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评

在致力于“杀死”批评的时代,文学批评何为?

这些年不断有“文学已死”或“批评已死”的声音传出,表达的都是一份失望,其实骨子里人们都还暗自期望着“文学与批评”都能够活得精彩。

这是一个致力于“杀死”批评的时代。批评先是经历了刃尖的折断,后又被“圈子主义”与“文学商业化”不断磨砺,批评处在不断被压缩与围追堵截的状态。这些年不断有“文学已死”或“批评已死”的声音传出,表达的都是一份失望,其实骨子里人们都还暗自期望着“文学与批评”都能够活得精彩。 

在致力于“杀死”批评的时代,文学批评何为?

《水底的火焰:当代作家的叙事之夜》书影。

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名为“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的书,一共六本。其中一本是木叶的著作,《水底的火焰:当代作家的叙事之夜》。木叶长期从事文学批评写作。人如其名,木叶如巨树上的绿叶,春去秋来,持之以恒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文学的大自然里,表达着对作品与作家的关注。

在《水底的火焰》中,可以观察到木叶的文学批评,是倾向于当代作家的。他有着自己文学审美层面上的倾斜,体现在本书中,就是对苏童、格非、余华、韩东、孙甘露等南方作家,给予了更多的视线。或许,由北入南并久居南方的木叶,更容易发现并寻找到上述几位南方作家的写作密码,木叶在对这些作家的创作进行提炼、分析的时候,何尝不又是通过自己的批评文字,表达了一名批评家的文学观和世界观? 

在致力于“杀死”批评的时代,文学批评何为?

这几年崛起的几位青年作家,也进入了木叶的视线,比如冯唐、路内、阿乙。冯唐、路内、阿乙的写作是时下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从文字风格看,他们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纯文学衣钵,有内在的格律,有严苛的文学审美,但同时他们的作品又往往能够借助媒体和新媒体到达读者,更进一步说,他们是“文学与商业”唇齿相依时代诞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为活跃的文学批评家,关注这些作家的作品,是保持思想活力的必然。

相较于评论几位成名已久的南方作家的创作,我更喜欢阅读木叶对冯唐、路内、阿乙等人的点评文字,因为在阅读这一类别的文字时,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作为批评家的木叶,他的文章真正融入了时代情绪,使用了与当下完全同频的语言。对作家生活经历以及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了解,使得木叶能够更到位地进入批评对象的创作内部,挖掘并呈现出他们的创作动力究竟源自哪里,以及他们的得失与文学启示。

在致力于“杀死”批评的时代,文学批评何为?

 

韩寒、安妮宝贝(以及某种意义上的笛安)等网络时代走红的流行作家,也走进了《水底的火焰》这本书。当阅读完这部分内容时,会发觉木叶所选择的评论对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便是“活力”。这种“活力”不但体现于所评作家的活跃度方面,也体现于他们的作品集体不约而同所刻画出来的一种文学图景。正是这批年龄不同、风格不同、文学理念也有不小差异的创作群体,简要地告诉了当下的读者,文学是什么,以及文学在阅读进入碎片时代之后的功用是什么。

关于木叶的《水底的火焰》,封底有一段文字,良好地介绍了文学批评家的价值——优秀的文学批评,需要灌注“知识、善意与勇气”,“并且,力争在知识中加入眼界,在善意里蕴含公心,在勇气里追求准确”。好的文学批评家,就是要在一片唱衰的声音里,给出一种出路、一种希望。

 

在致力于“杀死”批评的时代,文学批评何为?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文学批评需要一份匠心。这种匠心具体地说来,就是长期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把文学批评当成台阶或跳板,而是老老实实地站在原地、守住本行,去观察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生活的变化与摩擦。同等重要,文学批评还需要一份静气,不作廉价的赞美,也不作恶意的批评,静气本身所包含的锐度与广度,就足够把批评对象与读者,拉到自己的语言场中,来感受一位文学批评家的爱与恨。

曾几何时,文学批评是“我的纸里包不住我的火”,但木叶这本著作的书名,也表达了文学批评的另外一种形式,“水底的火焰”燃烧起来可能并不容易,而一旦被点燃,将会恒久地持续下去,我们希望看到文学批评这枚火焰燃烧时的美与持久。(文/韩浩月)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