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下册)

第二节 汉王灭楚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二节 汉王灭楚

  夺取关中

  破秦后,项羽无论威望还是实力,完全可以主宰天下。然而,他却自立为霸王,又放弃了“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②的关中,而满足于衣锦还乡,被人讥讽为“沐猴而冠”。刘邦不同于项羽,他从入关起,就想据有关中。项羽负约封他为汉王时,他很恼怒,想进攻项羽。萧何以众寡不敌,劝他先“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四月,诸侯罢戏下。刘邦率吏卒三万人,及楚与诸侯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途中,将士多逃亡。及至韩信以不被重用,也在逃亡中。萧何连夜把韩信追回,拜为大将。韩信建议,利用将士思念东归的心情,东上争天下。韩信问刘邦:“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①可见,刘邦想的是得天下,与项羽衣锦还乡的狭隘思想相比,气度大,视野宽。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乘项羽征战田荣之机,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得三秦,占据关中。刘邦为了把关中建成与项羽争天下的基地,颁布了一系列得民心的措施。秦故苑囿池皆令民耕种,除蜀汉民租税二岁,关中民从军者复其一岁。又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脩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又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繇戍。”刘邦得关中,是他与楚争天下的第一步。

   逐鹿中原

  自从与项羽直接交手,刘邦总是吃败仗,败了再打,打了再败。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率五十六万人,乘项羽攻齐,偷袭彭城成功。项羽仅以三万人回救,竟然打得刘邦溃不成军,伤亡几十万人。刘邦率数十骑突围,狼狈逃走。但是,到荥阳后,刘邦立即整组军队,阻止项羽西进。

  刘邦一败再败,在极度困难时,竟让纪信扮作他,率两千多妇女出城投降。刘邦率数十骑逃出荥阳。刘邦回关中收兵,然后,重回前线继续与项羽周旋,坚持战斗。

  在与项羽斗争中,刘邦以争取舆论支持,弥补实力的不足。他为义帝发丧,就是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动员诸侯共同对付项羽。刘邦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把与项羽的争夺,变成了维护义帝的“讨逆”战争,从而,在舆论上占了主动。

  楚汉战争中,虽然刘邦总吃败仗,但他总是败而不馁。靠韧劲,与项羽周旋五年,一次次的败而复振,直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刘邦终于取得了灭楚的胜利。

   善将兵和善将将

  刘邦转弱为强,夺得天下,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会用人。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在洛阳南宫设酒宴,总结楚汉成败的原因,让大臣各抒己见。王陵认为,刘邦能与天下人共利,故得天下;项羽不能与天下人同利,故失天下。刘邦回答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的确如此。刘邦从起兵以来,几乎所有胜招,都是别人的主意。西进时回头夺取宛城,乘秦军懈怠攻取武关,是张良的主意。利用士卒思归争天下,开辟战场,是韩信的主意。徙都关中,是刘敬的主意。当然,刘邦能采纳这些建议,这本身就反映他比别人高明。刘邦欣赏自己会用人,实际上,除了王陵说的与天下人共利之外,就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付诸于行动。

  韩信、英布、陈平等,本来都是项羽的部下,因为项羽对人有功当封爵者,“刻印刓,忍不能予”①。他们先后投奔刘邦,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得力人才。假如刘邦不能与天下人共利,他们不仅不会来投奔,就是来了也不会拚死卖命,出主意。刘邦对曹参、周勃、樊哙等战将,几乎是打一次胜仗升一次爵。刘邦以高悬赏,使人为他卖命。彭城败后,刘邦问张良:“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②进入决战时期,因韩信、彭越不至,刘邦再败于固陵。于是遣使告诉韩信、彭越说:“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③韩信、彭越得到许诺,立刻进兵,围项羽于垓下。值得注意的是,刘邦当时并未真正控制这些地区,而他却以这些地区为筹码,鼓励将士与项羽拚命。

  刘邦称帝后,曾与韩信谈论将领的才能。刘邦问:像我这样,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你能带多少人?韩信说:我带的人,越多越好。刘邦笑着说:你带的人越多越好,怎么你反让我擒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④韩信所说,很有道理。刘邦能转弱为强,自己老打败仗而能领导善战的将领,这说明他具有当时历史条件下军事领导的才能,从而取得灭楚的胜利。

  

  ①《史记·淮阴侯列传》。

  ①《汉书·韩信传》。

  ②《史记·留侯世家》。

  ③《史记·项羽本纪》。

  ④《史记·淮阴侯列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