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第十一节 制 糖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十一节制糖

  糖是人们常用的食品,也是重要的药品和工业原料。中国古代食用糖和以糖入药的历史是很悠久的,糖的种类也很多,其中主要有麦芽糖、蜂蜜和蔗糖三种。麦芽糖在古代称为“饴”和“饧”。《诗经·大雅·绵》有句“周原,堇荼如饴”,《礼记·内则》提到:“枣、栗、饴、蜜以甘之”,说明至迟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已经有了用粮食制造的麦芽糖。近代制造麦芽糖一般是将大米、玉米或高粱等原料煮熟或蒸熟后,加上磨碎的麦芽和水,在适当的温度下,使原料中的糊化淀粉渐渐变为麦芽糖。然后滤去渣滓再经过蒸发,即得到稠厚的麦芽糖和糊精的混合物。东汉许慎《说文》说:“饴,米糵煎者也”,刘熙《释名》则说:“饴,煮米消烂”,虽都语焉不详,但可推测当时麦芽糖的制法与近代已大体相近。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比较详细地记述了“白饧”、“黑饧”等各种麦芽糖的制法。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甘嗜”一节,关于麦芽糖制法的记载更为详尽,并且还谈到“一窝丝”等麦芽糖的加工品。麦芽糖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在汉代已相当普及,如郑玄笺注《诗经·周颂·有瞽》时提到:“箫,编竹管为之,如今卖饧者所吹也”,说明汉代街市已有吹奏排萧叫卖饴糖的小商贩了。麦芽糖也是一种“补虚乏,止渴去血”的常用药品,如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已用饴糖入药治病。

  中国古代食用蜂蜜尤其是野蜂蜂蜜在时间上应该更早,照理说应在发明麦芽糖之前,但遗憾的是迄今尚未找到更早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如前所述,《礼记·内则》曾提到饴、蜜,此外,《楚辞·招魂》有句:“瑶浆蜜勺,实羽觞些”,《吴越春秋》提到:“越以甘蜜丸报吴增封之礼”,无论是用蜂蜜调酒还是制作蜜饯之类的食品,都说明先秦时期对于蜂蜜及其食用方法已有相当的认识。《神农本草经》载有“石蜜,一名石饴”,是药中的上品,有“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的功效。这种石蜜应是野蜂在山崖石洞间所筑蜂巢中酿制的蜂蜜,后来又称“崖蜜”。我国养蜂业起源于何时,迄今尚不清楚,但据文献记载,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养蜂业,当时人们已能主动地和有意识地选饲家蜂,采制蜜蜡。如南朝陶弘景曾指出:“人家养作之者,亦白而浓厚味美”,表明当时养蜂采蜜有了一定的水平。现代用糖是以蔗糖为主,但蔗糖是在唐代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而且多出于南方。一直到明代,蜂蜜在我国北方用糖中仍占重要地位。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说,蜂蜜“西北半天下,盖与蔗糖分胜”,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除麦芽糖和蜂蜜外,我国各地还有一些利用当地原料制取食糖的方法,如幽燕地区(今河北北部和辽宁一带)民间,在冬季烧掉茅草地上残留的茎叶,然后在春季掘取地下余根,捣汁熬制,可制得相当甜的糖,名为“洗心糖”。当然,这类糖的产量是极为有限的,还不足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蔗糖主要是从甘蔗或甜菜中榨制的。二十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才从欧洲引种甜菜,因此用甜莱制蔗糖是很晚的事情。甘蔗产于南方,我国种植甘蔗的时代则很早。从先秦经秦汉到三国时期,有不少文献提到了甘蔗和蔗糖,但名称有所不同。如《楚辞·招魂》提到“柘浆”,即甘蔗汁液,司马相如《上林赋》提到“甘柘巴苴”,许慎《说文》对“蔗”字的解释是“蔗,藷蔗也”,张衡《七辩》有“沙饧石蜜,远国贡储”之句,《三国志·孙亮传》也提到“交州献甘蔗饧”。到了晋代和南北朝时期,关于甘蔗的记述就更多和更具体了。如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载:“诸蔗,一曰甘蔗,交趾所生者,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笮取其汁,曝数日成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也引《异物志》说:“交趾所产甘蔗特醇好”,“迮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又煎而曝之,既凝而冰”。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在谈到甘蔗时则指出:“今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如大竹,长丈余,取汁以为沙糖,甚益人。”从以上记述可大体看出,我国种植甘蔗先是在湖广一带,后来又由两湖、两广扩展到长江下游,人们最初是饮用甘蔗汁,到了五世纪左右在广州已能从甘蔗制成沙糖了。

  从甘蔗汁制造蔗糖的技术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蔗糖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从而损失掉一部分蔗糖并且影响蔗糖的结晶,因此南北朝时期虽有沙糖之名,但所能生产的只能是蔗糖的低级产品。唐代的制糖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一进步主要是由于从印度传入了当时先进的制糖技术。据记载,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曾派人到中天竺摩揭陀国去学习熬糖法,“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榨沉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这一记载说明唐初不仅学会了印度的制糖技术,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制出了比印度蔗糖质量还好的产品。除扬州外,唐宋时期四川遂宁也是蔗糖的著名产地。宋代王灼所著《糖霜谱》是我国最早的蔗糖专著,其中较详细地记载了宋代遂宁地区生产蔗糖的情况,包括甘蔗种植、制糖设备、糖霜性味和制造方法等。书中提到当地“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可见有相当多的人在从事种蔗和制糖业,而制糖方法则据说是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邹和尚传授的。邹和尚生平不详,被传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这当然是一种附会,但他所传授的制糖法则有可能是比较先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宋代洪迈也曾明确提到:“糖霜之名,唐以前无所见。自古食蔗者,始为蔗浆……其后为蔗饧。”唐代掌握了先进的制糖技术,蔗糖生产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如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诗,有“野馈夸菰饭,江商贾蔗饧”句,在著名药书《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沙糖是常用的药物,敦煌残卷孟诜《食疗本草》也著录了沙糖等,这些都表明作为食品或药用的沙糖已经成为市场上常见的货物。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带有各种方物,其中有蔗糖二斤多,献给奈良东大寺,并把制糖法传给日本,此后日本才知道了沙糖。唐代的沙糖似以四川生产的质量最好,如《元和郡县图志》载蜀州贡沙糖,《千金翼方》所载诸药出处,也仅载益州沙糖。直到元、明两代,福建、广东才在改进制糖技术的基础上成为我国蔗糖的主要产地,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则对闽广的制糖法作了相当详细的介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