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从百宝嵌、木建筑到《红楼梦》,如何理解“中国风”

法语单词“Chinoiserie”(中国风)指的是“来自中国,或依据中国品位而制作艺术品、家具,或其他奇珍异品。”

法语单词“Chinoiserie”(中国风)指的是“来自中国,或依据中国品位而制作艺术品、家具,或其他奇珍异品。”十六、十七世纪,得益于大航海时代跨国贸易的发展,中国的工艺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欧洲宫廷贵族的追捧。如今,当人们说到“中国风”的时候,已经包含了很多后来的理解和误解。另一方面,不少传统工艺在中国面临失传。

成立于中国香港的KCG(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基金会试图重新关注并保护传统工艺,建立工艺生态圈。目前,其研究和保育工作包括广彩、描金、百宝嵌、螺钿、灰塑、宁波木建筑、缂丝、《红楼梦》八大领域。与此同时,他们认为传统工艺不只是传承传统,而是从古至今都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对于“中国风”的应用和理解,也需要背后大量的研究沉淀。

由KCG策展的“曹氏的四时食单·夏”,北京曹雪芹故居纪念馆


“我们以‘Chinese is cool’作为整体方向,落点可以是文化、工艺、设计、建筑、时装、音乐。”KCG创会董事莫翠瑜在采访中告诉澎湃新闻:“我们不认为关注传统工艺就是关注一些古老的东西。”通过与国内各地的工匠合作,他们希望让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的生活,让传统工艺有新的生命。“一些工匠愿意用新材料或进行一些新鲜尝试,通过我们的平台,希望工匠或者公众看到,以传统工艺作为事业,是可以生存的,也是可以乐在其中的。”

“曹氏的四时食单·夏”,北京曹雪芹故居纪念馆


最近,KCG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相继举行展览。在北京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他们呈现了“曹氏四时食单”之夏日篇,12组工艺匠人参与其中,以“食”为媒,以工艺和文化的视角重读《红楼梦》。在上海,展览“K11 工艺卧游”聚焦黑漆描金工艺,从魏晋开始,文人推崇通过欣赏置于屋所中的山水画作来畅游天下,展览便从卧游的概念出发,将观众带回黑漆描金工艺盛行的时代。

此外,KCG推出了首本工艺研究著作《K11 传世工艺:百宝嵌》,从中国传统镶嵌装饰的历史开始,叙述“百宝嵌”在明清的发展情况,并探讨其工艺特征和制作技术。之后,还会陆续推出其他工艺的著作。

百宝嵌藏品


专访

澎湃新闻:你们和工匠的合作是怎样进行的?

莫翠瑜:我们主要通过当代应用或者融入生活,让工匠的作品变得更“年轻”,受众更广,希望可以帮助他们打开生态圈,而不只是默默地做传统。

以百宝嵌为例,我们有一位合作的工匠是清宫造办处的第六代传人,本身做仿古的作品。在我们的合作中,会用传统工艺来呈现当代的形式。比如我们曾经和他以及建筑事务所KPF合作设计了一个小盘子,是用百宝嵌传统技法进行挑木和镶嵌,但是镶嵌的图案是几何的。这个几何图案来自KPF为香港K11设计的展览空间,其中有三角形构成的外墙,我们就把这个元素从三维抽出来,转移到了二维。

我们还建立了一些交流模式。比如和纽约的一家设计院校合作,请他们的年轻设计师去学习百宝嵌的工艺,再用这些工艺去做一些家具或饰品的原型,我们来看是否能进行开发。他们会应用当代的元素,这也会给工匠带来新的启发。

澎湃新闻:说到和国外院校的合作,你觉得中国传统工艺在国际上是怎样被理解和应用的?

莫翠瑜:我觉得一直以来国外都有很多人在应用中国的工艺或者文化,这几年接受的范围更大了。但是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我们自己是不同的,他们理解的中国风,是结合了他们自己的想象。我觉得不能否认这种应用,但是它不全面。比如现在很流行的新中式衣服,并不是一个扣子或袖子就能表现中国文化;像旗袍,从材料、背后的故事,到一针一线,再到某种仪式感,都是很讲究的。这种应用和理解需要背后的沉淀。

澎湃新闻:对你们来说,传统工艺和手工制作的生产模式延续到今天,怎样满足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莫翠瑜:我们希望传统工艺还是完全用手工去做,不会抽取纹样,去进行工业化量产。我觉得现在“消费主义”的时代正在过去,大家开始注重和回归器物背后的故事。很多人其实不介意去等待,一件传统工艺品可能需要两个月,几十个工匠,几十个步骤才能做出来,但是大家更关注整个质感,等待之后反而觉得很珍贵。

2021年中国木构建筑巡展(宁波站首期)——“木构复兴”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你们研究的八大工艺包括宁波木建筑,建筑一般是大型的空间结构,对它的研究和保育是怎样展开的?

莫翠瑜:其实宁波木建筑是基金会的一个起点。当时我们想把木建筑融合到商场的设计中,以此为契机,就想到去关注更多其他的工艺。

建筑是比较大型,和我们做一个杯子、一些小的器物是不一样的。但是建筑本身又是一个载体,尤其是这种传统中式木建筑已经包括了内装,你在这个空间里游走或者工作,都可以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细节和魅力。

木建筑里的很多工艺是有功能的。宁波有很多戏台,藻井是戏台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木建筑有很多雕龙雕凤的藻井,有些甚至做得像走马灯一样,好像在看星空。大家以为这是装饰,其实戏台的藻井有扩音的功能,能够集中声音。所以我们希望让大家了解,木建筑远不只是榫卯结构而已,背后还有很多故事。

在宁波K11大约5000平方米的空间里,我们打造了一个露天的餐饮街区,将宁波木建筑等传统工艺应用其中。我们呈现的木建筑形式未必是你在庙宇宫殿里看到的那样,比如本来是藻井天花,我们把它正反面反了一下,变成了一个滴水的装置。传统的东西不一定只能用固有的方式去体现。

2021年中国木构建筑巡展(宁波站首期)——“木构复兴”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红楼梦》是你们的另一大研究方向,围绕《红楼梦》的研究又是怎样和工艺相关的?

莫翠瑜:对我们基金会来说,《红楼梦》是一个很综合的项目,它讲的是中式美学生活,变成当代的说法,就是“衣食住行”,和很多工艺息息相关。

我们现在主要的关注是在“食”这方面。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一个曹家食单,古人的宴席远不只是桌上一顿饭,还包含了行酒令、抽花签、闻香等雅事。《红楼梦》的故事就体现了当时皇宫贵族的生活方式,放在当代,我们应该怎么去应用?比如在我们北京的《红楼梦》展览上,就展出了和第六十三回场景相关的器皿,这些器皿用到了广彩等工艺。所以从故事本身、器物以及工艺等方面,《红楼梦》的项目可以综合地体现我们基金会的关注方向。

澎湃新闻:基金会接下来会有一些怎样的计划?

莫翠瑜:我们会在国内不同城市举行“卧游”的巡展。即将实现的是12月在武汉的展览,会结合黑漆描金和在地文化,让大家学到更多关于黑漆描金的不同文化和故事。明年的目标是回到中国香港做展览,以及前往法国做展。除了展览,我们也会做书籍、工作坊,以及一些工艺衍生品和当代作品。

我们也希望在巡展的过程中吸收不同的工艺,和更多地工匠合作,把生态圈拉大,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去传播中国传统工艺文化。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