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绘画的“为己之学”——有感于马玉如、高友林老师的展览

九十多岁的马玉如和八十多岁的高友林都是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数十年的老教授,低调淡泊,醉心于艺术。

九十多岁的马玉如和八十多岁的高友林都是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数十年的老教授,低调淡泊,醉心于艺术。两位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所采取的手法和艺术风格截然不同:一个以浓郁、强烈、厚堆的色彩,苍劲有力的笔触,使画面上呈现出浑厚、粗犷、壮丽的风格;另一个则以淡雅抒情的色调、轻松洒脱的笔触,使画面蕴藏着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诗情画意,无论荷花、桃子,皆空灵、浑厚又古雅,悠远隽永。

9月20日,“语言的探索——马玉如、高友林油画作品展”在杭州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幕。《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特刊发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以《绘画的'为己之学'》为题发表的感言:

高友林《白桃》,布面油画,1996年


马玉如《白云深处布面油画》,2011年



高世名|绘画的“为己之学”——有感于马玉如、高友林老师的展览

中国美院与西湖相伴已有九十多年了。二十世纪岁月峥嵘,风云激荡,我校的一代代艺术家们却得以流连湖山,从这一湖烟水中收获了许多的兴味与情致,更从这片天光云影中照见自身。这个展览中呈现了两位勾留西子湖畔一个多甲子的老艺术家的画意与文心,他们的“为己之学”。

《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人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现在人学习却是为了给别人看。读《论语》会时时觉得孔夫子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这句话就是如此。为己之学,是我观摩两位先生的展览时最深切的感受。马玉如和高友林两位老师,代表了国美老先生们的风范,他们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对学生一片赤诚,画画却不追名利,不求闻达,只是为了画画本身,只是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退休后,两位先生都深居简出,甘于寂寞,看起来平淡朴素,内心却无比丰富。他们都有一种内在的谦卑与坚守,为人处事谦卑,对艺术坚守,所以他们艺术生命如静水深流,所以他们赢得了我们发自内心的尊敬。

马玉如《桃》纸板油画,1994年


马玉如《华光》,布面油画,2002年


八年前,在“我们在绘画中:中国油画国美之路”大展中,我看到马玉如先生的一幅风景画,尺幅很小,江天明净。2015年底,我去看望马老师,在他的斗室内又看到几幅油画,于颜料堆积中见笔笔生发,于反复涂抹中现刹那芳华,朴素而又丰富,沉着而又痛快,郁勃而又璀璨。我邀请他到学校美术馆做展览,在座的常青、佟飚、楼笙华、陈焰、张俊等都曾是我的“说客”。马老师却一再推辞,他的真诚与谦虚令我动容。我发现马老师的谦虚有两重意思:一是在同代人中他一贯的谦让,他反复说应该让徐永祥、徐君萱、金一德、汪诚一、高友林等老师们先做;第二,他的谦卑是因为他的参照系实在太伟大了,他参照的都是莫奈、塞尚这些大师,他对话的都是林风眠、吴大羽、倪贻德、胡善余这些中国现代绘画的大家。马老师和高老师,一辈子教书育人,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中国美院。他们这一生经历了许多的风雨和坎坷,但是我们看到,在他们身上,艺术之花却绽放得愈发老辣烂漫,瑰丽高华,其所根基者,是真诚而淡泊的品性,是澄澈而通达的心境。

马玉如《藏族老汉》,纸上水彩,1962年


马玉如《藏族姑娘》,纸上水彩,1962年


马玉如《壮族妇女》,纸板油画,1978年


高友林老师的一些作品,无论荷花、桃子,空灵、浑厚又古雅,最后一个厅里那批小幅油画里的月色和黄昏,透着一种内在的抒情与诗意,悠远隽永,感人至深。这两位先生的作品接续了民国油画的探索,尤其是国立艺专第一代前辈们的探索——不是油画民族化,而是用油画颜料、油画笔画文人画,画中国人的情意和心境,成就一种“不东不西,非古非今,即中即西,亦古亦今”的绘画之道。而马老师的作品更让我看到了油画里的黄宾虹——璀璨斑斓,浑厚华滋,华美丰茂,生机勃勃。

高友林《桃子》,布面油画,1995年


高友林《少女与桃》,布面油画,1999年


高友林《西泠印社》,布面油画,2012年


高友林《西泠五贤图》,布面油画,2008年


高友林《荷塘月色》,纸板油画,2012年


这次展览中的许多作品,让我想起现代主义诗人们所谓的“纯诗”,这也是国美第一代艺术家们的精神追求。在艺专前辈们反复提及的魏尔伦、瓦雷利那里,“纯诗”是音乐化了的“绝对之诗”,而对马老师他们来说,绘画就是极度纯粹的“绝对之画”,于信笔点划中焕发情致,于光与色、形与象、笔与势的交相呼应中成其气象,于朦胧漶漫中放大光彩。

高友林《母子情深》2013年


高友林《节日盛装》,纸板油画,2012年


荆浩《笔法记》中说“画者,画也”,用今天的语言讲——画画就是绘画本身,这正是两位先生的毕生坚持。两位先生的展览各自成章,我们在现场却可以感受到二者之间的亲熟关系,感受到两位艺术家长达数十年的相互欣赏、彼此镜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自身如此,君子之交也是如此,相互激荡,彼此欣赏,我们老浙美的这种感情很美,很动人,这是我们国美人一定要承续发扬的东西。

朋友们,我最想说的是,通过这个展览,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情怀,一种姿态,一种价值,一种气息,一言以蔽之——纯粹。画之纯粹,人之纯粹,这久违的“纯粹”,涤荡心胸,动人心魄,令我们陶醉,令我们警醒,令我们深思!

链接:马玉如与高友林

马玉如


马玉如,祖籍浙江上虞,1931年出生于杭州。1948年,他在杭州西湖艺术研究所学习,启蒙于倪贻德先生,次年9月考入国立艺专(中国美院前身)绘画系,受教于苏天赐、胡善馀、关良等诸位先生。1955年毕业留校。应美院附中副校长夏子颐先生之邀,去附中任教并担任专业教研组组长。1978-1983年任教于油画系。1984-1986年任附中校长。1991年赴法国、阿尔及利亚进行艺术考察。1992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终生津贴。其专著《素描技法》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库尔贝》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专业刊物发表《油画技法》、《谈素描》等论文。油画创作曾参加全国油画展及日本、东南亚等地画展。

高友林


高友林,1940年生于浙江海宁硖石镇,1955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师从马玉如先生,遂入正道。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期间,幸得许多杰出导师教导,油画《红旗》、《温暖如家》(合作)入选1964年全国美展。1965年,毕业始,在甘肃工作一年,历任玉门电影院美工、玉门建筑队泥工、甘肃省文艺工作室工作。1978年,经海宁市文宣队二年工作后,调回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直至2000年退休。1989年,其油画《桥》获阿尔及尔第二届国际造型艺术展最高奖——国际奖。1996年,油画《桃子》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2019年,油画《学者严摩罕》荣获浙江省第十二届美展银奖。

马玉如《扶风法门寺》,布面油画,2002年


马玉如《夕晖》,纸板油画,1980年


马玉如《琴圩》,布面油画,1992年


高友林《荷莲》,布面油画,2014年


开幕现场,高世名发表感言


展览海报


展览将展至至10月23日。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