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历史

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弦诵幸未绝

在那种严峻的环境里,每个知识分子都会问自己:活着有什么价值?为什么在前方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自己依然要教书读书?答案是:为了重建战后的中国。

2017-07-11

光明日报

古代中国人以什么为主食?

这种作物在其后两千年里逐步取代了粟和黍的地位,更在宋朝以后成为中国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华夏人将新作物命名为“麦”。

2017-07-11

澎湃新闻

司马懿的果子?从三国到西晋的政治迭代说起

历代文人学者普遍认为,司马懿是三国终局大势的实际开创者,如同曹魏代汉,首功在于曹操而非曹丕,经由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三代接续才从曹魏手中得到皇权,首功则在于司马懿。

2017-07-11

北京晚报

南苑抗日战役追忆

二十九军官兵面对日军的嚣张气焰,同仇敌忾。佟麟阁当时任二十九军副军长,他通电全国的誓言是:“杀敌救国,军人天职”。

2017-07-11

北京日报

宋朝的知府究竟是几品官?

简单地说,宋朝的知府、知州,都是差遣,它本身是没有品秩的。一位官员的品秩,取决于他的本官,或者贴职,跟差遣却没有关系。

2017-07-10

吴钩

曹操要汉献帝给他加九锡,九锡究竟是什么玩意?

后世的篡位者大多遵循曹操模式,先要九锡,而后再逼迫禅位,把篡位做得面子上很好看,“自此例一开,而晋、宋、齐、梁、北齐、后周以及陈、隋皆效之”。

2017-07-10

朱言

司马懿的忍:从取信于曹氏到司马代魏

封建统治者是站在正统主义立场上来评论“司马代魏”之事的。中古帝制社会,不忠君就是叛逆,为纲常伦理所不齿。而历史唯物主义早就批判了这种封建正统史观,更不以传统的忠君观为是…

2017-07-10

澎湃新闻

大数据与历史学科学化

历史学是科学还是人文学知识?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科学。今天的历史学,虽然不像社会学、经济学那样是一门完全的社会科学,但是也越来越科学化。

2017-07-10

北京日报

一将功成枯万骨,大唐帝国的建立,灭亡了30多个政权

需要阐明的是,这里的国家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而更多的指民族政权,甚至很多还停留在部落时代。但为了方便理解以及统一称呼,仍称“国家”。

2017-07-10

明清史研究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落榜生都有哪些出路?

为了笼络优秀人才,保持社会稳定,历朝历代都很重视落榜生的出路问题。那么古代的落榜生都有哪些出路呢?

2017-07-10

北京晚报

瑟曦兰尼斯特的原型:争强好胜的红玫瑰王后

毫无疑问,乔治马丁老先生塑造瑟曦,参照了英国玫瑰战争时代(1455年1485年)兰开斯特王朝的红玫瑰王后安茹的玛格丽特,她是亨利六世的妻子,瑟曦的原型。

2017-07-10

澎湃新闻

衰落的帝国与险境中的藩属:清王朝的经验教训

朝鲜跟中国东北挨着,为了保东北这个龙兴之地必须保朝鲜,所以对朝鲜采取的措施不是简单援助,而是深度干涉。对于越南,我们做了一些援助,但最后放弃了。而缅甸和琉球就直接放弃掉…

2017-07-10

一枚石头

一场核灾难曾距他们两步之遥:解除古巴导弹危机的人

经过详谈以后,赫鲁晓夫向博利沙科夫交了底,说克里姆林宫有意向约翰肯尼迪总统传递信息。赫鲁晓夫当时嘱咐他说:“我们在莫斯科应该知道一切。”

2017-07-10

中国国家历史

学者谈圆明园焚掠史:课本里的论断有错误之处

有确凿的史料证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三山三园内的陈设,为“八万七千七百八十一件”,因此可以判断出圆明三园内的陈设物品数量,应与“八万七千七百八十一件”相差不会太大。

2017-07-10

钱江晚报

黄朴民:魏惠王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

魏惠王始终没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殆,反而沾沾自喜,继续在那里营造“慕虚名而取实祸”的“形象工程”。而他的对手恰好利用这一点,推波助澜,兴风作浪,诱使他在失败的道路上死不旋…

2017-07-10

一枚石头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