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谁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你就可以呵呵了

诺贝尔文学奖并非金科玉律,文学本身也很难比较高下,所以包括诺奖在内的任何评奖都是主观的,不甚公平的。所有获奖者、提名者或者没有获得提名的作家,他们的水平没有高低之别。

谁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你就可以呵呵了

马尔克斯老爷子镇楼

每年十月,诺贝尔奖就将陆续揭晓,而最吸引大众目光的,无疑是文学奖,因为——其他奖看不懂啊……

说到诺贝尔文学奖,你肯定见过这样的情景:有人自称获得过诺奖提名;有的书在腰封上赫然写道本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有的人号称连续几十年被提名诺奖……看完本文后,你就可以对以上所有这些人,说一句“呵呵”了。

本文要点:

1. 你基本见不到活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当然获奖者除外。如果有哪位健在的作家自称被提名过,但没得奖,那他基本是在骗人;

2. 被提名20多次是有可能的,最狠的一位曾被提名过150多次,但那不一定是好事;

3. 曾有传闻,老舍如果活着,会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说法可信度不高。

一、除了获奖者,你基本不可能见到活的诺奖提名者

任何一个奖项的提名者,都分两种:得奖了的和没得奖的。如莫言等诺奖得主,当然都是曾经的提名者,但哪些人曾与他们共同提名,则是个保守得很严格的秘密。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构瑞典学院有明文规定,每年诺奖的提名资料都会封存50年。

也就是说,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情况,是1966年的。

而诺奖获得者大概是多大岁数呢?平均年龄65岁左右。以这个年龄加上50年的静默期,不难算出,历史上所有经过官方确认的提名者,基本都要一百多岁了,不出太大意外,我们是无缘得见的。

所以,如果您见到哪位现在还活跃在文坛的作家,自称或被别人称为“曾获诺奖提名”,那基本可以确定,他一定是在说假话。

这类人还不少,有头有脸的人也很多,比如我们敬爱的李敖大师,他的那本《北京法源寺》在腰封上明晃晃打着“本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基本是欺负当时国内读者不大懂提名规则,因为漏洞太多了。

谁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你就可以呵呵了

首先,如前文所说,提名情况保密50年,李敖不可能在书刚写出来就知道他因为这本书被提名了;

其次,诺奖是奖给一个人,并不是奖给一本书。即便李敖得了提名,那也是基于他过去所有作品所呈现的整体样貌,而不会单单因为一本书的。

《北京法源寺》出版于本世纪初,当时国人对诺奖还处于趴门缝偷窥人家怎么玩的阶段,一个煞有介事的“本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能极大刺激销量。事实也是如此,不仅本书大卖,连以往默默无闻的法源寺都因本书出名。如今互联网发达,大家都能有各种证伪渠道,以李大师的身份,是断不敢再这么干了。

二、老说诺贝尔奖提名,那提名这事是怎么操作的呢?

其实诺奖保密50年这个事,稍微关注点诺奖的人都知道,但还是能有很多人借提名的事进行炒作,原因就在于,“提名”这个词,涵盖范围特别宽泛,此提名和彼提名之间,也有很大的空子可钻。

所谓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1. 每年9月,评委会定向给全球几百个文学团体、知名教授、往届得主等人发邀请函,请他们提名次年诺奖候选人。也就是说,您读到本文的此时此刻,2017年诺奖还没颁发,很多提名2018年的提名函已经寄往瑞典评委会了。这种邀请函,每年都会发出去大几百份,这里估算为500+吧。需要说明的是,这几百份邀请函所涉及到的人也是保密50年的,只要他自己不说,别人是不知道他有权提名的;

2. 上边那个海选提名过程,大概到次年2月份截止,评委会将整理这些提名,排除掉一些明显是闹着玩的提名。由于提名人各自不通气,所以会有多人提名一人的情况,例如2017年,收到并确认的提名函是240份,涉及到195个人,今年得主将从这195个人里边出;

3. 文学奖评委会由瑞典学院18名院士组成,其中5个人会组成一个提名委员会,负责提出5个最终候选人。每年五月份,这个决选名单会交到18名院士手中,他们将在夏天阅读这五个人的作品;

4. 每年九月到十月,他们结束漫长的暑假后,将重新集结,在五人决选名单中投票选出一个获奖者。

总结起来大概是这样:

谁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你就可以呵呵了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流程

根据以上这个授奖流程,第一个阶段的500+人,第二个阶段的一两百人,第三个阶段的5个人,都可以叫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但显然含金量差太多了。一般认为,只有第二阶段往后的人,才好意思被叫做提名者。

然而,由于诺奖提名的保密性,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可能。比如有人会自称,受到某知名文学教授提名,入围了今年诺奖,由于要保护这名教授的声誉,不方便透露他是谁。遇到这样厚脸皮的人,还真没办法。各方因为要谨守保密原则,都不能出来戳穿他,再遇上胆大点的出版商,就会时不时有“诺奖提名者新书”这种怪东西冒出来了。

只要记住一个原则就行:任何活人自称提名过诺奖但没得奖,都别信!都别信!都别信!

三、拿诺奖提名当腰封的人里,最靠谱的是格雷厄姆·格林,但他也有水分

活人不可信,那已经故去的人,他们的提名信息可不可信呢?

