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回看黄永玉木刻:这是他艺术的根

知名画家黄永玉因病于2023年6月13日3时43分去世。遵照黄老生前意愿,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

知名画家黄永玉因病于2023年6月13日3时43分去世。遵照黄老生前意愿,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黄永玉曾任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可以说,木刻是黄永玉艺术的根,是他作为艺术家成名道路上的第一块“敲门砖”,在其96岁高龄之际曾在上海等地举办了版画个展。

黄永玉生前言及生死,曾对友人说:“死后,往火葬场,即别过。”他在遗嘱中说:“不取回骨灰。希望我的骨灰作为肥料,回到大自然去。”

黄永玉


黄永玉,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农历)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凤凰县城,土家族人。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

黄永玉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1924年出生于湖南,曾做过瓷场工人、小学教员、报社美术编辑,写过剧本,后在美术学院任教,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副主席。他在战乱年代自学成才,以木刻起家,拓展至漫画、油画、国画、雕塑、工艺设计等,在中国当代美术界具有重要地位。虽平生多舛,处世态度却洒脱旷达。

黄大1991于翡冷翠 ,20×29cm,1991年,这是黄永玉先生所创作的最后一张木刻作品,是为1991年羊年所创作的贺年卡


1980年《庚申年》邮票


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有《永玉六记》《醉八仙》《吴世茫论坛》《老婆呀,不要哭》《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太阳下的风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等书。2023兔年邮票,由“猴票之父”黄永玉执笔两枚邮票中第一枚邮票名为“癸卯寄福”,用别出心裁的蓝色描绘了一只右手执笔、左手持信的睿智卯兔,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新春的美好祝福,但是怪异、荒诞,又带着些许戏谑的蓝兔子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争议,黄永玉说:“画个兔子邮票,是开心的事。这个兔子呢,大家都会画,也不是专门只有我一个人会画,画出来大家高兴,祝贺明年的新年而已”。

2023年《癸卯年》邮票


2020年8月26日,“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在96岁高龄之际再做个展,黄永玉选择了版画。展览以“入木”为主题,精选黄永玉从上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的版画作品近两百件,以版画这一艺术形式勾勒出黄永玉的艺术创作面貌。

年轻的黄永玉正在刻木刻


为自己的展览手写序言,他的第一句话说:“这是我一辈子刻的木刻,大部分都在这里了,可能四百块左右。”

黄永玉手书“入木八十年”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


黄永玉,《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工作者》 35×45cm 1954年


谈及黄永玉的版画时,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说:“我们都熟知黄老的中国画,木刻是黄永玉先生艺术的根,是他视觉体系中的压舱石。我们也熟知黄老性格里的浪漫,但当我们真正深入研究他的艺术创作时,才知道他在版画创作中非常理性的思维。”展览中将首次呈现那些饱经沧桑的木刻原版。这些原版跟随着黄老经历过战乱与流浪,漂泊了一生,如其所言,像他的“骸骨”一般。更重要的是多块原版还将与作品对照展出,更是难得中的难得。

齐白石与黄永玉合影


齐白石与黄永玉合影


黄永玉于1954年创作了这幅齐白石的肖像,当时黄永玉被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派到荣宝斋学习木刻水印技术,为了完成齐白石肖像的木刻作品,他专门去拜访了齐白石先生,在《速写因缘》这篇文章文中,他记录了和齐白石这位老乡见面的过程。 

在展览的原版对照区,可以看到这些跟随黄永玉先生多年的木刻原版


据悉,“入木·黄永玉百岁版画艺术展”6月10日刚刚在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开展。他爱上木刻,是在厦门的集美中学,那是1937年。时隔86年,黄永玉的木刻作品回到了他艺术生涯的起点地。今年99岁的黄永玉专门为厦门巡展创作了一幅作品《我从闽南出发》并配文。

《我从闽南出发》


据黄永玉回忆,他年少时离开家乡去厦门集美学校求学,开始了一个人的漂泊。彼时,正值抗战全面爆发,他“靠捡拾路边残剩度日”,在闽东南流浪,用脚走过“千里万里”。他三次从日本人的炸弹下捡回性命,也曾为了生存和一船舱尸体同行,险些被抓“壮丁”。

集美学校在当时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师资,也为学生们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黄永玉的美术与语文成绩非常出色,但他不爱上数理化和英文课。

虽说课堂上的书读得不好,但他把集美学校整整六层楼的图书馆藏书“从头到尾都翻烂了”,并从此养成了每天看书的习惯,这为他后来的艺术探索打下了坚实的知识根基。

正是在集美学校,在美术老师的支持与鼓励下,黄永玉开始学习木刻,雕刻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发表在各地报刊上,引起很大关注。可以说,木刻是黄永玉作为艺术家成名道路上的第一块“敲门砖”。

少时离乡,辗转多地。福建、江西、上海、台湾、香港、北京……黄永玉的流浪之路,似乎没有停下过脚步。其中,停留于上海的短暂一年,却是他人生中最珍贵的经历体验。

黄永玉,《翠翠和爷爷》 13.5×18.5cm 1947年 沈从文小说《边城》插图


1947年,黄永玉来到上海。“来到上海,打开眼界,看到那么多延安木刻家的作品……一个那么大的局面,那么新的世界,呈现眼前。”至今黄永玉回忆起上海的那段经历,总是带着别样的感慨。七十多年后,黄永玉在其连载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三部里,真切地回忆起了与友人在上海相处的光景:作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青年木刻家,黄永玉加入了上海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并担任理事,其作品数次参加了中华全国木刻展;黄永玉交游广泛,不仅认识了李桦、野夫、陈烟桥等木刻界的前辈,交往了巴金、臧克家、楼适夷等文学名家,还认识了诸如黄裳、汪曾祺等一群年纪相仿的挚友,以及与张正宇、张乐平、黄苗子、陆志庠等漫画家来往紧密;越来越多的文学家朋友邀请黄永玉为其小说或诗歌创作木刻插图,其中包括为其表叔沈从文小说《边城》创作的《翠翠与爷爷》《花环》等插图,以及为“九叶诗派”女诗人陈敬容诗歌《逻辑病者的春天》作同名木刻等。

五十年代初,黄永玉受邀回到北京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筹建。身处新旧更替的变革点,而立之年的黄永玉尝试在新兴版画创作与教学中寻找到更深层次的表达语言:他深入小兴安岭森林,创作了诸如《小鹿你好》《初进森林》《新的声音》等大量森林题材的版画木刻。

黄永玉,《狼与猫》 13×12.8cm 1951年


进入六十年代,黄永玉不断拓宽中国新兴木刻的审美与维度,创作了如《春潮》、《花城》《葫芦信》等代表作品。其版画风格逐渐倾向于一种浪漫美学范式的回归,不仅完善和深刻了中国新兴木刻的形式与内涵,也为当时的版画界带来了一股新风。

黄永玉,《春潮》 40×55cm 1961年


晚年黄永玉虽停止了版画创作,然而手中刻刀促使了其养成了从不松懈的习惯,他尝试转向更多艺术语言的可能性探索。

晚年黄永玉


(本文据相关资料及澎湃新闻往期报道综合)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