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摘

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

在整个人类近代史上,也只有英国能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并借助于建设海军、发展航运、组织贸易等多种方式使海洋资源以金融市场资金和信贷流动的形式转化为增强英国国力的催化剂。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薛定谔的猫先生”

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

摘录:在整个人类近代史上,也只有英国能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并借助于建设海军、发展航运、组织贸易等多种方式使海洋资源以金融市场资金和信贷流动的形式转化为增强英国国力的催化剂。”

海洋战略的失误与第一帝国的瓦解

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失利,是其海洋帝国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次重大挫折,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瓦解了第一帝国。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挫折却使得英国意识到其海洋帝国存在的问题,并对帝国前途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

独立战争

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主要是商人冒险家通过殖民探险建立起来的,具有深厚的自治传统。不过,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对北美殖民地进行了重组,除罗德岛、康涅狄格等少数殖民地外,大多数殖民地都变成了英国王室直辖的殖民地。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加强,并对殖民地经济采取重商主义的政策控制。“整个英国第一帝国就是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产生、发展、壮大的,重商主义成了旧帝国最主要的特征。重商主义追求的是贸易与财富,因而这一时期英国对殖民地统治的特点首先就表现为政治上控制松弛、经济上严格限制。”( 郭家宏:《从旧帝国到新帝国:1783-1815年英帝国史》,第11页 )为了不让殖民地的贸易同英国本土形成竞争,英国多次颁布修改的《航海条例》也对同殖民地的贸易做出严格规定。(J.布鲁斯等:《美国的历程,第51-52页》)其基本原则为:

同殖民地进行贸易的船只必须是殖民地或英国所建造并为他们所有的,所有船员中至少有四分之三英国人或殖民地居民。除此之外,其他船只一律禁止同殖民地贸易。

蔗糖、靛蓝、烟草等“列举的货物”只准由殖民地运往英国或其他英属殖民地。

除少数例外,禁止将欧洲和亚洲的货物从英国以外的其他地方运往殖民地。

对于英国而言,尽管整个第一帝国是一个被置于英王统治之下的整体,但随着工商业竞争的加剧,英国本土作为英帝国贸易和核心的地位日益突出。而重商主义首先保证的是英国本土的利益,为此甚至可以牺牲殖民地商人的利益。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同北美殖民地有密切贸易往来的英国商人确实曾面临两难抉择:究竟是应该捍卫自己的殖民地贸易,还是支持英国议会讨伐叛乱者的决定?这一问题因为英国商人随后获得欧洲市场的补偿而迎刃而解,他们支持北美殖民地斗争的可能性也随之消除。(Margarette Lincoln, Representing the royal Navy: British sea power, p89)由此可见,在英国政府看来,本国商人的利益诉求是高于殖民地移民的。

“英国(后来在1707年之后,即为大不列颠王国)将成为其殖民地出口产品贸易的唯一受益者,同时也成为殖民地货物运输贸易的唯一受益者……尽可能长久地保持对殖民地进出口货物和运输船只的垄断地位,既保证了关税收入的最大化,同时也保证了英国商人所获利润的最大化。”(《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一卷,第262页)但这种做法显然损害了殖民地的利益,随着其他国家移民以及出生在北美的第二代、第三代移民的不断增加,北美成为第一帝国中经济实力最强,同时也是分离主义倾向最严重的殖民地。北美的最终独立说明,建立在殖民和贸易基础之上的第一帝国不能过分追求重商主义政策,不能排他性地维护英国本土的商业利益,更不能在殖民地横征暴敛,否则将造成帝国内部市场的分裂以及助长殖民地的离心倾向,反过来也将损害英国本土的利益。

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

波士顿倾茶事件

北美独立战争也是英国为七年战争的胜利付出的代价。为了赢得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英国耗费了大量军费,特别是海军支出激增,而新获得的帝国领土又需要扩充军队去保卫。英国政府认为,北美殖民地有义务为帝国防卫作出贡献,而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维持军费开支的税收上,但这一点显然无法被殖民地居民所接受。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就是由于英国海军强征进口税而引起的。“英国想要认真执行重商主义的一些列法令,限制殖民地发展,减轻英国在殖民地的负担……听任殖民地自由发展,坐视殖民地进行走私,继续承担巨额的殖民地防卫费用,这显然不符合英国的利益,也与重商主义殖民理论完全相悖,因为重商主义理论要求从殖民地取得贸易的好处……旧的理论显然无法解决帝国出现的危机,旧帝国的解体已无可挽回。”(郭家宏:《从旧帝国到新帝国:1783-1815年英帝国史》,第39-40页 )

