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越来越多中国人在博物馆中寻根历史赓续文脉

2022年9月5日,北京,“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人民视觉 资料图栩栩如生的复制洞窟群、彩塑造像、敦煌花砖、绢纸画……

2022年9月5日,北京,“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人民视觉 资料图


栩栩如生的复制洞窟群、彩塑造像、敦煌花砖、绢纸画……幽暗神秘的灯光布景令人恍若置身敦煌莫高窟。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厅,志愿讲解员、北京市民章华为观众娓娓讲述敦煌艺术故事。

“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自去年8月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以来,就受到文博爱好者的热捧,本来于今年2月28日落幕的展览,延期举办至5月5日。展览共展出复制洞窟8座,文物、临本、现当代艺术家创作等280余组(件),为公众呈现了一个结构多元、内容丰富的敦煌艺术展览。

从频繁看展到志愿讲解,再到购书研究,章华对博物馆越来越痴迷,“当志愿讲解员,是一次对文物‘再发现’的经历,蕴藏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展露无遗”。

河南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存有丰厚文化遗产。河南博物院以中原文明起源、发展、变迁为线索,呈现华夏文明发展轨迹,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吸引超7万人次参观。

“90后”北京姑娘玉茹是其中之一。“博物馆犹如历史的沙盘,透过文物呈现城市的文明发展,每一次的博物馆奇妙之旅,都会激起我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她说。

近年来,“博物馆热”在中国持续升温,吸引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获取精神愉悦和满足。越来越多“博物馆迷”成为这股文旅新风的自觉推广者与引领者,在博物馆的“奇妙旅行”中,寻根历史、赓续文脉。

“参观博物馆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洞见未来。”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说,“博物馆热”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老百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会追求精神层面需求。

中国2021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备案博物馆达6183家,90%以上免费开放。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卫东说,中国各类博物馆在展陈设施和表现方式上整体提升,展览内容推陈出新,博物馆大多已成各地核心文化地标。

在数字中国建设按下“快进键”的当下,为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沉浸式体验需求,数字化已是博物馆转型升级的“必答题”。

河南博物院在支付宝推出“一起考古吧”互动产品,吸引超1亿用户“在线考古”;借助全息成像等数字技术,洛阳牡丹博物馆的牡丹摆脱了花期束缚;北京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将昏暗光线中的水月观音像,以3D建模并投影在4K高清显示屏上的方式,令观众看清了局部精彩细节……

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

国际博物馆协会研究与交流中心管委会副主席段勇说,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对博物馆传统功能进行优化和提升,而且可能对博物馆形态和关联关系进行再造。“这是信息时代博物馆生存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如何让博物馆里的陈列不再是“神秘仰望”,而是“走入凡间”?近年来,中国各大博物馆积极探索各类社教活动,通过研学、开设特色课程等形式,打造“流动的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流动的博物馆”让传统博物馆的被动社会教育服务变为主动延伸宣传教育,通过启发和培育,带动更多人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年印发的《教育部 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各地文物部门要指导博物馆设计适合进校园、下基层的流动展览和教育项目。

就在上个月,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馆员李静通过直播互动教学平台,为河北省清河县县直漓江小学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开展了一堂生动的线上直播课程。这是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云支教”小讲堂首次开讲。

李静说,乡村孩子较难有机会走进博物馆。希望通过授课,架起连接城市博物馆与乡村学校的桥梁,让博物馆特色教育资源支持和陪伴更多青少年成长成才。

越来越多博物馆积极开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入社区、学校、社会机构等场所,扩大服务人群。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

“博物馆要最大限度地传播历史文化资源,与社会共享这些资源。”安来顺说,博物馆延伸服务到大门之外,和学校、社区等结合,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找到自身的“根”。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