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色彩的智慧

最近,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2023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

最近,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2023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举行。

“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于2016年发起,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传统色彩为研讨对象的学术年会。会议的宗旨是“阐扬中国传统色彩经验智慧,汇集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力量,构筑中国传统色彩话语平台”。今年已连续举办8届,汇聚了色彩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哲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于传统色彩的载体、事实、现象、观念等,进行了广泛而富有实效的研讨,已结集出版了8本年会论文集,积累了近四百万字的理论成果。这些学术成果,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专家合影


 

本届年会主题是“东方色彩:生成·滋萌”,即回溯东方色彩的衍生历史,探讨其在观念、体制、结构、理法、材质、语言等方面的生成路径及积淀形态;阐释东方色彩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萌发生命的内在根据及其理念、规律、方式、样态,以东方色彩的美学智慧化育当代色彩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

汕头大学的教授陈彦青主讲的题目是“品与色:中国色彩的符号美学”,报告中提出,中国传统色彩符号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和调性,与西方色彩有着较大的区别,但是现在暧昧不明,重新找到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性格与调性十分必要。

中国美学,绕不过“品”,从《世说新语》到《二十四诗品》,中国美学逐渐体系化,“品”逐渐成为中国人社会生活中对事物之“美”最重要的一种表达。陈彦青认为,《二十四诗品》可以成为中国色彩美学的观念基础之一——《二十四诗品》各品描述,既有与色彩视觉直接关联、以感官体验为主的“纤秾”“绮丽”之类,也有如“雄浑”“冲淡”“高古”这种在含蓄层面进行意象转换、感知的审美格调。举例来说,雄浑位列二十四诗品第一品,“雄”为精神气象,“浑”为整体涵括,雄浑二字,是对事物的整体形容。雄浑是由内而外、整体包容的。因此,可以看到“雄浑”涵括一切色彩,统摄视觉万象的“玄”,其诗意品格,就是雄浑,而与之相类的“墨”“绀”“緅”“墨灰”“鸦青”“绿沉”等,也可类置于此品之下。

《二十四诗品》


 

彭德的发言题目是“五色与婚礼”,婚礼是人生和社会最根本的礼仪,在春秋战国以后婚礼的举办开始大张旗鼓,五色缤纷。

五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婚礼仪式中都有使用,比如北方婚礼用青布做帷帐名叫“青庐”或“青帐”,到了元代以后婚礼的用品是青花瓷;婚礼崇尚赤色,北京故宫坤宁宫是皇帝和皇后的洞房,主色是赤色,坤宁宫里的照明是红色的蜡烛俗称“红烛”,赤色也是民间婚礼最主要的颜色;黄色是皇家的专利,清朝皇帝婚礼用的瓷器底色是黄色,同治皇帝结婚时仅仅是皇后用的瓷器就超过了一万件,有相当多的瓷器底色是黄色;而同治皇帝结婚时婚礼画像,皇帝身穿的衣服有青、赤、黄、白、黑五色,皇后颜色更加丰富,除了五正色还有五间色。

清宫帝王婚礼用瓷器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巨欣分享的题目是“物色与色名——东方传统色彩的表述方式小议”,他认为,我们在讨论中国色彩的时候,物色和色名各有内在的逻辑。科学的研究必须强调其各自内在的逻辑,将某色名对应物色,是基于一种思维和主观的表达,东方色彩是一种观念的表达,并提出,“五德终始说”很可能不是邹衍的创造发明,而是在战国末期受到了来自于波斯祆教东移的影响,正式服务于国家政治开始于秦代。

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曲音以“唐代女性服饰中的‘红绿’配色及其成因”为主题进行了分享,曲音认为,唐代女性特别敢穿,她们喜欢穿新奇的样式,也喜欢穿色彩特别明艳的服饰,其中红绿配色是不能忽视掉的一种方式,唐代女性穿得自信、穿得大方,很多古代图像、诗文中都有着红绿交相辉映的描绘和描写,可见红绿配色在唐代具有时代性。

唐以前如此普遍的“红绿”配在服饰中并不常见,“红绿”配色可以看作是唐代女性个体觉醒及审美主动性倾向显现的一个符号,其成因离不开三个方面:染织技术、社会制度以及思想观念的共同作用。

唐代进行着一套缜密的“自下而上”的“官营”的丝绸管理体系。皇家设有染织署,负责染色的炼染六作分别为“青、绛、黄、白、皂、紫”,其色彩表现也是十分明艳。民间纳贡或进奉丝绸的染色也是谨遵官方要求或是紧追帝王审美的,在这一系统下,唐代的染织技术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比如纬锦、提花技术、染缬等等都相当的兴盛与逐渐的成熟。为红绿配色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唐代的染色以植物染为主,最常使用的颜料有这些。唐代女性服色中的红色纯度之所以非常高,红花染普及尤为关键,这些鲜亮的红色也在红绿搭配中很好的起到了强化与主导色彩对比的一个作用。

服色中“红绿”盛行离不开“胡风”的影响,“胡风”的用色观念逐渐深入了唐代女性,不只是女性,唐人的日常并不完全因为猎奇,女性、技术人员会将这些外来的样式完全消化吸收并进行一些本土化的改造。此外,女性服饰中的红绿配色是唐人自然观的显现。唐人的自然观吸收了儒、道、禅各家的观点,追求以“爱物”思想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唐代女性将“红绿”的服色作为她们身体表现的一部分,体现出一种个体意识强烈的“礼美并重”的“理想化”追求。但同时,服色的等级趋同与风尚多变则是朝向与“理想”背离的“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这也使得唐代的服色审美观成为了一种承前启后的极具创造性的特殊存在,从另一个侧面透露着唐代文化的深精与博大。

 

《杨贵妃上马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关于本届传统色彩年会,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表示:“中国传统色彩蕴含着中国人对于宇宙万物的认知与感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特质和价值观念。在华夏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绵延至今未曾断绝。中国传统色彩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既是东方经验智慧的凝结,也是中国人审美追求的反映,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呈现。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在多维的视角和层次上对传统色彩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体现了学术界和业界对于传统色彩研究的持续关注和高度重视,对于当代色彩文化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幕式嘉宾合影


 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美术研究所原所长牛克诚认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需打通色彩文化及观念、色彩技艺及表现、色彩历史与理论这三个领域,对中国传统色彩进行综合性研究、体系性建构,建立富于阐释力的概念、范畴及理论,建构与西方色彩学可以平等对话的东方色彩体系的主体性。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也将透过色彩现象而抵达它的文化基盘及逻辑底层,从而增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学理性, 以理性表述的经验事实建立系统的色彩知识体系,使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进入艺术史学科的大体系之中。要让传统色彩智慧普惠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创意设计及日常生活,应用性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色彩的落脚点。

据悉,本次学术年会成果结集为《2023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