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文明的悲剧: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逐渐忘记历史

对于中国而言,过去500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对世界的视角从平视到俯视,再到仰视,最后又回到了平视。在对世界的平视中,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一部分。

无需争论,谁要是下班后跑来跟你聊数学,他肯定是萃取提纯后的怪胎。但当我们提到历史,通常会抛开那些厚眼镜、书呆子的印象,那些聊历史的肯定是文艺青年吧。

历史有什么用呢?

马勇老师认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历史于中国人,其实和宗教有着类似的功能。

中国人从来不相信永生,但中国人从来都相信精神不死。对中国人来说,历史教导人们理性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知道此生短暂,只是一个过程,即便享尽荣华富贵,最后也不过是一堆黄土。

但是最近几十年来,支撑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历史却逐渐淡出人们的意识。马勇老师认为,“这是中国文明的悲剧”。

在拙见“平视这个世界”主题活动中,你或许可以从马勇老师的演讲中发现历史对于每个人的意义。

1

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会觉得比古人更聪明,也比古人幸福。

但事实恐怕并不如此,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本来就是人类不断重复的过程。今天的中国人延续着什么样的精神,又是如何面对世界的?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方式恐怕是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寻找答案。

在拙见对谈环节,被问及“中国的当下和哪一个历史阶段最相似”时,马勇回答说,“这个我大概不会犹豫,我就会讲跟晚清非常相似”。

但是在这个答案背后,却有着将近500年的历史背景。

文明的悲剧: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逐渐忘记历史

2

与近现代历史相比,500年前的中国,相对来讲有一个比较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国并没有和域外的文明有直接的接触。两汉时期,中国文明遇到了印度的佛教文明,在之后的800年中,不断磨合。到了宋朝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到中国文明在佛教影响下的蜕变。

而从明代中晚期,中国与域外文明的接触开始,至今已差不多有500年历史了。那个时候的西方人,是以充满敬佩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在西方人眼中,当时的中国具备了有效的社会管制、井然有序的社会、高素质的统治阶层,这几乎就是古希腊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哲学家的治国方式。

文明的悲剧: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逐渐忘记历史

拙见+0730讲者 马勇

而当时的中国面对西方文明也非常谦逊,知识阶层信奉着先贤的教诲,“儒者以一事不知以为耻”。在面对世界的态度上,中国具备文明古国的心态,以很坦然的态度与域外文明相处。

拙见舞台上,马勇老师提到了《几何原本》的例子。传统中国数学中,几何是短板,当徐光启遇到利玛窦之后,知道了西方人在几何学方面的贡献,但却丝毫没有天朝上国的傲慢。而是与利玛窦合作,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翻译为中文,这极大丰富了中国文明的表达。

所以,虽然从历史上回顾,当时的中国政治上已经处于下降的趋势,但是在文化心态上,依然能够坦然容纳其他的文明,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

文明的悲剧: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逐渐忘记历史

当代油画《利玛窦和徐光启的盟约》,李根绘

3

两种文明的平视,对于双方而言都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不幸的是,中国这样一种对世界的平视却没有在王朝更迭中持续。

满族人入关,清朝建立后,中西之间的接触就慢慢开始出现了问题。在明清之际,中国文明出现了错综复杂的问题。满汉之间有一个文化差异,同时中西之间也有文化差异。

文明的悲剧: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逐渐忘记历史

拙见+0730讲者 马勇

大航路的开辟,让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变得非常方便。随着东西方之间贸易需求的增加,文化交往的频繁,中国有拒绝和接受两种选择。中国的近邻日本就选择了主动接受,将西方文明引进来,当然这也是“古典中国”面对域外文明时,通常会做出的选择。

但是,清政府却选择了拒绝西方文明的引进。

文明的悲剧: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逐渐忘记历史

马戛尔尼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皇帝

西方文明来到中国,本身就是由于工业革命产能过剩的影响。但是在中国市场却遭遇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在西方几乎无力再支撑这样的逆差时,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伯爵率领代表团来中国进行谈判,从这英国发出的需求出发,我们可以认识到西方对待中国的视角:

1. 适度放宽中英之间贸易限制;

2. 对在舟山附近岛屿上的英商货仓及停泊船只不设防;

3. 希望在北京设立永久使领馆,与中国构建近代意义上的国家关系。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获益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傲慢的。从马戛尔尼的谈判需求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要求的是扩大对中国的贸易,但是中国却拒绝了西方的贸易扩大请求。

满洲统治者无意去改变既有的秩序,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马戛尔尼访华以失败而告终,却由此注定了近代中国的全部悲剧。

文明的悲剧: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逐渐忘记历史

马戛尔尼使团画家笔下的康乾盛世

4

其实当时的中国,经济总量几乎占了世界经济的百分之三十,比整个欧洲经济的总量还要大,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彻底摧毁了中国剩余的那么一点自信。

从鸦片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这100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在低谷徘徊。幸运的是,中国经过了19世纪的挫折后,到了20世纪逐渐回归了世界大家庭。马勇认为,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选择的立场非常关键。

1945年战争结束,中国参与制定联合国宪章,制定联合国人权宣言,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文明的悲剧: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在于,逐渐忘记历史

中国代表顾维钧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当中都在最关键的时候选对了立场,选对了方向,站在了正义的一边。这两次正确的选择,使中国获得了国民精神的提升,国家的发展也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同时也让中国重回了世界的中心,成为世界大家庭当中的重要一员。

马勇说,早期资本主义由于其贪婪的本性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而中国进入世界体系之后,也给世界提供了当时中国人的价值观。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国宪章中所讲的“仁者爱人”,这其实就是中国思想对世界的贡献。如果资本主义单单就是按照当时西方世界的发展方式进行,那么中国还是不要学西方会更好。

对于中国而言,过去500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对世界的视角从平视到俯视,再到仰视,最后又回到了平视。在对世界的平视中,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一部分。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