这么说吧,有的可信,有的不可信。即使可信的,也多少都有点水分。

很多外国的文学书,都喜欢在腰封上写着该作者“曾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这里头有的人确实曾被提名过,可以在诺贝尔奖官网上查到,而有的人就是欺世盗名了。

在所有“腰封诺奖提名者”中,笔者认为最靠谱的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出版商喜欢在他的作品腰封上提21这个数字,“21次错失诺贝尔文学奖的大师”、“被21次提名诺奖的格林”等等,就像这样——

谁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你就可以呵呵了

 

谁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你就可以呵呵了

格雷厄姆·格林

前边说这是我见过的最靠谱的数字,是因为在官网上,可以查到格林的提名经历,截止到1966年(已披露的距今最近的年份),他获得过20次提名,跟21次相差无几。

谁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你就可以呵呵了

所以,格林是官方确认的,获得过20次提名的作家。而且,格林是1991年去世的,在1967-1991年之间,他可能还被提名过多次,只是资料还没披露。

这个时候您脑海中的格林先生,是不是一个在20个年份里都被提名,然后输了20次的悲情人物?

如果这么想,就入了出版商的套了。上文所说的水分,就指的是这个地方。20次提名,不等于在20个年份里被提名。

仔细看格林的提名情况,会发现,1950年他被两个人提名,1956年又被两个人提名。由于收到邀请函的人都是单独向评委会提名,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提的,所以每年都会有这样提重复了的情况发生。所以格林被提名了20次不假,但并不意味着他在20个年份中都被提名了。事实上,截止到1966年,他共在10个年份被提名,也就是说,他输了10次,而非20次(也够多的了)。

事实上,20次被提名并不罕见,很多作家提名次数都超过格林。这里给您打个预防针,以后看到“xx作家被提名三四十次乃至上百次”的腰封,不要惊慌,人家没撒谎。

比如,曾被提名31次的美国诗人弗罗斯特

谁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你就可以呵呵了

曾被提名45次的法国作家马尔罗

谁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你就可以呵呵了

最后,请出终极大boss,西班牙作家、评论家拉蒙·梅嫩德斯·皮达尔,他的提名次数令人发指——151次!

谁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你就可以呵呵了

其中,仅1956年这一年,他就被95家机构和个人提名(我真的一个一个数了两分钟)。但是,提名多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好事,同一年被95人分别提名,简直是丑闻!因为理论上这些提名者彼此是不知道对方提谁的,能这么突然在某一年集中提名某人,很有可能是提前商量好的,而这种提前商量,是违背公平原则的。皮达尔高寿99岁去世,在151次提名,连续二十多年提名的情况下,终生未获诺奖,我高度怀疑他是被评委会放进黑名单了的。

四、传说中老舍曾获1968年诺奖投票第一,但这个说法有可质疑之处

谁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你就可以呵呵了

老舍

几乎每一篇有关中国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文章中,都会提到这么一个事:老舍本来应该是1968年诺奖得主,只是由于他本人已于1966年去世,而诺奖有规定不能颁发给已去世的人,没办法只好另找一位同样来自东方的川端康成来成为获奖者。

这件事之所以被各篇文章引用,因为信源可靠,来自老舍儿子舒乙的亲口叙述:“不是传言,是真的。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父亲得票排第一。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该奖授予了日本的川端康成。”(《老舍未获诺贝尔文学奖内幕》,《宁波日报》2009年2月4日)

谁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你就可以呵呵了

川端康成

舒乙在这篇报道中还披露,已故作家萧乾曾携夫人文洁若到瑞典证实过,老舍在评选中确实得票排第一。

怎么说呢,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有可质疑的空间……

咱也不是不相信舒乙或萧乾、文洁若等前辈啊,可能年代久远记忆有误。我也不是第一个质疑这个说法的人,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作家傅光明就曾质疑过。我想换个角度,从提名规律中,推导一下这个说法的不合理之处。

诺奖评委贺拉斯·恩格道尔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获奖作家在短名单里出现的次数至少两次。也就是说,第一年提名的时候,一般不会入选,至少两次才能进入评奖的视野。……莫言获几次提名,这个要保密。不过可以透露的是,他在短名单里出现过好多次。”

谁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你就可以呵呵了

贺拉斯·恩格道尔

他说的短名单,指的是5人决选名单。目前诺奖官网公布了1962-1966这五年的提名名单,从这个名单看,恩格道尔说的话是靠谱的,获奖者的确都曾多次提名。

1962年获奖的约翰·斯坦贝克,在获奖前曾于1943, 1944, 1945, 1949, 1958, 1959, 1960, 1961年被提名,也就是说加上获奖的1962年,他在1958-1962连续五年提名;

1963年获奖的希腊诗人乔治·塞菲里斯,从1961-1963连提三年;

1964年获奖的法国作家萨特,从1957-1964连提八年;

1965年获奖的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1964年曾与萨特进入两人决选(这一年比较特别,进入最终短名单的不是五个人,而是只有两个人)

1966年获奖的奈莉·萨克斯,1963-1966连提四年。

传说中因为老舍去世而替补获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从1961-1966连提六年。目前还没有1967年的资料,但可以想见,他很可能是从1961-1968连提八年,从而在1968年最终获奖的。

而老舍先生,我检索了1962-1966年所有524人次的提名,没有发现他的名字。可以基本确定,除非官网资料有误,否则老舍是没进过这五年的大名单的,更没进过五人短名单。

而按照需多次(最好是连续多次)被提名,才会最终获奖的潜规则来看,老舍在缺席1962-1966年提名的情况下,在1968突然成为热门并获评委投票第一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倒是川端康成,从1961年开始连续提名,比较像是正常的获奖路径。

谁再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你就可以呵呵了

川端康成的提名记录,清楚显示他从1961年开始,每年都被提名了

结语:

有关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问题,大概就是这些。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并非金科玉律,文学本身也很难比较高下,所以包括诺奖在内的任何评奖都是主观的,不甚公平的。所有获奖者、提名者或者没有获得提名的作家,他们的水平没有高低之别。本文完全是就事论事,从诺奖官网扒下一些数据,解析一二而已。其实,诺贝尔奖真是很有偏见的一个奖,之后的文章中会陆续谈到。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