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广东美术馆王绍强谈“在地性”与三年展

以“化作通变”为主题的“广州三年展”目前正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开幕以来美术馆内外门庭若市,足见艺术对这座城市的吸引力。

以“化作通变”为主题的“广州三年展”目前正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开幕以来美术馆内外门庭若市,足见艺术对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在当代艺术双年展在各地接连举办的当下,“双/三年展”对一座城市的意义何在?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近日与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进行了对话,他是本届“广州三年展”的总策展人,也是即将于7月16日开幕的“2023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

“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广州三年展始终把‘在地性’作为品牌重要的学术方向,‘本土’是广州三年展的根之所在。”王绍强说。在他看来,双/三年展作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相关从业者不仅需要考虑展览的学术价值,也需要正视其“文旅项目”的面向。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展览现场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展览现场


关于双/三年展:依托城市,实现学术和文化价值

澎湃新闻:广州三年展已经举办了七届。从2002年第一届对于中国实验艺术的解读到第七届“化作通变”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和城市发展变化的回溯,七届“广州三年展”自身经历了怎样的迭代?又有哪些是坚持的?

王绍强:广州三年展举办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余载,从 第一届“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到“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2004)、“与后殖民说再见”(2008)、“见所未见”(2012)、“亚洲时间”(2015)、“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2018),再到本届“化作通变”,各届展览的问题指向、思想厚度、学术面向与文化立场各不相同,从回顾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实验艺术、关注文化特殊性、重新界定现实处境、从艺术实践的本体思考回归到美术馆自身、重解亚洲艺术语言的脉络、再到探讨由技术构建的时空无论哪一届、哪一个时期的广州三年展,都是其时当下最具有话题性,并且具备知识生产能力的艺术盛事。一路走来,我们始终坚持的是严谨而独立的学术立场,关注、感受、思考、表达,以艺术的独特形式记录我们对一个时代精神的反映和相关思考、参与人类文明的建构,使其成为具有区域和全球影响的专业性当代展览。

2002年12月17日,时任日本森美术馆副馆长南条史生参观“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


2018年,第六届广州三年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主题展策展人张尕讲解吉尔伯托·埃斯帕萨的作品《自动光合植物》。


澎湃新闻: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纷纷举办双/三年展,作为中国最早举办双/三年展的城市之一,“广州三年展”有着怎么基于自己的定位?

王绍强: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广州三年展始终把“在地性”作为品牌重要的学术方向,“本土”是广州三年展的根之所在。广州作为港口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重要窗口,在数千年的延续中逐渐形成特有的港口文化。这样一种文化使得广州对外来和新生事物更为敏感,并能够迅速地作出反应,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是国内最早关注和实践当代艺术的地区之一。“广州三年展”需要依托这样的定位,才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生命力。

此外,“广州三年展”的创立以及一路的坚持,所依托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能量,就我们而言,展览品牌以城市命名、以公众为重是一种责任。我们一直注重当代艺术的公共教育和来自艺术家本人对作品的讲解和阐述,尽可能做到让市民获得第一手对作品的理解,对公众进行适当的艺术引导,让公众有机会看到国际最前沿的艺术形式。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对于目前世界许多大城市都在办双/三年展,您觉得双/三年展对城市意味着什么?

王绍强:双/三年展是国际当代视觉艺术高级别的展示活动,是推出世界各国新艺术成就的重要窗口,更是各国各地盛大的艺术节日。它旨在反映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与当前面貌,是全球文化互鉴融合的一大“交通枢纽”。双/三年展与举办的地域有密切相关,最主要的是与所在城市的关系。一方面,双/三年展本身作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会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市民来说,双/三年展这样的艺术盛会也是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三年展是广东美术馆发起并自主策划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品牌,也是我国最早的“双/三年展”之一,如今已成为城市的文化节日、地区的“文化名片”,是艺术史的一个切面。目前,双/三年展在不仅在全球,在我国各地也是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那么相关从业者不仅需要考虑双/三年展的学术价值,也需要正视双三年展“文旅项目”的面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方面,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等全球知名双年展的管理和盈利方式与其高水准的艺术价值一样,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威尼斯双年展展场之一——绿城花园(Giardini)


2017年横滨三年展,艺术家佐科·阿维安托(Joko Avianto)的作品《善与恶的边界》


双/三年展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事件及品牌来说,如何实现其文化动员的号召力与联动力十分重要,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进行考量——无论是文化的动员、公众的动员、空间的动员、商业的动员、文化赞助的动员,还是政府与机构组织的动员等等。简单来说,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进入美术馆,助力了城市文化生活品质提升。进一来说,我们需要通过具有“规模性、持续性与可期待性”的双/三年展文化项目,使城市的形象、文化、旅游、商业的互动性与社会的参与性整体被调动起来,并形成合作协调。

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您也将策划今年的成都双年展,对于广州和成都着两座完全不同的性格的城市,作为策展人将如何展开不同的叙事?

