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评

《红楼梦》里隐藏的惊天秘密:贾敬暗指明朝皇帝

作者以贾家来影射明朝皇宫,用贾家的家败来比作明朝的灭亡,是用“以家寓国”的方式来描写明末清初那段改朝换代的历史,所以四大家族“贾王薛史”是谐音“家亡血史”之意。

《红楼梦》里隐藏的惊天秘密:贾敬暗指明朝皇帝

《红楼梦》一书隐写的是“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历史!此书是古今中外第一大谜书!不但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更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这样的写史方式世间绝无仅有的,也是清朝“文字狱”的环境下产生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风月宝鉴”是镜子吗

在《红楼梦》的第十二回里有一段关于“风月宝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叫贾瑞的猥琐青年居然色胆包天地去骚扰荣国府的大管家王熙凤!结果被凤姐狠狠地戏弄了两次,没想到他不思悔改,继续痴迷于男欢女爱这类淫邪之事,搞得他病入膏肓,眼看就要小命不保,这时来了一个道士,给了他一面“风月宝鉴”,也就是镜子,并叮嘱贾瑞只能照反面,而千万不可照正面,这样三天之后他的病就会好了。贾瑞照了一下“风月宝鉴”的反面,看到里面立着一个骷髅,吓得他要死!于是好奇心的驱使让他决定看一看“风月宝鉴”的正面,没想到居然看到的是AV的镜头,于是他痴迷于其中,很快精力耗尽而亡!贾瑞的爷爷贾代儒大怒,命人烧掉这把“风月宝鉴”,这时那个道士及时出现并将镜子抢走,于是贾瑞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这个情节实在是太离奇古怪了

疑问一、我们都知道《红楼梦》一书有好几个书名,其中一个名字就叫做《风月宝鉴》,但作者怎么会用一个不太起眼的道具来做这本小说的书名呢

疑问二、书中出现的那个道士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一定要贾瑞看“风月宝鉴”的反面呢?

疑问三、如果想毁掉一面镜子,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摔、砸、踩这样的暴力手段,这些方法简单、直接也最方便有效,然而贾代儒这些方法却都没有采用,居然让人将其架上火来烧!能烧的应该是书,而不是镜子!

真实情况是:贾代儒“遂命架火来烧”,他烧的不是正反两面都可以照人的“风月宝鉴”这面镜子,而是正反两面都有内容的《风月宝鉴》,也就是《红楼梦》这本书,所以只有毁掉书用“烧”字才恰当!要知道中国自古就有“焚书坑儒”的“光荣”传统,而贾代儒在这里象征的是那些迂腐的文人,那些只能看到《风月宝鉴》正面情色故事而根本看不出背面隐寓内容的人,那些只把此书当成淫书而一心想毁掉的人!紧接着书中描写到:

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庚双夹:观者记之。〗

这是指作者在告诫世人:你们只看到书中正面的色情故事,从而把它当作淫书,而不去思考此书背面的隐寓,是你们“自己以假为真”,把书中假的情节当成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来看,把一个从来没有存在过的“贾家”当成一个真实中存在过的人家来看,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贾宝玉当成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来看,正所谓“假做真时真亦假”,也就是说书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你们自己搞错了,反而埋怨这本书而要烧掉它,这是极其错误的!

《红楼梦》里隐藏的惊天秘密:贾敬暗指明朝皇帝

贾府有“九道门”的玄机

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里有这样两段不是很引人注目的文字,然而却大有玄机!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疑问:我们仔细数一下宁国府的大门:“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居然一共有九道!而且还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这一点实在令人惊呀!贾府凭什么能有九道门呢?凭他家的身份和地位这绝对算是严重逾制了!

中国人自古以来把《易经》视为圣典,将其作为天、地、人以及事万事万物的指南,《素问 三部九侯论》中记载着:“天地之至数,始於一,终于九焉”,也就是说“九”这个数是阳数之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用的!实际上能够建九道门的人家天底下只有一家:那就是皇帝家,正所谓“君门九重”的道理。有位民间的红学家霍国玲将宁国府这九道门一道一道的与北京故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能够很好地对应上!

