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第三节 隋唐两代的陪都与其有关的道路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三节隋唐两代的陪都与其有关的道路隋唐两代的陪都前代皇朝往往于都城之外,建置陪都,隋唐两代亦复如此。隋时本以长安为都城,炀帝又以洛阳为东都。唐高宗显庆年间,因隋旧规,再事设置。其后陆续建立的陪都,计有太原(本并州,改称太原府)、河中(本蒲州,改称河中府)、蜀郡(本益州,改称蜀郡,又改称成都府)、凤翔(本岐州,改称凤翔府)、江陵(本荆州,改称江陵府)六处。这六处陪都建置的时期不一,作为陪都的年代亦长短不同。和长安合称的最多也只有五都。就是五都的称号前后也不尽相伺。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以长安为中京,凤翔为西京,蜀郡为南京,加上原来的洛阳为东京,太原为北京,共为五都。上元元年(760)省去了蜀郡的南京,另以江陵为南部,仍为五都。上元二年罢去京兆、河南、太原、凤翔四京及江陵南都之号,实际上仅留下长安一处。到了宝应元年(762),复以京兆府为上都,河南府为东都,凤翔府为西部,江陵府为南部,太原府为北都,依然是五都并立。这里就分别加以论述。

  洛阳及其交通道路洛阳位于伊洛流域,当黄河中游和下游之间,所谓得天下之中。形势甲于各处,土地亦复肥沃,故以前一些皇朝就以洛阳为定鼎之地。隋唐两代虽皆以长安为都城,洛阳却均成为当时的陪都。隋炀帝即位之初,首先经营东都。唐高宗及其皇后武则天,亦皆久居洛阳,不作归计。洛阳虽为陪都,并不稍逊于长安。就是其中宫殿街道的建设,也和长安有相仿佛的规模。只是户口比较少些。隋河南郡领县十八,有二十万二千二百三十户,唐天宝年间,河南府领县二十六,有户十九万四千七百四十六,有口一百一十八万三千零九十三,皆较长安为少。洛阳附近多山地,是不能和长安都一样的。隋时每县平均还超过万户,唐时每县却仅有七千余户。唐时河南府之西,另设陕州(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天宝年间,陕州领县七,有户三万零九百五十,有口十七万零二百三十八。隋时未设陕郡,其地皆隶于河南郡。河南郡辖地既广,领县不多,故户数显得稍多。唐时如以陕州户口合于河南府,则还稍多于隋河南郡。唐天宝年间,河南府各县人户平均不到一万,山地人口稀少,不能与平原相提并论。应该说,当时洛阳城中户口还是较多的,只是具体数目尚未能确知而已。

  洛阳地属中州,交通便利,由长安东向的交通道路,出潼关后即达到洛阳,再由洛阳分歧,转往东方各处:车骑相接,固已相当发达。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更以洛阳为起点,凡由通济渠前往长安的就不能不通过洛阳,故洛阳在其盛时,相当富庶。洛阳人自来擅长经商贸易,在这样条件下更能发挥其所特长。

   洛阳固然绾毅着长安东向出潼关的道路,作为重要的陪都,也有由当地向外辐射出去的道路。由洛阳渡过黄河登上太行山的道路,就是其中的一条。这条道路经过怀州(治所在今河南沁阳)、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而至并州。这就是隋炀帝所修筑的驰道。这条道路修成之后,炀帝即行北巡。炀帝这次北巡,不仅到了并州,更北还到过榆林(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东北)和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西),炀帝还曾由榆林到过云内。云内即云中,其故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由并州前往,中间还要经过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和朔州(治所在今山西朔州)。

  由洛阳南行,也有相应的道路,这是经过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到邓州。到了邓州就可和由长安东南行出蓝田关的道路相合了。据当时记载,邓州东北至东都六百四十里,其间往来也是方便的。