王绍强:首先,广州和成都两座城市都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有过前沿的实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两座城市都有着包容而多元的文化气质。广州作为沿海城市、千年通商口岸,置身于粤港澳大湾区中,有着岭南文化的根基并兼容海外文化和国际视野。在此基础上,已经探索二十余年的广州三年展,所以希望展示的是一个沿海港口的学术视野和立场。它是国际视野下的艺术的联动,见证并陪伴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它试图成为艺术间可以更加广泛地对话的平台,无论是追溯历史、观察当下、还是想象未来。它试图在广州这座丰富而包容的城市身上汲取更多文化精神和“前沿”的力量,不断去实践、不断去创造,始终保持着冷静而独立的思考,关注并感受、表达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变化切片中个体的生命、生存状态。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展览现场


成都作为南丝绸之路的起点,承接古蜀文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城市数字化转型潮起,成都通过科技赋能,已跻身于全国数字化发展的第一梯队。这是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在当下的新的面貌。我们在其中看到了它多层次的时间与文化维度以及它的沉淀与通融。这也是我希望能够在本届成都双年展中展现的一面。此外,成都的艺术生态非常的蓬勃,艺术活动与艺术创作形式多样,与生活、社区关系密切;艺术机构之间的联动及活动的分享也十分紧密,与整座城市的艺术发展而言,有一种自发的向心引力。这样的艺术生态的面貌也是我希望能通过此次双年展可以联动和呈现的。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中的公共艺术作品


但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城市文化体系中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个城市如果能通过大型展览引起市民对当代艺术的广泛关注,总归是好事。但切忌跟风,每个双/三年展都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在选择国际艺术家、国内代表性艺术家的同时,本地艺术家也不能缺,“在地性”这一部分需要扎实地深入。而延伸到展览后续活动上,有当地的艺术家、理论家参与,才能够促进地区艺术生态的进步。不要只是在美术馆里发生,还是要带动这个城市整体文化生态的生长。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本届“广州三年展”是最后一次在老馆举行,对于未来的广州三年展有何展望?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二沙岛旧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1997年落成开馆,是广东改革开放年代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广东省重要的文化地标,从第一届广州三年展到今天的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旧馆见证着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二十多年过去了,文化和艺术的面貌在不断生长、更新,旧馆的体量和空间在面对一些作品的呈现时稍显吃力,因此新馆的建设势在必行。

未来在全新空间迎来“广州三年展”时,我们一方面希望坚持它学术性的研究和思辨。另一方面,希望在新的展馆,在更加适合当代艺术作品呈现的展厅空间中,能够更好地呈现全球不同文明中优秀的作品,让展览能带动艺术家、学者、收藏家、艺术爱好者,为大家搭建一个共同探讨的平台,为观者带来更多维度的艺术体验、情感共鸣和思想的共振,真正辐射到周边,去改变这座城市和整个区域的艺术形态。

“广三”期间,广东美术馆外排起了长队。


关于广东美术馆新馆:“一馆两区”、错位协调,充分活化典藏资源

澎湃新闻:未来的广东美术馆新馆将是怎样的形态?新旧两馆有怎样各自不同的定位?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新馆预计将在2023年底建成,我们将努力把新馆构建成“立足大湾区,面向未来,链接世界”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在开馆之际,届时将有多个展览同时呈现。

广东美术馆新馆效果图


在学术定位上,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新馆将与二沙岛的旧馆错位协调发展。新馆将聚焦国际当代艺术发展生态为视野,加强当代艺术研究,逐渐把新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当代美术馆。位于二沙岛的旧馆是反映我国改变开放时代变迁的珍贵历史建筑,旧馆将重点对二十世纪以来近代广东美术进行研究,展示岭南名师大家和岭南美术经典名作为主,构建成为广东近代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与新美术馆错位发展,继续服务广大群众。

李桦,《民主进行曲》,1947,版画,广东美术馆藏品(李桦为广东番禺人。1926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1930年留学日本,1932年回国后任教于母校。1934年在广州组织现代版画会,主编不定期木刻画刊《现代版画》,从事新兴版画运动,得到鲁迅先生指导和鼓励)


何剑士,《盗寇狂歌》,1913,中国画,广东美术馆藏品(何剑士为广东南海人,生平与画家伍德彝、崔芹等人交好。作画复极尽辛辣讥讽能事。与冯润芝、高剑父、高奇峰创立《时事画报》和《真相画报》作为掷向旧社会的投枪,又办武体育会、光亚小学校、中国红十字会。)


未来广东美术馆“一馆两区”的格局规划,将充分活化典藏资源,以自主策划与全球多个机构合作联动结合的方式,推出丰富多彩的展览项目,实现一馆两区互补互动。

2021年广东美术馆“游艺东西:关良的风格史研究”展,展览现场


广东美术馆藏书文库


广州三年展作品


澎湃新闻:广东美术馆新馆的构建与运营将在着重在哪些方面发力?