然而前面提到的民间“红学家”霍国玲认为贾家是在影射清朝的皇宫,这一结论是大错特错,因为我们都知道贾家的结局是很悲惨的,从前八十回里出现的各种伏笔中我们可以知道贾家最后是:“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厦倾”、“树倒猢狲散”这样的场面,试想作者无论是生活在清朝的“顺、康、雍、乾”哪个时间段中,他们都不可能看到清朝的皇宫有这样悲惨的情景,除非他们能活到1911年辛亥革命看到清朝的灭亡!也就是说贾家不可能是在影射清朝的皇宫,而从作者所在的年代来看,他们能看到皇宫有如此惨烈的下场的,只有可能是明朝皇宫,也就是说贾府是在影射明朝皇宫!

由此看来作者以贾家来影射明朝皇宫,用贾家的家败来比作明朝的灭亡,是用“以家寓国”的方式来描写明末清初那段改朝换代的历史,所以四大家族“贾王薛史”是谐音“家亡血史”之意,暗指本书描写的是“国破家亡的血泪史”!这也说明此书的作者应该是明朝的“遗民”!

贾敬暗指明朝皇帝

我们首先看看宁国府中一个很奇怪的人,他就是辈份最高的人:贾敬!这个角色故事很少,书中是这样介绍他的:

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

后来这个长期不管家事一心在修道的贾敬居然吃仙丹中毒而亡!在第六十三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正顽笑不绝,忽见东府中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唬了一大跳,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下人说:“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行圆满,升仙去了。”……大夫们见人已死,何处诊脉来,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便向媳妇回说:“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众道士慌的回说:“原是老爷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坏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行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

很早就有人发现这里居然用“宾天”这个词来形容贾敬之死!要知道这应该是用于皇帝死亡的专用名词,这可太让人吃惊了!贾敬这个角色身上的描写非常像是明朝的嘉靖皇帝,我们首先看:“贾敬”与“嘉靖”是谐音!嘉靖皇帝一心求长不老术,国家兴衰得失,他全不管,根本不务朝政,成了撒手掌柜的了,这一点跟贾敬就很象;由于嘉靖皇帝长期服用丹药,导致他身体越来越差,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这位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终于因吃仙丹驾鹤西游去了,他的这个死法跟贾敬也一模一样!

"双悬日月"指什么

在第四十回里的“牙牌令”的情节中,史湘云说了一句:“双悬日月照乾坤”!黛玉也顺口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其实 “日月双悬”这个词是南明小朝廷时期江南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一句话!抗清志士陈子龙诗中曾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明将张煌言诗中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抗清义士夏完淳诗中也曾说:“日月双悬”就是“天南定鼎,浙右龙腾”。那这些著名文人经常说的“日月双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日月双悬”有两重含义:一是代表故国情怀,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卫大明江山,二是代表对两个并存的南明政权的承认,作为当时的文人他们都是支持的,因为毕竟都是汉人的政权!所以黛玉说的“双瞻御座引朝仪”我们也就很容易看明白了。另外在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描写: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这条批语中提到的“南直”指的是什么呢?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记载:“南直”为明朝应天府直属,相当于现在江苏、安徽和上海三地,是“南直隶”的简称,“直隶”为明代行政区划名称。“脂批”中的“南直”一词无疑是指“南直隶”,即指当时称应天府的南京。“南直”显示批书人称谓地名的习惯,必然是明末清初之人,因为到了明朝灭亡以后到了清朝不再有“南直”这个特别行政地区了,也就不再用这个名称了,“南直”这个称呼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快地消亡了。

其实对于普通《红楼梦》爱好者来说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小说的故事背景:我们仔细看一下书中人物的穿着,有哪一个像是清朝人的打扮呢?无论从关于《红楼梦》的电影还是电视剧来看,大家可以仔细回忆一下,一点清朝的影子都没有!无论是王宫贵族还是普通宫员,完全都是汉人的打扮。

“一喉二歌”的写法

《红楼梦》用的典型的“一喉二歌”手法,什么叫“一喉二歌”呢?在石头记钞本中有一个《戚续本》,在此本开始处有一段清代文人戚蓼生写的序: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一喉二歌”就是指一个喉咙里居然可以唱出两首歌来,戚蓼生的序大概的意思说:以前他听说过有人能够同时唱两首歌,一首歌从喉咙里发出,而另一首则是从鼻子里发出(难度那是相当的大)!也听说过有人能用两只手同时都能写字,左手能写楷书,右手能写草书,但这些神奇的技艺从来没见过!然而这样的奇事居然出现在《石头记》一书之中!看来戚蓼生算是看懂此书了,因为他还提到了“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这自然是指此书本很特别的史书!其实“一喉二歌”的情况在书中几乎到处都是,作者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一段历史隐写在一个情色的故事之中!

