,气象卫星、雷达等为其构建了监测网。天气预测分为潜势预报和临近预报/警报,后者更为精准,可以提前几分钟到几个小时预报。目前,我国能提前38分钟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较之前有所提前;全国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9%,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减小到70公里。

极端气候的出现主要有哪些原因?

韩健夫:你好,极端气候出现的原因会因其出现的地区和类型不同而不同。就现有研究来看,中国极端气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赤道海温的变化是中国东部地区很多极端干旱和洪涝事件的气候背景,比如1755年华东的大涝、1849年长江中下游的大涝、1877年华北的大旱等。2.太阳活动周期。在太阳活动极小年,曾出现长江流域大涝和1843年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的事件。3.火山爆发。1815年坦博拉火山的爆发,直接导致1816年欧洲的“无夏之年”以及云南连续三年的夏秋低温,从而造成严重饥荒。

当地时间2022年8月9日,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西北150公里处的Conoplja村附近,一具死鱼骨架躺在干涸的湖床开裂的土地上。

当地时间2022年8月9日,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西北150公里处的Conoplja村附近,一具死鱼骨架躺在干涸的湖床开裂的土地上。

请问我们现在经历的极端气候变化是有周期性的吗?人类活动与极端气候的关系究竟有多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能做什么?

韩健夫:你好,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是有周期性的,只是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周期性不同。现今已经从历史时期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中获取了很多极端气候事件的周期性规律。人类活动与极端气候的关系是异常复杂的,因为人类活动与作为极端气候发生原因的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至今还很难明确获知。我们现今知晓的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碳排放活动的确与全球变暖有关,但全球变暖是否一定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次数和强度的增多和加强,现在还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我们能做的是,第一,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工作。第二,积极预警极端气候事件,加强大家的防范意识。

请问您,极端天气威力加强了好多,是不是因为人口和活动范围增加?

韩健夫:这是两个不同性质但又彼此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先说极端气候事件。极端气候事件本身可以分为极端干旱、极端洪涝、极端冰冻、极端高温等很多种类;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大小又可以通过发生的频率和影响的程度两方面来判断,所以很难一概而论说极端天气威力加强了,而应该做更具体的区分。再说人口和活动范围。人口及活动范围的增加是随着全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生活水平的增长的一种必然的趋势。但人口及其活动范围的增加与极端天气的社会破坏力增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受到灾害预防、技术进步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极端天气频发是不是说明地球环境已经被人类破坏得很严重了?是一种反噬的表现?

韩健夫:关于这个问题很难界定“很严重”的对应内容,所以很难回复。极端天气频发是否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或只和人类活动相关,我认为尚不能完全明确的确定。但不管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是我们应该坚持的。

人类在自然面前太渺小了,极端天气频现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还是到了某个周期点就会出现?

韩健夫:现在还不能完全明确极端气候事件一定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极端气候事件是存在不同长度的周期,但是这也只是告诉我们极端气候事件在某时段内发生概率的高低,并不能完全确定就一定会出现。

请教老师,全球气温每上升1度,我们的世界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如果上升5度呢?

韩健夫:根据最新公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的显示,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从未来20年的平均温度变化预估来看,全球温度上升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预计全球持续变暖将进一步加剧全球水循环,包括其变率、全球季风降水以及干湿事件的强度。热浪将增加,暖季将延长,冷季缩短。沿海海平面将持续上升,导致低洼地区发生更频繁和严重的洪水。对于城市而言,气候变化中的高温、强降水事件尤其需要注意。如果全球升温2℃,极端高温将更频繁的达到农业和健康的临界耐受阈值。如果上升5℃,所造成的结果将对人类产生难以想象的结果,但我认为上升5℃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对历史地理学感兴趣,有哪些渠道可以了解古代的植被覆盖、山川河湖变迁、古代动物活动范围等等知识?

韩健夫:你好,很高兴你对历史地理学感兴趣。如果对植被覆盖、山川河流变迁和动物活动感兴趣,可以去参考邹逸麟先生所著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这本是现今最好的历史地理学教材之一。还可以去看《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该书主要反映我国全新世以来一万年自然环境的演变,包括气候、植被、动物、水系、海岸、沙漠等自然要素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文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希望对你有用。

我是历史专业的学生。我们学了竺可桢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化,我后面偶然知道牟重行还有商榷文章。我想问一下牟重行的研究有多大的价值,在哪些地方推翻了竺可桢的研究,学术界似乎并没有采纳他的看法?

韩健夫:你好,此问题我推荐你阅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家诚先生在1993年《贵州气象》发表的《历史气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评牟重行对气候史料的甄议》一文,答案就知晓了。另外,我再推荐你再读读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5页)和满志敏:《用历史文献物候资料研究气候冷暖变化的几个基本原理》(《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第22-31页)这两篇文章,可以放在一起读,就更有收获了。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