王绍强:在当前全新的文化格局下、在社会环境逐步活跃和放开的语境下,推动广东地区近现代美术和当代艺术的研究和发展,美术馆不仅需要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艺术生态链条中承担的职责,也要在新旧两馆的学术定位和发展路线上做更深入的探讨,同时在美术馆机制运营、人才引进、公众文化服务和大众传播层面上下足功夫,探索符合当前需要的方式和途径。

广东美术馆新馆还将在满足现代实体美术馆基本功能基础上,大力构建数字化和智慧化美术馆, 逐步建立数字化大数据应用中心及行业标准,实现实体美术馆展陈及数字展陈业务能力及应用在“互联网+”模式上的创新,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型数字化美术馆平台框架和优质的数字化公众服务系统,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时效性。

广东美术馆新馆效果图


关于广东艺术生态:多馆新开,以艺术作为联结

澎湃新闻:未来几年广东将有多家美术馆开馆。加之目前已经被广泛关注的和美术馆、坪山美术馆等新建场馆,以及南海大地艺术节等艺术活动。在您看来,未来的广东将会呈现怎样的艺术态势?

王绍强:1997年,坐落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美术馆与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三馆齐开,是广东艺术发展进程的标志性事件。今年,包括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深圳美术馆新馆在内的多座场馆亦将在广东相继开放,这其中也包括广东美术馆位于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新馆,多馆新开让人看到了一种艺术生态上的变化,相信未来这些艺术场馆将成为联结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桥梁。

目前来看,广东仍然是公立艺术机构占主导,这也说明民营美术馆发展存在较大的潜力。尽管去年广东时代美术馆暂时关闭的消息令人惋惜,但也可以看到,近两年包括和美术馆、与亨美术馆等新成立的民营美术馆也都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同时,广东一直在推进新型的、小而美的、进入社区的独立文化空间和小艺术馆,现在已经可以看到很多中小型的空间投入运营。大中型美术馆和小型独立空间共存的生态,让我们看到广东的美术馆事业在向好发展。在本次广州三年展中,我们也充分考虑了区域内机构的多样性,通过分展场、平行展的方式,重新整合与亨美术馆、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在内的多家民营机构,试图构建“地区美术馆群”联盟机制,推动本城、乃至本地区当代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

“广三”平行展之一,东莞21空间美术馆“此时我刻——刘庆元的艺术实践”展览现场


顺德和美术馆,正在进行的张恩利个展“肖像”。


中国最早的艺术博览会于1993年在广州举办,并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创办了广州艺博会,藏家群体涌现,艺术市场兴起。作为广东美术馆的学术品牌,广州三年展无疑构成了本地艺术生态的重要一环。学术展览、艺术生产与艺术市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在多重驱动下,艺术在南方正在发生改变:新的艺术形态正在快速成长,传统艺术在时代的推演下也在回溯自身、活化发展。我认为广东乃至大湾区的当代艺术生态是正在健康成长着的,并且有着很大的空间,也一定会发展出十分鲜明的本地特色。

广州艺博会


澎湃新闻:广东也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与亚洲艺术之都香港毗邻,在大湾区的概念之下,广东与香港艺术的对话与连接将是怎样的?

王绍强:展览无疑是艺术交流中直接且具亲和力的一种方式,对于广东与香港艺术的对话,广东美术馆在2020年就曾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策划组织过相关的展览,展览邀请了来自广东、香港的艺术家以及代表作品,展览在两地均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之后,展览也策划了巡展,我们希望以这样一种方式让艺术家之间或得更多的交流。接下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将这样的形式沿用及发展,欢迎更多的香港艺术家在广东做展览,让更多广东的观众在现场感受香港地区艺术作品的魅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带着更多优秀的作品和展览去香港交流与香港的观众见面。在展览之外,艺术研讨会与论坛也是一种学术性的对话与沟通的方式,它可以带来更多的学术视角以及新锐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样希望这样的连接可以愈发繁荣。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