《红楼梦》里隐藏的惊天秘密:贾敬暗指明朝皇帝

《红楼梦》的成书年代考

本书的作者应该是经历过亡国之恨的明朝的遗老遗少,按时间来算,这帮人肯定活不到乾隆时期,所以此书的成书时间应该肯定是在康熙年间!其实这样的证据不是没有的,比如清代有一本“弹词”小说,名叫《何必西厢》,又名《梅花梦》,书中文字两次提到《红楼梦》,而且是《金瓶梅》与《红楼梦》两书并提:

《红楼梦》里隐藏的惊天秘密:贾敬暗指明朝皇帝

而在《何必西厢》第二次出版的序言中最后的落款是:

《红楼梦》里隐藏的惊天秘密:贾敬暗指明朝皇帝

“雍正甲寅年”仲夏桐峯外史谨序。

序中提到的“雍正甲寅年”也就是1734年,而红学家们所确定的《红楼梦》开始创作的时间为1744年,也就是说有人在《红楼梦》开始写作之前十年就看到过《红楼梦》了!这实在是太穿越了吧?而且这个序清楚地注明此书已经是第二版了,也就是说早在1734年以前《何必西厢》第一版出现之前《红楼梦》就已经流传于世了。

"雌凤"与王熙凤

1、凤姐在第五回的判词: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

哭向金陵事更哀。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创作特点,被人称为“草蛇灰线”,也就是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伏笔,一些人物偶尔说的一些不经意的、看似是无关紧要的闲话,但很有可能是在暗伏这个人后来的命运和结局!

那凤姐是影射那个时期的什么历史人物呢?根据我们对她的了解我总结一下她有哪些特点:她在贾家大权在握、精明强干、心狠手辣、贪财害命、在家败之前被休后不得不离开贾家,之后惨死,没有办法在家亡人散的关键时刻大显身手,实在令人遗憾!如果贾家真的是在影射明朝的皇宫,那在明朝末年的时候皇宫里有哪个人物有以上这些特点呢?

解开凤姐所影射的历史人物身份,其实只要简单的两句: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雌凤”,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同为汉族民族图腾,雄为凤,雌为凰,常用来象征祥瑞。由于大家常听说“龙凤成祥”这个说法,所以很多人误以为“凤”是专指女性,尤其是有不少女士的名字中也有“凤”字,更让人把这个字的含义搞错了。其实“凤”是指雄鸟,如果用“凤”来形容人的话应该指的是男人,譬如“毛人凤”.

而王熙凤的判词前居然出现了“雌凤”这样的字眼,实在是很矛盾!既然“凤”是指雄鸟、指男人,那“雌凤”应该指的是“又雌又雄”的鸟,或者“不雌不雄”的鸟;如果是指人,那应该是指“又男又女”的人,或者是“不男不女”的人!显然,这种人就是"太监"。原来王熙凤所影射的历史人物是一位“大权在握、精明强干、心狠手辣、贪财害命、明朝灭亡以前被赶出皇宫,之后死去的太监”!就是魏忠贤!

我们再看看凤姐判词前的那幅画中的“一片冰山”吧。原来魏忠贤死后的第二年,明末有位著名的剧作家叫张岱,他写了一出戏,大骂魏忠贤残害忠良,祸国殃民、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的可耻下场,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

魏珰败,好事者作传奇十数本,多失实,余为删改之,仍名《冰山》。城隍庙扬台,观者数万人,台址鳞比,挤至大门外。一人上,白曰:“某杨涟。”口口谇(言察)曰:“杨涟!杨涟!”声达外,如潮涌,人人皆如之。杖范元白,逼死裕妃,怒气忿涌,噤断嚄唶。至颜佩韦击杀缇骑,嘄。

张岱创作完成以后,令家里的戏子排演,然后在绍兴城隍庙露天演出,聚观者达数万人,这是一出在明末很轰动的戏,而这出戏的名称就叫做《冰山》!这也算是佐证了上述的结论。

2、书中关于凤姐性别不同寻常的暗示:

