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摘

生活的经济解释: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多的财富

当市场机能的发达和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资源时,人可以,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利用充沛的物质条件。

本文摘自《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熊秉元 著,东方出版社,2017年6月

生活的经济解释: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多的财富

图片来自网络

金钱的诱导

老子的《道德经》里有一段话是:“智慧出,有大伪。”这句话的大意是人的心思非常机灵巧绝,一旦受到刺激或引诱,往往会衍生出和原来恰恰相反的举止。

不过,老子的这一段话可一点儿也没有铜臭味。不像现在……

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未婚少女怀孕生产的问题,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个小镇里的妇幼医院推出一种措施:只要这些未成年的少女参加每周一次的聚会,或者保证过去一周里没有怀孕,而且如果有性行为的话也采取了避孕措施,那么,她们每个星期可以得七块钱的现金——当一天的乖女孩得一块钱的奖金 !

对于这种做法,其他人当然觉得不以为然 !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一切都必须以金钱作为诱因——道德、规范、品性、人格,不都迟早会向金钱低头吗?人的尊严何在?可是,比较了解内情的人指出这种以金钱为诱因(诱饵)的曲折所在:在美国的某些大城市和市郊,暴力和毒品已经泛滥得使青少年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对有些女孩子而言,怀孕生子、成为一个母亲就变成了她们找回一点自尊的唯一方式。所以,为了遏止这种恶化的趋势,只好采取一些明快有效的做法。用金钱来影响行为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即使谁也不敢预测长远的影响将会是如何。

不过,不论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如何,这种以金钱来诱导行为的做法到底意义何在?

就观念上来说,以金钱作为诱因来诱发“好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对。市场里的千千万万种商品,就是由金钱这种利润动机所诱发而呈现出来的。那些日新月异、极尽机巧奥妙之能事的各种电子用品和“个性化商品”,也无不是厂商为了讨消费者的欢心而做的取悦逢迎。因为有利润动机,更新、更好的产品才会源源而出。事实上,以金钱可以诱发出“好的价值”。

当然,市场机能的特性之一,本来就是在于能通过交易和竞争而筛选出好的产品。可是,人和人的交往不全然是单纯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且,一个人对行为上的取舍,也多半是基于道德教化上的自我约束,而不是基于金钱上的考虑。

可是,这事实上也正反映了以金钱来影响和诱导行为所值得思索的一点:在过去的农业社会里,人所能生产创造出来的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在分配和运用这些资源时,往往不是借着市场机能而是诉诸伦常关系。伦常关系的维系就隐含着一种道德观念的培养和教条规范的内化。人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时,会很自然地反求诸己而在道德规范上取舍。

当市场机能的发达和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资源时,人可以,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利用充沛的物质条件。过去是“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则是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过去的贤妻良母是在家里洗手做羹汤,现在的时代女性可能更愿意事业和家庭兼顾。所以,在物质条件愈来愈丰沛的环境里,以道德规范来影响和调节行为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代之而起的,是以其他的指标(包括金钱上的考虑)作为取舍行为的参考。这是一种趋势,值得注意,但不一定值得嗟叹。

老子的“智慧出,有大伪”其实只讲了一半,“大伪”出现之后的下一个阶段会如何,可能才是真正值得思索玩味的……

作品简介

生活的经济解释: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多的财富

《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熊秉元 著,东方出版社,2017年6月

无论社会是否已上轨道,人就是人,只会关心跟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斯,在研究了各个社会的兴颓枯荣后认为:长期来看,决定一个社会能不能繁荣富庶的,不是有没有英明的领袖或先进的科技;历史上的赢家,往往是因为在那个社会里的大多数人具有较好的世界观。

经济学“巨侠”熊秉元念兹在兹,希望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能够拥有更好的思维方式,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法,直接诉诸特定读者的切身利益,以经济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大小事,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