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评

2024年1月读书报告

《上海书评》创办之后,承蒙陆灏先生邀请和时任主编的张明扬先生不弃,我常给它写书评,有长篇的,也有短篇的。

《上海书评》创办之后,承蒙陆灏先生邀请和时任主编的张明扬先生不弃,我常给它写书评,有长篇的,也有短篇的。2017年左右,我开始每月写一篇读书报告,介绍本月所读的书,每年还评出十本好书。之后,各类杂务烦冗,又逢疫情来袭,此事便中断了。但我对《上海书评》仍一往情深,十分怀念过去的时光。感谢执行主编郑诗亮先生厚爱,如今我又重操旧业,再当冯妇。

我已年逾八十,除了在国内外旅行,基本算是“宅老头”一个。平常所做的无非三件事:读书,写作,看谍战剧。1月,我读了二十八本书。写这份读书报告,与各位爱读书的朋友交流。

首先是读了三套丛书。

其一是由美国学者戴尔·布朗主编的“失落的文明”丛书,共二十四册(华夏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这套书是关于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介绍,集考古与历史于一体,插图甚多,文字精练,印刷精美。我到世界各地旅行之前之后,都要再读一次这套丛书中相关读物。今年我去了约旦、以色列、伊朗旅行,以后还想去更多的地方。因此读了这套书中的六种。

人类文明的起源在两河流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或“新月沃地”。约旦、以色列、伊朗三国的旅行,激起我对两河流域的兴趣,于是我读了《苏美尔:伊甸园的城市》《美索不达米亚:强有力的国王》和《波斯人:帝国的主人》。这三本书条理清晰,内容独特,以考古为线索贯穿这段光辉的人类历史。结合自己旅行中的所见所感,更觉亲切。旅行与阅读并进,能得到更多值得回味的丰富感受。

《苏美尔:伊甸园的城市》《美索不达米亚:强有力的国王》和《波斯人:帝国的主人》书影


中东之行又引发了我对中美之行的渴望。我去过墨西哥、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波多黎各、古巴等地,除古巴外,其他地方不过坐游轮匆忙来去而已,未及深入体验。于是还想再去一次。我对拉美文化的了解很少,而且仅有的知识几乎还都是西班牙入侵之后的时期的。读《辉煌、瑰丽的玛雅》《灿烂而血腥的阿兹特克文明》和《安第斯之谜:寻找黄金国》,让我对西班牙入侵前这一地区的文化增进了认识,比如了解了此前一无所知的玛雅文明与阿兹特克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辉煌、瑰丽的玛雅》《灿烂而血腥的阿兹特克文明》和《安第斯之谜:寻找黄金国》书影


此外,三联书店“新知文库”的书读了五本——

英国学者理查德·霍姆斯的《好奇年代:英国科学浪漫史》(新知文库117,2020)。由于好奇,人们才会探索未知,这就是科学的起源。在十八和十九世纪,科学家常以博物学家的面目出现,他们的科学事业往往与冒险相联系,颇有些浪漫色彩。本书介绍了这个时期几位重要的科学家及其事业,其中有探险家、博物学家、英国皇家学会第一任会长班克斯,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第一个考察尼日尔河的探险家芒戈·帕克,化学家汉弗莱·戴维等。

《好奇年代:英国科学浪漫史》书影


英国学者格林·威廉姆斯的《从丹皮尔到达尔文:博物学家的远航科学探索之旅》(新知文库161,2023)。这本书与上一本主题上有联系,关于班克斯的内容就有些许重复。不过,其中重点还是在于介绍丹皮尔到达尔文之间进行过远航的各位博物学家。他们在冒险的远航中认识了世界,也为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从丹皮尔到达尔文:博物学家的远航科学探索之旅》书影


两本关于动物的书。一本是美国学者帕特·希普曼的《第一只狗:我们最古老的伙伴》(新知文库164,2023)。爱狗的朋友应该读读这本书,写的是狗被人类驯化并培育出适合不同环境、不同用途的品种的历史。另一本是美国学者加林·艾林格的《离开荒野:狗猫牛马的驯养史》(新知文库115,2020),也是写驯化动物的,不过在狗之外,又增添了猫、牛与马,且偏重于这些动物在今天的生存状态。