在第三回王熙凤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大家注意,这里居然说王熙凤“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按照书中提示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原则,实际上反面所影射的历史原型应该“自幼就是男儿身”!因为魏忠贤跟一般的太监不一样,别的太监都是自幼净身的,而他是成年以后才净身的,所以他自幼自然就是个男儿!表面的故事给我们的印象是凤姐自幼就是个假小子,长大以后她也是很豪气,严重缺少女人味儿,比如第五十四回里大家看放炮仗,有这样的描写:

凤姐儿笑道:“等散了,咱们园子里放去。我比小厮们还放的好呢。”

这里的凤姐给人一种女汉子的感觉!另外王熙凤除了在书中一直被称为“凤姐”以外,还经常被称为“凤哥”,比如在第六回里有这样的描述:周瑞家的说:“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你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凤哥的。

在第三十五回里:

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等等。

3、作为四大家族主要成员的王熙凤居然不识字,这太奇怪了吧?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书中有几好次介绍了凤姐不认字的这个特点,比如在第二十八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可巧走到凤姐儿院门前,只見凤姐蹬著門檻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呢。见宝玉来了,笑道:“你来的好。进来,进来,替我写几个字儿。”宝玉只得跟了进来。到了屋里,凤姐命人取过笔砚纸来,向宝玉道:“大红妆缎四十匹,蟒缎四十匹,上用纱各色一百匹,金项圈四个。”宝玉道:“这算什么?又不是帐,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凤姐儿道:“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宝玉听说只得写了。

不识字的凤姐管家居然是这样靠别人读文字给她听!她的心算水平还挺厉害,又快又准,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看来她算是个高智商的文盲,这可能是魏大人年轻的时候天天在赌场赌钱混练就的过硬技能。其实老魏不识字的原因应该是从小家里太穷,他入宫做太监以前本来是个“泼皮破落户儿”,是个流氓无产者,他“目不识丁,言辞犀利”,怎么可能有上学读书受教育的机会呢?

《红楼梦》中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情节,其实越是奇怪内容越是重要,这些地方应该都是作者想向我们传递一些很重要的信息!

《红楼梦》里隐藏的惊天秘密:贾敬暗指明朝皇帝

“林妹妹”的故事

1、看一下《红楼梦》第五回中黛玉判词是怎么写的: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我们主要分析以下这几句: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玉带林中挂。

第五回里一共出现了十五个人的判词,我们除去黛玉和宝钗的判词,看看其他十三个人的判词的特点:

晴雯:寿夭(死)

袭人:嫁给优伶

香菱:香魂返故乡(死)

元春:大梦归(死)

探春:远嫁

湘云:湘江水逝楚云飞(死)

妙玉:终陷淖泥中

迎春:赴黄粱(死)

惜春:青灯古佛旁

凤姐:哭向金陵事更哀(死)

巧姐:巧得遇恩人

李纨:枉与他人作笑谈

秦氏:有一美人悬梁自缢(死)

这十三个人的判词都是伏笔,是预言,透露的是这些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从整体来看这些人的结局无非两种:死或最终的归宿。也就是说黛玉和宝钗的判词也应该符合这一原则。如果说“玉带林中挂”是黛玉之死的象征,那黛玉的死法必需能够与“玉带林中挂”这句描写得吻合才成,那她会怎么死呢?其实只有一种死法与“玉带林中挂”能够完全合得上,只是没有人敢轻易去猜,那就是上吊!

关于黛玉上吊而死的这一点,书中还有别的暗示吗?第五十七回里,《慧紫鹃情辞试忙玉》,导致宝玉犯了怪病而不醒人事,黛玉反应很是激烈,有这样一段描写:

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真是太绝了,作者总是用这种看似正常的闲聊中的话,透露出很多后面将要发生的重要情节,这种写法被《红楼梦》作者用到了极致!