概括而言,第一帝国的瓦解与英国海洋战略的失误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失误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美国独立战争一开始就是一场国际性战争,也是延续百年的英法海上争霸的继续。英国海军在镇压北美革命的同时,还必须同法国及其盟国在多个战场上作战,力量不可避免地被分散了。而镇压美国独立运动并未被英国海军部视为首要目标,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英国应对法国新的海上挑战的一部分,这导致皇家海军不能集中精力应对跨越大西洋作战的种种不便,更无法为镇压北美独立运动的英国陆军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援。其次,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法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必在陆海两个方向同时与英国作战,从而可以集中其全部海军力量破坏英国对北美的海上封锁,并支援华盛顿的陆上行动。英国不仅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反而分兵同多个国家作战,反而陷入空前的孤立局面。再次,在这一时期,英国海军内部的管理也是弊端丛生,日趋严重的腐败吞噬着皇家海军的战斗力。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英国第一帝国的瓦解就不是偶然的了。

海洋战略与英国金融霸权

早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英国就通过向海外商人借款的方式来筹措海军经费以支持战争,并由此积累了良好的信贷信用。此后,阿姆斯特丹的国际信贷市场就成为英国筹措海军军费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显然,由于不愿像法国一样依赖法国的贷款来维持战争开支,英国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金融体系,并不断强化其实力。解决海军军费问题应该是英国建立金融霸权的最初动力,这一动力由于看到对手荷兰人因为控制国际信贷、结算和货币体系获利颇丰而得到加强。“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就为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主要受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启发……英格兰人对荷兰人存在着矛盾心理……但他们羡慕荷兰人在海运、贸易和金融方面的实绩,决意将这三方面的优势改归自己。”(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第75页)

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

英国金融体系的象征--18世纪的英格兰银行

金融体系与英国海军的兴衰息息相关。在近代早期的国际冲突中,英国政治家精明地计算着每一场战争所需的成本和可能的收益。在他们看来,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场充满风险的商业投资,以海军为支柱的英国武装力量如果不能在战争中获胜,也要避免遭致最终的失败,否则英国为筹措军费而进行的借贷将无法偿还,国家财政将陷入混乱。而在英国海军建立压倒性的全球优势后,英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向本国和外国商人保证,对在英国海军保护下的贸易和商业进行投资绝对有利可图,而在英格兰银行进行投资和金融交易也能保证他们获得丰厚的回报。在长期的欧洲争霸战争中,在强大海军支持下的英国屡屡获胜,这为英国经济建立了极高的信誉,有助于英国进一步构建其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

英国皇家海军与日不落帝国

海军是一个极度费钱的军种,历史上不乏因大力发展海军而使国家背上沉重财政负担的例子,这反过来又会削弱海军持续发展的后劲。但就英国而言,几乎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一方面,英国海军是建立在商人借贷和贸易的基础之上的,早期的海军舰队基本上是私掠船和商船队的变形,这些船只的所有权部分掌握在商人手中,他们从海外贸易中获得的大笔收入足以支付船只的建造维修和保养费,以及雇用水手和采购相关材料设备的费用。再往后,尽管英国海军变成了王室的专属工具,赢得了皇家海军的封号,但王室和政府依然可以从商人那里获得大笔税收,以及通过出售特许状获得巨额收入,英国财政状况的改善也足以负担建立一支新型舰队的费用。换言之,英国拥有欧洲最合理、最有效的战费体系,这得益于英格兰银行卓有成效的中央信贷机制,它使英国在军费筹措上赢得了相对欧陆国家的明显优势。为筹措军费,英国通常发行国家战时公债,将战争费用分摊到个人、公司和殖民地等,这些公债往往由政府在海外投资的利息逐年支付。几个世纪以来,大英帝国一直在精心计算着帝国的收支情况,确保不列颠本土能源源不断地从帝国获取资源。一旦维持帝国的成本上涨到英国国力难以承受的高度,英国会明智地选择避免战争甚至放弃帝国。英国尽管也存在顽固的帝国主义者,但反帝国主义的声音也十分强大,国内也很少出现为了维持帝国而不惜一切的极端论调。同样,海权尽管是维护英国的支柱,但英国绝不会因为扩张海军而使国家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也不会为了保卫过于广阔的帝国而无限制地扩充海军。归根结底,海军对于英国而言更多的还是一种拓展利益的手段。对于精明务实的英国人而言,本末倒置的现象不会出现。