《第一只狗:我们最古老的伙伴》《离开荒野:狗猫牛马的驯养史》书影


最后一本也是关于动物的,只不过是微生物——美国学者罗德尼·迪塔特的《微生物改变命运:人类超级有机体的健康革命》(新知文库114,2020)。这是一本相当严肃的科普读物。生存于人体内的各种微生物达成平衡才是健康之本,但人类滥用抗生素等破坏了微生物的平衡,削弱了人体的免疫力,引发各种疾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对保持身体健康也有实用价值。

《微生物改变命运:人类超级有机体的健康革命》书影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丛书读了四本——

美国记者罗宾·沃肖的《危险的熟人》(2022)。利用熟人关系从事犯罪活动现在极为普遍,常见的有各种传销诈骗。本书讲的是另一种罪行:强奸。作者用许多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在美国,利用朋友或同学聚会对女性实施强奸是相当常见的——许多受害人往往处于醉酒或吸毒状态;与此同时,提起诉讼却又十分困难。这也提醒我们,即便与熟人、朋友相处,女性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当然,这并不是说谁都不要相信,而是要保持一份防备心。

《危险的熟人》书影


美国犯罪心理学家约翰·道格拉斯与电影制片人马克·奥尔谢克合著的《坐在我对面的杀手》(2023)。约翰·道格拉斯是“译文纪实”丛书的“老熟人”,他的《心理神探》《顶级悬案》和《杀手的影子》此前都已出版中译本。本书分析杀人者的心理,其中不少是变态连环杀手,他们或者基因产生变异,或者成长环境恶劣,又或者由于其他种种外在原因,形成了反社会心理,甚至以杀人为乐,对社会的危害极大。通过与这类人的交谈以及相关调查,作者探究了变态心理形成的深层原因。我读此书并未抱有猎奇心态,读罢感到书中内容对自我保护与防范犯罪都有相当大的帮助作用。

《坐在我对面的杀手》书影


日本记者宫下洋一的《选择安乐死的日本人》(2023)。作者对安乐死议题有着长期关注,我经常向朋友推荐他的另一本书——《安乐死现场》(也收入“译文纪实”丛书)。这本书重点关注患有多系统萎缩症(即俗称的“渐冻症”)的小岛美奈女士寻求安乐死的经历,深入展示了一个心生绝望又不愿拖累家人的患者的心态。这种围绕某一个体的追踪式全方位报道,对我们了解安乐死有相当大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对安乐死不妨抱以宽容和理解。相较之下,“好死不如赖活着”或许反倒是一种更为消极的人生态度。

《选择安乐死的日本人》书影


“译文纪实”从书中,中文原创类书籍并不多,以前只有一本《生死课》,现在又多了一本杨素秋女士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2024)。作者以大学教授身份挂职担任西安布碑林区文旅局副局长,受命兴建一座图书馆,历经艰难,终于梦想成真。个中经过,绝非象牙塔中的学者所能预料:官场的条条框框,与商人的斗智斗勇,装修、选书的艰难,都让作者对社会有了更深认识。图书馆建成之后,与各种读者的相遇、交流,又是别一种滋味。作者中文系出身,文笔相当之好,这番动人的经历由她加以记录,也让我们深受启发。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书影


丛书谈完,其余的单本书籍,且按阅读的先后顺序介绍,先谈国人原创,再谈译作。

徐泓女士的《燕东园左邻右舍》(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这本书特别打动我,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住在燕东园33号,楼上是杨业治教授,对面是段学复教授,我与他们的家人都有交往。那时我还担任民盟北大主任委员,燕东园许多教授都是盟员,我常去拜访。这里不仅环境优美,建筑也富有特色,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居住的许多北大知名教授,以精湛的学问、善良的品行与待人的谦和态度,构成燕东园优雅、和谐的氛围,让我感受到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卓尔不凡。徐泓女士生长于斯,深受燕东园学人的熏陶。如今她把这一切写了出来,让我在阅读中重返八十年代的美好时光。即便没有这种经历的读者,也可以通过徐泓女士的优美文笔来领略燕东园的美好。