为了解开“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这句判词,我们先来看看《推背图》的一张。

《红楼梦》里隐藏的惊天秘密:贾敬暗指明朝皇帝

《推背图》的第二十七象是暗藏的是“大明建国”含义,我们看这张图上在空中有两个圆圈,下面有一棵树,树上垂下一个带状物,也有人说是把“曲尺”,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两个字谜,上面的两个圆圈是指“太阳”和“月亮”,“日”“月”合起来是一个明朝的“明”字,这正如史湘云在第四十回里说的:“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本意!而树上垂下一个带状物或曲尺,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指的是姓朱的“朱”字,因为“朱”字是一个“木”字上“悬”一个“带状”物或一个拐弯的“曲尺”组成,所以《推背图》第二十七象图中隐含“明”字和“朱”字,自然是指“大明建国”!这早已经是公认的定论了。

而将“朱”、“明”二字以这样猜谜的方式隐在图中确实非常有创意!中国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推背图》这一象跟这句“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所描述的惊人的相似:“木上悬着一围玉带”是一个字谜,它就是姓朱的“朱”字!而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指的是象征着上吊而亡,这两个猛一看象是很相似内容的两句居然隐含着完全不同的含义!而我们再想想:古今中外有哪位姓朱的是上吊而死的呢?所以判词中的这两个铁证完全可以确定黛玉所影射的历史原型就是崇祯皇帝!

2、黛玉真的是在影射明朝的末代皇帝吗?太让人难以置信了吧!你如果了解明末的历史,你马上就能想明白,其实这两个人的身上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先看一下崇祯皇帝朱由检儿时的经历:

朱由检(1611年-1644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母为淑女刘氏,不到五岁即丧母,被先后寄养在“西李”和“东李”家里,因从小寄人篱下,所以从小养成小性、多疑、谨慎、刚愎自用的性格特点,十岁丧父,到了1627年他的皇帝哥哥朱由校病逝,而又没有留下子嗣,所以他受命继位,而他从小因丧母不幸的经历而形成的性格,严重地影响了他后来管理国家的时的所作所为,也是大明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惊奇地发现,朱由检的童年跟黛玉真的很像!黛玉是六岁的时候母亲去逝了,之后被寄养在亲戚家里,也就是书中第二回的《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的故事。十岁左右的时候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去逝了,她成了孤儿,黛玉也因为从小寄人篱下的经历养成了小性、刻薄、多疑的性格,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这是不是太让人震惊了?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要突出地描写黛玉这样的性格。于是我忽然领悟到:《红楼梦》这本隐写明末的史书中所记载的真正的历史是从朱由检丧母正式开始的,这一年是1614年,也就是万历四十二年!

宝玉的原型

贾宝玉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形象,无论是他前世还是出生过程以及他的性格都相当的另类,他自幼生活在女孩儿圈子里,父亲天天逼他读书,对他管教得非常严格,可他就是不喜欢读书,到是“杂学旁收”,颇有几分歪才。而他的祖母和母亲又非常宠爱他,他的性格也很特别,他认为“女儿为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喜欢“意淫”,被称为“古今第一淫人也”,他平时呆呆傻傻,有时也很有灵性。

宝玉身上特别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第一、宝玉的前生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这里提到的“赤瑕宫”也很值得深思,宝玉前世住的地方是“红色”“斑点”的玉的宫殿!从“赤”字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他应该算是明朝这个阵营里的,也就是说宝玉前世就是属于朱明,本回这个地方有一条批语指明了此名的含义:

〖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

也就是说“瑕”和“瑛”两字的本意都是跟“玉”有关系,“神瑛”是指神玉,所以从骨子里来看,宝玉跟玉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宝玉本质上应该就是一块玉,这也是书中经常提到的“金玉良姻”的本意。那宝玉是一块什么样的玉呢?

第二、宝玉的出生过程也很奇怪,他“衔玉而生”,就是说他生下来的时候嘴里就含有一块“通灵宝玉”,就是第一回提到的“无才可去补苍天”的蠢物,更奇怪的“通灵宝玉”上面还有字!因为《红楼梦》是一本神话小说,所以作者写宝玉“衔玉而生”肯定不是写实,那到底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宝玉“衔玉而生”应该是一个字谜!大家想想,“口”中有一个“玉”字,是什么呢?是个“国”字!也许有人会怀疑这一猜测,繁体的“国”字应该写成“國”呀?简体的“国”应该是1949年以后才开始使用的呀?但实际上明末清初那个时期这两种写法早就已经并存很久了。比如明代遗留下来的瓷片上、清代的太平天国的钱币上就有这种写法的“囯”字,另外明代的《正字通》、清代的《康熙字典》都收录了这种写法。

《红楼梦》里隐藏的惊天秘密:贾敬暗指明朝皇帝

我们再来看:他小名叫“宝玉”,出生的过程中嘴里含块玉又指一个“国”字,也就是说宝玉应该是指他前世不仅是一块“神玉”,而且还是一块“国之宝玉”,什么是“国之宝玉”呢?应该就是“传国玉玺”!或者说他的小名叫“宝玉”,大名应该叫“玉玺”!也就是指皇帝用的大印!真的是这样吗?

