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新闻

第八届北京文学论坛举办,作家学者共谈“京华文脉”

9月9日,“赓续京华文脉 创作时代精品”——第八届北京文学论坛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召开,本次论坛是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出版集团主办。

9月9日,“赓续京华文脉 创作时代精品”——第八届北京文学论坛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召开,本次论坛是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出版集团主办。

活动开始,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分公司与昆明作家协会就“十月·昆明书院”项目举行签约仪式。项目启动以后将通过连接全国的著名作家、诗人,在昆明推出文学讲座、文学沙龙、新书发布会等系列活动。

签约仪式


在圆桌对谈环节,孟繁华、张清华、解玺璋、宁肯、徐刚、乔叶等与谈嘉宾,围绕“赓续京华文脉”的主题进行了讨论。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员丛治辰谈道,北京文学除了其“渊源有自”的特点之外,更具开放性,也更有时代性。以老舍为例,他自觉地将北京方言化用到书写语言当中,写作具有北京风味的文学作品,此外,他开创了一个把政治书写和地方书写结合在一起的传统,现在我们看1950到70年代的作品,比如《龙须沟》《茶馆》,其文学味道正来自于老舍把北京味、地方味化入到对时代的书写当中。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孟繁华关注到,历史中,许多作家从外地来到北京,比如沈从文,在北京生活的经验能够焕发起他过去的生活,让他重新认识和思考那种生活,也成就了他们之后的写作。“之后的二十世纪80年代,一直到新时代,北京都有代表性的作家,如果没有刘心武的《班主任》,新时期的文学序幕没法拉开;没有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建国后的文学思潮里面很重要的一章可能就没法展开。”

合影


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认为,关于京华文脉有两个意义上的范畴:一个是广义的京华文脉,它包含所有在北京生活的、写作的活动;一个则是狭义的京华文脉,它指的是地方性意义上的北京文脉。

关于“狭义的京华文脉”,张清华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地方性的彰显。二十世纪90年代王安忆曾经写过一些文章,结集成一本书叫做《寻找上海》。王安忆那时候已经非常清晰地知道她和上海的关系,“一个作家有意识寻找所居住的那座城市是容易的事情吗?并不是的,你虽然生活在那个城市,但你对这个城市的理解有多少?你要寻找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语言,寻找它的一切应该在文学当中体现的内容和神韵,它才会真正在文学当中重建这个世界。”

“所以北京文脉,我们除了聚焦所有的大的文学版图之外,还应该特别精细地研究狭义的北京文脉到底是什么。这一点上最具代表性的是老舍,老舍和北京是互相成就的,北京的生活成就了老舍,老舍也用他的文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北京。现当代也有诸多代表,比如徐坤,徐坤在90年代初敏锐地抓住先锋艺术在北京的活动并把这些东西写出来,这也是对北京城市文化的结构性变化和它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会的性质的敏锐书写。”张清华介绍。

北京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评论家解玺璋提醒大家关注对话的主题是“赓续京华文脉”,没有用“北京”,用的是“京华”,“京华”包括北京之外的一个更大的空间,可能会辐射到京津冀,从“京华”这个概念去考虑的话,有更多文化和文学空间会被纳入讨论中。

作家宁肯谈道,自己是一个典型的、地道的北京作家,从小就生活在胡同里,“但是反而有人觉得我身上这股北京味不是很足,这是因为从我从事写作以来,我一直有意淡化自己,我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北京作家,我老觉得京味太窄了,而实际上,写看得见的北京,更要在写作中渗透看不见的北京,这个是我们在赓续文脉中应该特别思考的问题。”

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谈道,北京的文脉是特别绵长和丰富的,各种因素形成北京的气场,“北京的气场,孙郁老师有很精彩的分析——高校多、国际视野、各种思潮、古典和现当代的交融、新旧气息的交融、国内国际的交融,都是气场的来源,它是母体,会让作家思考和审视。”

9月2日,以“文学润泽心灵 阅读丰富生活”为主题的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在北京市文联老舍剧场启幕。

北京文学论坛作为“北京十月文学月”的核心活动之一,已成为北京作家队伍集中展示的平台。几年来,作家梁晓声、刘庆邦、宁肯、格非、李洱、邱华栋、周晓枫、乔叶、徐则臣、阿乙等先后走上论坛,他们的年龄从“40后”到“90后”,延续半个世纪,是代际传承有序的北京作家群的杰出代表。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