《燕东园左邻右舍》书影


黄张凯《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三千年》(三联书店,2024)。追寻良治,也就是寻找一个好政府。国家与政府理论是一门大学问,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经典为数众多。本书围绕国家的形式、国家的权力结构、权力的制约、权力的使用、权力的选拔、现代社会的诞生、西方的大分流,以及中国的变动等方面,对国家与政府理论的中心问题做了简明扼要的论述。本书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把理论与历史相结合,从历史现象中提炼国家与政府理论,又反过来用这一理论对历史现象展开诠释;二是写法通俗而有趣,此书是在清华经管学院的课程讲义基础上写成的,用学生熟悉的经济理论来解释国家与政府理论,这样一来,学生听课更为轻松,也更有兴趣了。我为此书写了一篇四千字的书评。

《追寻良治:中国与世界三千年》书影


王巍等的《溯源中华文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如何从科学上探讨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并让中国和世界公众认识悠久的中华文明,仍需许多工作。“夏商周断代工程”揭开了系统进行此类研究的序幕,参与其中的学者也是本书的作者。本书从中华文明认定标准与发展道路、聚落形态研究、古国传说、一元多支一体、原始宗教和祭祀、文化和政治、分裂与统一,中华文明的特征等八个方面探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对大众而言是一种启蒙。不过,本书由不同学者共同撰写,风格、水平并不完全一致。

《溯源中华文明》书影


昝涛主编的《东西之间:北大“丝绸之路”十五讲》(社科文献出版社,2023)。本书作者较多,不同专题之间缺乏严密的关联性。不过就其内容而言,不少知识对我甚有启发。印象深刻者有二。其一是李伯重教授对丝绸之路经济发展的分析,他从丝绸之路的交易成本过高这一点切入,得出结论:经济贸易交流其实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这一点对理解丝绸之路甚为重要。其二是乌兹别克专家法浩特·马克苏多夫“粟特地区考古新进展”一文中对粟特人形成、迁移和最后消亡的介绍。丝绸之路上从事贸易的主要是粟特人,我过去对此的了解并不多,读完此文,基本弄清了历史上粟特人的来龙去脉。

《东西之间:北大“丝绸之路”十五讲》书影


沈芸的《一个人和一群人》(文津出版社,2023)。沈芸女士是夏衍先生的孙女。夏衍先生既是一位革命者,又是一位文化人,离了他,中国电影史就没法讲了。夏老既有回忆录,传记也出了不少。此书由不同文章组成,既写到夏衍先生,也写了与他相关的其他人物,许多细节对我们理解夏衍先生极有帮助。作者与祖父生活在一起二十多年,有着极为亲切的回忆,文字蕴含的深情让人感动。

《一个人和一群人》书影


李零等的《了不起的世界文明:找寻世界十大考古遗迹》(三联书店,2024)。原以为此书是介绍世界考古遗迹的,看了才知道,主要内容是十位中国考古学家率领考古队到世界文明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这些遗迹已有悠久的考古史,产生了许多重大发现,而我们的考古学家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例如,在乌兹别克斯坦对大月氏的追踪、在蒙古国对匈奴人的追踪、在孟加拉对佛国的考察等。考古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中国学者加入其中,会为我们揭开更多内幕、带来更多惊喜,也会为世界考古做出更大贡献。

《了不起的世界文明:找寻世界十大考古遗迹》书影


美国社会学家克里斯蒂娜·J.沃利的《无地可依》(三联书店,2024)。作者以芝加哥东南部的钢铁行业衰落之后的状况,讲述了一个地区在主导行业衰落后,当地民众生活会发生哪些变化。在钢铁行业兴旺之时,作者的家人可以通过勤奋工作从蓝领变为白领,一旦钢铁行业衰落,此地的民众又重新陷入苦难。作者依靠个人奋斗离开了家乡,可是整个地区却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此书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分裂,以及民众的生活状态——即使在钢铁行业兴旺之时,他们也过得相当艰苦,不过那时还怀抱希望,而现在只剩下失望。这本书与《钢的城:美国锈带兴衰史》和《寻路:穿越分裂的国度》同属“美国三书”,我上个月都读完了。