在第三回里宝玉一出场时候书中《西江月》二词,其中的最后两句后面有一条非常奇怪而又非常重要的批语,值得我们高度注意: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戚夹:纨袴膏粱,此儿形状有意思。当设想其像,合宝玉之来历同看,方不被作者愚弄。〗

因为强调的是“此儿形状”有意思,而且一定要结合宝玉的来历一起分析,这样才能不被作者一语双关的表面意思所迷惑。结合前面我分析的宝玉的来历来看,这里说的这个“形状”的意思自然应该是指玉玺的“形状”,否则这条批语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

第三、我们都知道,宝玉有一个奇怪的爱好,那就是“爱红”,书中关于这一点出现了很多次,生怕我们不知道,而这一点实际上也一直让我们感觉很奇怪?在第十九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列庚双夹:补出宝玉素喜红色,这是激语。〗

宝玉前生住在“赤瑕宫”,现在住在“怡红院”,喜欢红色的“胭脂”,宝玉不仅喜欢玩这些东西,居然还喜欢吃胭脂!这个大有深意!应该其中有两层含义,一个自然是说“红”暗指“朱”,也就是大明,而另一层呢?我们得分析一下宝玉喜欢吃胭脂这一特点了!他的这个毛病书中有很多描写,第二回里写道:

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

在第九回里:

宝玉道:“好妹妹,等我下学再吃晚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

在第十九回里:

袭人道:“再不许毁僧谤道,调脂弄粉。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

如果宝玉这个角色真的是在影射“传国玉玺”,那就很容易理解了,红色的胭脂就象征着“印泥”呀,皇帝的大印自然是喜欢印泥的呀?所以他不但喜欢吃,而且经常挂着红色的幌子来!所以这些都是“传国玉玺”的特征。而这个“传国玉玺”爱红,也就是喜欢明朝,喜欢汉人的江山!

于是有很多人不明白:那为什么黛玉要跟他谈恋爱呢?在前面的文章我介绍过,黛玉这个角色是在影射“崇祯皇帝”,这样一想我们就豁然开朗了:他们两个人的爱情自然是象征着崇祯皇帝与“传国玉玺”,或者说是朱由检与“皇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宝玉的引伸含义是“大明皇权”,应该说这种比喻是很有意思的,也很另类,所以在书中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在前八十回中的黛玉虽然是在影射崇祯皇帝,但并不是当上皇帝时的崇祯,而是儿时的朱由检,也就是他死了母亲以后被寄养在别人家里这段时光中的朱由检,从1614年的万历四十二年开始以后,故事主要集中在天启年间。

按道理来说朱由检是根本没有机会当上皇帝的,因为朱由校是长子,朱由检只是弟弟,但历史的发展居然有那么多不可预测的偶然性,天启皇帝仅仅只当了七年皇帝,二十三岁就死了,而他又没有留下子嗣,所以只好让自己的弟弟朱由检继位。可以说他能当上皇帝也是个相当偶然的事情,所以《红楼梦》的作者将还没有当上皇帝时的朱由检与“传国玉玺”、或者说“皇权”、“皇帝宝座”之间这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用黛玉与宝玉之间纯意淫的分分合合的恋爱关系来形容,也亏作者想得出来!毕竟这是在隐写历史,在清初“文字狱”的大环境下,一方面要把历史隐藏在书中,也就是“风月宝鉴”反面的故事,另一方面又得让普通人都喜欢读表面的故事,于是经过创作者的精心构思,演绎成流传至今的非常有名的“宝黛”爱情故事!又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后来的人们只能看到这个表面的故事,跟贾瑞犯了一个毛病,而对其隐藏的历史却视而不见,又由于八十回以后的故事没有流传下来,所以真正能全面读懂《红楼梦》真正的主旨的恐怕少之又少!

