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建国70年之际,一系列建国主题的著作问世,《创造以色列历史的70天》([法]萨洛蒙马尔卡著,马秀珏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就是其中之一。该书以很强的画面感来呈现特…
2020-12-02
澎湃新闻《不正义的多重面孔》,[美]朱迪丝N.施克莱著,钱一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版,233页,40.00元不幸和不正义到底有什么区别?一场灾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成是不幸,什么时候…
2020-12-01
澎湃新闻1935年版《中国哲学史》冯友兰晚年回顾自著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承认其弱点之一,在“讲佛学失于肤浅”。林志钧看过书稿坦言:“讲也就是这么讲,可是总觉得不是那个样子。”(冯…
2020-11-28
澎湃新闻在书法史研究中,从书家个案入手,以人物研究为中心,重视书家传记和年谱编写,在做好周边资料工作的同时,采取“知人论世”的方式对书家的理论和创作进行阐释。这是暨南大学陈志平…
2020-11-28
澎湃新闻“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对于支配着现代世界的现代性来说,这句被无数次引用的名言,最能表达其流动不居的不确定性。不过,矛盾的是,作为一种崇尚控制的技术文明,现代社…
2020-11-27
澎湃新闻2000年,美国学者彭慕兰的The Great Divergence: Europe, Chin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当年的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研究…
2020-11-26
澎湃新闻这几天狂读新鲜出炉余温尚存的《叶灵凤日记》(1943-1974),大呼过瘾,不忍释卷。第一感觉是,与鲁迅论战的文人是一拨人,挨鲁迅骂的文人是另外一拨人。叶灵凤(1904-1975)乃后一…
2020-11-25
澎湃新闻随着动物权利、动物福利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呼吁人们善待动物的科普作品涌现在读者面前。这些作品没有激进的言辞,而是以理性的科学知识与深刻的洞见,向人们表达善待动物的重要意…
2020-11-25
澎湃新闻专门的学术研究既非冰冷、乏味且只能由极少数从业者出入的“象牙塔”,而从事其间的学者也从来不乏“有趣”、“有心”之人。在北朝摩崖刻经等领域有着奠基性贡献的学者赖非就是其中…
2020-11-24
澎湃新闻美国大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草叶集》伴随了几代中国读者的成长。早在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之初,这位大诗人就已经被当时的留日学生介绍回国。先是田汉于1919年《少年中国》的创刊号上…
2020-11-24
澎湃新闻我们在各种历史图片中经常会看到一个“向前冲”的动作,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在现代经验当中是如何形成的?又有着怎样的含义?我们在古诗中读过关于家乡、故土时常常会具体到一个点…
2020-11-20
澎湃新闻Common Ground:German Photographic Cultures Across the Iron Curtain" src="https://imagecloud.thepape
2020-11-19
澎湃新闻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蒙田》评传中宣称这位法国启蒙思想先驱具有“两副面孔”:“非传统的观念处处藏锋,但看起来却一脸虔诚。”——在公开场合,他对世俗王权以及罗马教会毕恭…
2020-11-18
澎湃新闻日本绘本作家吉竹伸介日本绘本作家吉竹伸介的书从2019年开始引入到中国,第一本书《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受到好评,这个故事的导火索仅仅是孩子的一个小疑问——有一天,男孩放学回…
2020-11-18
澎湃新闻《心的表达》,李沁云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5年1月,352页,5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