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

十九世纪中期一幅油画中的伦敦城皇家交易所前车水马龙,左边可见英格兰银行大楼。

英国财政制度的高效与稳定也与其货币制度相关,它们都是同海上贸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并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作为辐射全欧、稳定可靠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代表着英国的金融信用。长久以来形成的良好信誉可以使英国在战时通过国际市场筹措到充足的军费,并以此为后盾拖垮对手,并在战后赢得可观的战利品以支付战争费用及其利息。这种几个世纪的良性循环保证了英国海权的兴旺发达。由于国际贸易相比国内贸易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因此“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比任何人都更强烈的需要国家,因此,投资民族国家如同投资一项其他的行业一样,是一桩最有利可图的事业……在英国,对外扩张意味着战争与贸易的齐头并进,战争的开支与贸易的增长有一种十分奇特的关系。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军事开支急剧增加……这种增加反映出来的结果是,英国在光荣革命之后的一百年间,从一个无足轻重的孤立国家,一跃成为一个在军事和外交上拥有重要地位的世界大国……因为英国的战争不是没有长远战略意图的战争,而是与贸易和国家富强联系在一起的战争”。(陈晓律等:《英国发展的历史轨迹》,第104-105页)正因为能从海外殖民地源源不断地获取巨额利润并构建起庞大的海外市场,再加上一贯高效的财政体系,英国能在工业化后迅速确立英镑的世界主导货币地位,并将自己与1821年实行的金本位体制推广到世界各地。

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54年)

伦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是主客观两方面作用的结果,而这两方面都毫无疑问与英国发展道路上的海洋战略取向有关。“由于国内发生工业革命,加上滑铁卢战役以后消除了对英国海外称霸全球的障碍或者竞争,一种新颖的世界经济产生了。在这种经济中,英国的制造商在国际范围的自由贸易中占有压倒一切的支配地位。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纳入一个共同体系,他们之间商业交换的密度成倍增加,越来越需要有个国家能起到控制中心的作用……英国的工业和英国的海军确保了这种中心只有一个。阿姆斯特丹受到大陆封锁政策的孤立和束缚,再也没有从战时的封锁中恢复元气。”( 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第209页)到19世纪70年代,随着工商业和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英国金融霸权最终得以建立并不断巩固。金融霸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由贸易,因为英国支配的世界金融体系是为主要用英镑支付的贸易提供资金,这也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被英国纳入自由贸易的轨道。(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第222页)反过来英国的金融霸权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建立在自由贸易和英国的海外投资之上,而这两者都离不开英国海权对海洋经济的开发和保护。

总之,海洋是英国金融不断勃兴的资源宝库,在整个人类近代史上,也只有英国能够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并借助于建设海军、发展航运、组织贸易等多种方式使海洋资源以金融市场资金和信贷流动的形式转化为增强英国国力的催化剂。“掌控海洋经济和掌控军事安全之间的联系是相对清晰的。霸主国总是牢牢地扎根于海洋经济之中,并且击退了以陆地作为雄厚实力之基础的大陆强权所发起的种种挑战,这正是因为它们能够募集世界经济中现有的、在欧洲之外的资源来为军事行动募措经费,以便打击那些本来就较穷的大陆强权。”(赫尔曼·M·施瓦茨:《国家与市场:全球经济的兴起》,第97页。)

注:

本文节选于《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胡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经本人允许摘录,编辑:吴珊莹,文章标题及图片均为编者所加,图片源于网络。

图书介绍

胡杰: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

《海洋战略与不列颠帝国的兴衰》是国内第一部从历史角度探讨世界主要大学海洋政策的专题论著,它系统梳理了英国海洋战略的发展线索,从理论支撑、文化内涵、运作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解析英国海洋战略的具体内容、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而深入分析海洋战略与英国兴衰的内在联系,概括出通过海洋实现大国崛起、延缓衰落乃至促进复兴的“英国模式”,并从中总结出建设现代海洋强国的经验教训和历史启示。

(文/胡杰)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