“宝黛钗”的三角恋

我们现在都知道黛玉和宝玉最后并没有结婚,因为黛玉早死,宝玉后来跟宝钗结了婚,也就是说出现了第三者插足,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宝钗所影射的历史人物的身份进行充分的认识了。宝钗有一个金锁,这是她的Logo或Badge,这意味着她是“金”的象征,所以她跟宝玉之间的婚姻才被书中称为“金玉良姻”!而从书中反面的故事来看,“金”这个字的一层意思是象征着满清,因为满清也被称为“后金”!

于是我们明白了:黛玉影射崇祯皇帝,宝玉影射“传国玉玺”,是大明皇权的象征,宝钗象征着满清,黛玉因早死而没有跟宝玉结婚,这是象征崇祯皇帝早死而失去了皇权,失去了大明的江山;而后来宝玉跟宝钗结婚,是象征着满清最后得到了“传国玉玺”,或者是说满清最终抢到了大明的皇权、得到了汉人的天下!这个构思也实在是太离奇了,这也是清朝文字狱的大环境下不得已而产生的奇葩!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史书,正面看是个情色的故事,而反面看,是隐写的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历史!这就是《风月宝鉴》这一书名的本意,也是跛足道人让贾瑞一定要看“风月宝鉴”反面的原因,跛足道人还说:

“千万不可照正面,〖庚辰侧批:谁人识得此句!〗〖庚双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这也是作者生怕大家看不出来,发自肺腹的呼吁,可居然三百多年以来居然没有什么效果。

为什么叫“木石前盟”

在第五回的仙曲《终身误》之中有这样两句: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表面上看是说宝钗与宝玉在后回的结婚是“金玉良姻”,但宝玉却在婚后一心想念与黛玉前生的爱情盟约。而从反面的故事来看,“金玉良姻”可以理解满清得到了大明的皇权,得到了大明的江山,那“木石前盟”又是在指什么呢?我特意查了一下《康熙字典》,其中的“盟”字有这样的解释:

【釋名】明也。告其事於神明也。

这个很让人吃惊!也就是说“盟”字本身就有“明”的意思,所以“前盟”就是“前明”!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在这里说“木石前盟”而不用“木石前缘”的原因!更何况在第一回中介绍的“神瑛侍者”与“绛珠草”的传说中也没有两个人有爱情盟约的介绍。相比之下有的人的解读就显得很想当然,主观而且牵强,比如这里这个“盟”字解读为“明血”,太想当然了,所以还需要多严谨的角度出发。“木石”二字也非常有内涵,这里暗藏着黛玉的另一个层面的暗示。这样看来,“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意思就很明显了:“都说现在是满清统治的天下,可我只思念着朱明前朝!”又是一个“一喉二歌”的经典范例!这都是《红楼梦》中非常独特的地方,作者真不是一般的大才呀!

真正的作者

在第一回里主要是讲了个神话故事,也就是“通灵宝玉”下凡的过程,应该说这里面充满了象征和暗示!书里是这样介绍的: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通灵宝玉”是一块有“补天”之材的石头,可惜却没有机会去补天,仿佛这里是在形容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的感叹,称自己是有补天之材,那这个材能可实在够大的!书中多次以这个“通灵宝玉”的口吻,自称为“蠢物”,这也是一种自谦的表现。“通灵宝玉”被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点化下凡,随宝玉一起出生,而且就在宝玉在的嘴里,这个想法实在是很神奇!我在前面提到过,口中有玉是个字谜,“国家”的“国”字,这个字谜也将宝玉的身份给读者暗示出来,是“国之宝玉”,也就是暗指“传国玉玺”。

