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人物

郑重捐赠文献展开展:新闻作品是可以永恒的

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是中国当代新闻界的一个传奇。他于1962年进入文汇报社,笔涉卫生、科学、教育、考古、艺术等领域,写过《接手记》《紫荆树下访友人》《原子核在“内耗”》等名篇。

文汇报高级记者郑重,是中国当代新闻界的一个传奇。

他于1962年进入文汇报社,笔涉卫生、科学、教育、考古、艺术等领域,写过《接手记》《紫荆树下访友人》《原子核在“内耗”》等名篇。此外,他在书画、考古等领域积累丰厚,著有谢稚柳、唐云、林风眠、应野平、程十发、丁绍光等画家传记,以及张伯驹、张珩、谢稚柳、徐森玉、叶恭绰等收藏家传记。

12月18日,“百里溪畔沐秋荫——郑重捐赠文献展”开幕式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行。

郑重近照


近年,郑重将珍藏多年的文章及著作手稿、采访笔记、专著等捐赠给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2021年9月,他将一批工作笔记、采访录音带、名家书法作品、个人专著等捐赠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2023年5月,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馆前夕,他又将收藏多年的书信 2000封、书稿手稿15部、文章手稿100余篇、实物38种、藏书2000册、书法3件等悉数交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保存。

这一批资料里,有录音机、磁带等采访工具,最早的“谢稚柳传记”手稿,报告文学名篇《他拥抱地球,也拥抱原子弹》手稿,紫砂壶、砚台等文玩……它们是郑重新闻工作和学术工作的最好注脚,也是新闻史和学术史的宝贵财富。

抱原子弹的人手稿


谢稚柳系年录手稿


工作笔记


工作笔记


吴子玉致郑重信


黄裳致郑重信


“把自己藏品捐赠给博物馆,就像女儿出嫁,给她找到了一个好的婆家。”在展览开幕式上,郑重引用了一位收藏家的话。在他看来,新闻出版博物馆就是新闻记者的家,把当记者以来的笔记本、2000多封读者来信和在上海博物馆十年留下的记录交给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就像放在自己家里,他很放心。

文汇复旦新闻班的班长冯学锋分享了与郑重老师40余年来的情谊。40年前,郑重先生为新闻班上通讯写作课,40年来,如何写文章,如何做采访,如何以记者的身份立德、立言、立功,用一支笔推动时代的进步,郑重先生用言传身教陪伴新闻班同学的成长。而对于新闻班的同学们,郑重老师既是新闻工作中的师父,也是关爱他们的父辈,在生活中也给予他们温暖的关爱。

听物理学家杨振宁谈基本粒子


郑重与黄裳在凤鸣书店


与陈佩秋合影


听启功谈《淳化阁帖》


《文汇报》原副总编辑茅廉涛回顾郑重的名篇大作,提及《从医学专家到外语教授》《原子核在“内耗”》《天上人间》,以及陈中伟断指再植手术、吴孟超肝脏手术、蔡用之心脏瓣膜手术等极具影响力的报道。这些报道是郑重先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深度写照,也反映了这位学者型、专家型记者的斐然成就。

《新民晚报》 原副总编辑、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朱大建特意带来郑重先生的两本著作:《时代风云录》《中国古文明探源》。“新闻作品可以是永恒的。”朱大建认为,郑重的很多新闻作品就达到了“瞬间的永恒”这一境界,他记录历史,历史也记住了他。新闻界传说,郑重房间后来的住客在抽屉里发现一篇通讯的开头,足足写了九个,可见郑重先生的敬业精神。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贾树枚为此次展览题写了展名并撰写前言。他多年来读过郑重发表的许多新闻作品,认为郑重是当代上海,乃至当代中国最优秀的记者之一,是复旦大学新闻系几十年来最杰出的系友之一。郑重先生的新闻报道、报告文学和人物传记题材重大,文采飞扬,充满时代精神,体现了一个中国记者的担当和妙手做文章的情怀,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郑重穿越云南大峡谷


据悉,此次展览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为记者生涯,着重展示作为记者的郑重在新闻方面的贡献,包括“笔绘杏林春深”、“拥抱科学春天”、“探索中华文明”、“传承文汇薪火”四个小节,分别从医疗卫生、科学教育、考古访今、专业精神等四个方面展现记者郑重的突出成就,阐释他在新闻工作中的开创性与探索性,责任感与使命感。

第二单元为学者生涯,着重展示学人郑重的形象,包括画家传记、文博专著和友朋信札三个小节。通过手稿、采访笔记、友人书信、名家签赠本等实物,反映他的写作过程和人物交往,再现许多历史细节。

展览于2023年12月19日至2024年1月21日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五楼临展厅对外开放(周一闭馆)。

书法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