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摘

傅秉常日记:国民政府最后一任驻苏大使的苏联见闻

傅秉常重整大使馆和人事管理,以及他有能力用合宜的方式,招待世界级的政治人物及其夫人,这些考虑都是蒋中正认为得以赢得外人对中国真正的尊敬和认识的必要方法。

本文摘自《傅秉常日记》傅秉常 著,傅錡华 张力校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年6月。

傅秉常日记:国民政府最后一任驻苏大使的苏联见闻

傅秉常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序言

蒋中正的新政府:傅秉常起草民法

1928年底,国民政府已获国际承认。蒋中正所领导两年的军事行动,使中国脱离军阀割据,国家因此统一在一个政府之下。此时,中国的领导人力图建设现代国家,并重振国家尊严。1928年初,胡汉民、伍朝枢、孙科暂时辞卸新政府的职务,离开中国到英国和欧洲旅行8个月。傅秉常随同前往,担任翻译,沿途为他们拍了很多照片。他们在英国时,傅秉常加入了皇家摄影学会。会员记录显示他是在1928年加入,但似乎只入会一年。他们回国后,胡汉民出任立法院院长,傅秉常则出任立法院外交委员会委员长。傅秉常的母校香港大学也于此时颁授他荣誉博士学位。

1928年国民政府施行孙文的五权分立制度,建立了立法院,开始起草新的民法。立法院院长胡汉民派傅秉常为起草中国民法委员会主席,负责国家基本法的拟定,并起草民法。起草委员会中的其他人包括司法院院长王宠惠、司法院与立法院合聘之顾问巴度及夏晋麟教授。1936年通过的宪法,后来称之为“五五宪草”。

日本侵略:傅秉常寻求苏联援助

1937年中苏两国面对日本的侵略,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改变。有关中苏复交的讨论一直在进行,8月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为外交和军事的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也是中苏两国结盟,从西方对抗日本的主要因素。然而1937年到1939年的结盟确实有些问题,蒋中正需要且要求大量的金钱和武器,然而他感觉苏联援助的程度达不到中国的需求,或者我们应该说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的精神支持相当大。虽然苏联并未对日本禁运,但其国内的经济和商业合同大幅降低。1937年苏联对日出口总值为3902000日元,一年以后跌至380000日元。中苏两国其他的紧张关系,则是蒋中正迫切希望苏联对日本采取直接军事行动(斯大林并未准备冒这个险),以及怀疑苏联在中共的壮大中有所介入。

此时到苏联最成功的财政访问团,是国民政府大佬所称的“立法院秘密访苏团”。团员有3人来自立法院,包括孙科和傅秉常。团员包括孙文之子孙科、外交委员会委员长傅秉常、经济委员会主席吴尚鹰及立法委员与上海交通大学兼任教授夏晋麟。访问团于1937年离开中国,1938年1月抵达莫斯科,此次任务完全秘密进行,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苏日龃龉。孙科和斯大林的几次夜间会面,从午夜持续到清晨。访问团其他成员都必须整夜等待,直到疲惫的孙科醉醺醺地回来,大家再把零散的情报拼凑起来,用复杂的密码把电文发回重庆。1亿美元信用贷款购买军事装备的协定就这样签署了,中国可向苏联购买炸弹、战机、坦克和其他装备。访问团后来到了法国和英国,虽然受到很好的接待,却没有得到任何军事贷款。

孙科访问团获得的援助,对中国的抗战十分重要。1938年3月于鲁南爆发的台儿庄会战,就是用苏联提供的枪支和T-26型坦克作战,这种武器在中国抗战期间此一首次战胜日本、消灭其两个师团的战役中确有帮助。另外,1939年12月的桂南会战,15辆来自苏联的T-26型坦克也扮演了重要的防卫角色。傅秉常协助此一访问团,使他有了在苏联的宝贵经验,并证明了中国若是无法得到其他主要国家的援助,在适当的情况下会得到苏联援助。1941年珍珠港事变爆发后,日本加入轴心国,情况急速改变。中国官员终于可以越来越期待同盟国的支持。傅秉常在日记中写道:“国际条件之发展对我们很有利,我们的敌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濒临破裂,因此我们的未来不会像以前那样暗淡。”一个月后,他又记道:“罗斯福总统在前天的广播演说中提到,中国向美国请求援助,美国已明白表示愿意提供援助。”

外交与情报搜集

傅秉常动身前往莫斯科之前,曾在1943年2月4日晋见蒋中正。傅秉常的日记指出,在那次会面时,蒋中正要他提升中国使馆的位阶,在接待外国宾客时,要与英美使馆举办的社交活动“等级类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蒋中正有意借由驻苏使馆的表现,恢复中国的主权完整,并建立其世界强国的地位。因此,傅秉常重整大使馆和人事管理,以及他有能力用合宜的方式,招待世界级的政治人物及其夫人,这些考虑都是蒋中正认为得以赢得外人对中国真正的尊敬和认识的必要方法。我们可以从傅秉常1943年的日记看出,在他的领导下,招待与社交活动,纳进大使馆的组织、功能与情报搜集之中。和盟国外交人员打成一片、建立正确的关系,对傅秉常和他的团队非常重要。组织社交活动使傅秉常更能接触专业、活跃人士。对中国关系和国际外交有特殊兴趣和影响力的宾客,以及苏联知识分子与有名的艺术家,经常受邀到中国使馆参加宴会。虽然这并不是正式的互动,但在这种场合中的政治互动很常见,且经常发生影响,即使不总是像正式政治互动那样透明有系统。傅秉常非常清楚,和外交人员的友谊与公开对话,对中国及其盟邦都有利。

作品简介

傅秉常日记:国民政府最后一任驻苏大使的苏联见闻

《傅秉常日记》傅秉常 著,傅錡华 张力校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系傅秉常出任苏联大使的三年日记:1943年,是傅秉常出使苏联的第一年,日记主要记载了在苏联的见闻,1944年和1945年的日记,主要记载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也涉及国内的政治军事,以及二战后重建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关系。日记原稿由其家人珍藏,中研院近代史所曾分三册出版繁体字版,现经傅家后人授权,经过再次加工整理出版简体字版,以为治民国外交史的学者提供第一手资料。

除此之外,傅日记并非限于两国关系,还描述了战时苏联民众日常生活、个人的参观访问见闻、对不同国家外交官之百态之记录,乃至个人情感,如丧母之痛和对国民政府运转失当的不满等。内容丰富,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史料。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