下凡以后“通灵宝玉”一直在宝玉的身边,它把所见所闻写出来,最后将其整理出来并刻在石头上,这也是《石头记》书名的主要来历,那“通灵宝玉”到底象征着什么呢?它仿佛起到了一个“记者”的作用,但也可以理解为经历过“明亡清兴”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在第一回有一首诗很有名: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首诗以“通灵宝玉”的第一人称的角度写的,强调的是书中的内容都是它亲眼见到的,并记录下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这个“通灵宝玉”就是此书的作者呢?作者将自己比作一个有“补天之材”而又没有机会真的去补天的文人,还自谦为“无材可去补苍天”的“蠢物”,白白在人世间呆了那么多年,这应该是暗示他是个居高自傲的人,可惜生不逢时,没有机会在世间大显伸手。这个“通灵宝玉”应该就是作者!或者说作者将自己的以“通灵宝玉”这个身份出现在书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对“通灵宝玉”的分析,找到更多的关于作者的一些特征。

既然黛玉是在影射崇祯皇帝,她进贾府是在影射1614年崇祯皇帝丧母的史实,于是我们可以得出黛玉应该生于1610年的万历三十八年,也就是崇祯皇帝出生的年份,从黛玉说的话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左右,虽然宝玉的原型不是一个人,但从书中表面的故事来看,宝玉应该出生在1609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七年。而我们都知道这个“通灵宝玉”下凡并且与贾宝玉一起出生,这意味着“通灵宝玉”也是在1609年降临人间的,这会不会是在暗示《石头记》的作者就出生在这一年呢?应该说这是非常合理的!此人生在万历三十七年,经历了秦昌皇帝朝,之后又经历了七年的天启朝,然后是血雨腥风的崇祯朝,最后活到了清朝,并在康熙年间创作此书!这应该就是作者大至的人生经历,而他在《石头记》一书中所记述的是自己亲眼见到的人世间的苍桑变迁,并将明末的历史隐写成一部情色小说之中,为的是防犯政治风险,比如书中会有对满清非常憎恶的内容,如果不隐写的话肯定会出问题。于是我们需要回过头去,研究一下1609年的时候,中国有哪位这么有才的文人出生呢?没想到答案非常的简单,这个人就是“吴伟业”,号“梅村”,是明末清初江南的一大才子!

吴伟业(1609~1672) ,江苏太仓人,吴伟业(1609~1672) 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

应该说他的人生经历很符合《石头记》中记述的历史过程,但有一个矛盾,因为吴梅村于1672年去逝,而现存的最早的《石头记》钞本记载的成书时间为甲戌年,这个甲戌年肯定不是乾隆甲戌年年的1754年,更不可能是崇祯甲戌年的1634年,只有可能是康熙甲戌年的1694年,而吴梅村并没有活到这一年呀?又怎么可能说是这一年成书呢?我们看看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条极为重要的批语:

〖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这条批语曾被“红学家”确定为“曹雪芹”为作者的证据,但仔细一分析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里提到的是“旧有”,而并非说是这个“曹雪芹”写的,面是“以前有了”之意,这一点很重要,也就是说这条批语没有明确说明作者就是“曹雪芹”,所以根本不能成为“曹雪芹”就是作者的证据。

其实第一回里已经给了我们此书的大至成书过程,只不过还是借用那个神话故事来讲的,在“通灵宝玉”与空空道人聊完一大段以后,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我们应该从这段描写的表面上来分析其背后隐藏的成书秘密,也就是说“通灵宝玉”影射的作者,应该是吴梅村,他将手稿给了这个“空空道人”,“空空道人”并为此书题了名,后来又有两个人为此书题名。再后来手稿到了“曹雪芹”手里,于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也就是说这个“曹雪芹”并非是最早的作者,而是最后对吴梅村手稿进行整理、加工、润色的人。由此可见:吴梅村应该是原作,最早的手稿肯定完成于1672年之前,也就是吴梅村去逝之前,而“曹雪芹”进行了二次加工,完成于康熙甲戌年1694年前后,这样看来,此书从一开始创作到最后完稿,经历了至少二、三十年以上的时间,所以看来至少不是一个人参与创作,而是个集体创作的过程。

而对于这个进行“增删五次”的“曹雪芹”到底是谁,我只是再强调一下我的一个猜测,这在前面我也提到过:明末的时候有很多朱家人遭难,于是有很多朱姓人改成了曹姓,我个人认为“曹雪芹”应该是朱家后代,那他大概生于在哪一年里呢?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条非常著名的批语: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也就是说“曹雪芹”死于1702年左右,一般的情况下古人年龄能活70左右就很不错了,这样往前推,所以我感觉这个“曹雪芹”生于1630年前后比较合理。(文/V哥掰谎)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