《无地可依》书影


美国学者桑迪·托兰的《柠檬树:一个阿拉伯人,一个犹太人和一个中东心底的故事》(三联书店,2023)。此书出版,正当巴以冲突又起之时,虽是一种巧合,也足以勾起许多读者的兴趣。一所阿拉伯人建的房子,在1948年阿拉伯人逃离后,被一个犹太移民住了。等到1967年阿拉伯人回来之后,与犹太人开始了交往。他们对巴以冲突的看法不同,却能友好相处。通过这两个人的交往,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巴以冲突的历史:无论阿拉伯人还是犹太人都希望和平,而和平却遥遥无期。此书写得极好,我为它写了一篇书评。

《柠檬树:一个阿拉伯人,一个犹太人和一个中东心底的故事》书影


美国学者卡丽·莱恩的《一人公司:失业潮中的高科技工作者》(广东人民出版社,2024)。经济衰退的大潮之下,高科技企业纷纷倒闭,高学历工作者的出路在哪里?作者指出了一条新路,自己办个“一人公司”。书中介绍了不少这类人失业后自谋出路的经历。高科技时代网络为他们提供了自我就业的方便,而且这种就业形式还带来了更多的自由,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个人奋斗,既是生存之基础,也是快乐的源泉。

《一人公司:失业潮中的高科技工作者》书影


英国历史学家布鲁斯·M.S.坎贝尔的《大转型:中世纪晚期的气候、疾病、社会与现代世界的形成》(中信出版集团,2023)。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经历了气候恶化、瘟疫爆发、战争升级与白银产量下降等自然与社会灾难,而这些灾难却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东西方的大分流,此时便已悄然开始。这本著作严肃而有深度,引入气候、瘟疫等因素,分析视角更为广阔。刘新成教授主编的“全球史译丛”已有十四种书出版,此书属于其中之一。

《大转型:中世纪晚期的气候、疾病、社会与现代世界的形成》书影


英国历史学家贝塔尼·休斯的《特洛伊的海伦:女神、公主与荡妇》(九州出版社,2023)。无论海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一个神话传说,其形象都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或缺的经典:《伊利亚特》与《奥德赛》都记载着美丽绝伦的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引发了斯巴达与特洛伊之间的十年战争。而在《特洛伊的海伦》中,作者讨论了荷马史诗中不同的海伦形象。这本大部头虽然篇幅近五十万字,但一点也不枯燥,只要读了个开头,就会放不下来。

《特洛伊的海伦:女神、公主与荡妇》书影


英国作家詹姆斯·克拉布特里的《新镀金时代》(南海出版公司,2024)。四十年前印度解除经济管制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又是一个最坏的年代:这一时期,世界级的亿万富豪迅速崛起,官商勾结、以权牟利成为常态,与此同时,民主政治逐渐金钱化,官员腐败猖獗,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这种历史阶段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也出现过,被称为“镀金时代”,耀眼的外表之下,是强盗大亨与贫民。印度的情况恰似当年美国的翻版,因此作者加了一个“新”字。这不免引人沉思:经济发展是否都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事实上,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许多新兴发展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这类问题。这本书写得极好,读来既有趣,也带给我们不少思考。

《新镀金时代》书影


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改革年代》(商务印书馆,2023)。随着美国从以农业为主进入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思想界也发生了激烈变动,本书聚焦1890年至1940年这一时间段美国思想界的变化,其间平民主义、进步主义等思潮与罗斯福新政共同改变了美国。我想,读这本书时如果能结合威廉·曼彻斯特所著《光荣与梦想》,会更有意义。这套书上世纪八十年代走红于中国,成为热点话题,2015年中信出版集团又出了新版,仍然受到读者的欢迎。

《改革年代》书影


我想在每月读的书中给大家推荐五本,完全基于个人爱好排序,仅仅作为诸位读书的参考。这个月推荐的是:《柠檬树》《特洛伊的海伦》《追寻良治》《新镀金时代》与《燕东园左邻右舍》。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