  这里还应该提到由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至长安、洛阳的二京路。这条道路虽由庐州起行,却也是东南自会稽、朱方、宣城、扬州,陆行抵京师的道路。会稽为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朱方为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宣城为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这三州和扬州,都在长江下游。长江下游去长安和洛阳,自应取道官河和汴渠,如果舍舟登陆,改取捷径,就要由这条道路前行。由这条道路到洛阳,要经过察(治所在今河南汝南)、汝两州。两州皆濒汝水,其东南的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属安徽)也是有水道可以利用的。由汝州北去洛阳,就只有陆路了。洛阳以西,自有去长安的道路,那是要经过崤函山地的。

  太原及其交通道路太原和洛阳同为陪都,其地位又次于洛阳。太原作为陪都。始于武后的天授元年(690),其后具体称号虽间改易,陪都的地位并未有所更动。太原处于太行山和黄河之间,又位于河东道的中部,也就形成了这一地区间的交通枢纽。前面已经说过,太原和长安、洛阳之间都各有道路,由长安北来的道路,至太原后延伸向东,出娘子关,达到太行山东的恒州。由洛阳北来的道路,至太原后又延伸向西北,至于榆林和五原,也就是唐时的胜州和中受降城的附近。在太行山东,由恒州北行,可以直抵幽州。其实由太原前往幽州,还可直向北行,折向东北。这要越过句注山(在今山西代县北),经过蔚州治所的灵丘县和易州(治所在今河北易县)。唐代后期在这条道路曾有过不少的军事行动。德宗建中年间,朱泚据长安,李晟时驻军定州(治所在今河北定州),闻都城有难,乃自易、定引军西还,出飞狐道,至代州。代州已在句注山南。这里称为飞狐道,是因为途中经过飞狐口。飞狐口在今河北蔚县东南。由飞狐口东经易州,就可抵达幽州。唐穆宗长庆年间,据有幽州的朱克融,纵兵掠易州,寇蔚州。其时蔚州治所已移至今河北蔚县。就是至这新州治所,也须经过飞狐口。蔚州治所移向东北,正说明那里也是一条重要道路。唐昭宗乾宁年间,据有太原的李克用进军征讨幽州的刘仁恭,就是经过代州进至蔚州,在蔚州和妫州(治所在今河北怀来东南)之间的安塞军,为燕军所败,则这条道路当由妫州东南入居庸关而至幽州。

  太原之北,代州在交通上应居有重要地位。由太原至榆林、五原和至幽州的道路,就在这里分路。由太原北至云州(治所在今山西大同)的道路,也是由这里向北行。云州本为北魏的平城,帝都所在自与其南的太原多所交往。就在太原至代州这条道路的西侧还有一条南北通道,这条道路是由太原溯汾水之西北上,汾水源头有汾阳宫,为隋时所筑,就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今宁武县东北有其时的楼烦关。隋炀帝北巡归来,就经过楼烦关,而至太原。其后刘武周亦曾袭破楼烦郡(治所在今山西静乐),进取汾阳宫,也是由这条道路深入的。

  河中及其交通道路河中本为隋的河东郡,唐代前期的蒲州,玄宗开元年间置中都时始改称河中府。河中府于开元和元和年间而次置为陪都,前后只有三四年光景。河中府于隋时就为大郡,所领十县,有户十五万七千零七十八,天宝年间所领八县,有户七万零八百,也是雄州,而且还是河东采访使的治所。不过作为陪都,也许是因为处于长安和洛阳之间,故能获得中都的称号。后来凤翔成为西京,与洛阳分居长安的东西,这里中都的名称就难以存在了。

  河中是位于蒲津关外,有道路直通并州。渡河南行,就是潼关,经过潼关的东西道路,也使河中能够得到若干方便。

  凤翔及其交通道路凤翔本为隋扶风郡,唐代前期的岐州,肃宗至德年间改称凤翔府,未几即置为西京,为时也是相当短暂的。隋扶风郡领县九,有户九万二千二百二十三,为当时的大郡。天宝年间仍领九县,却只有户五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三十八万零四百六十三,较之隋时减了许多。不过由于位于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和通往梁州、益州的道路交汇之处,形势是相当重要的。由凤翔向北行还有两条道路,可以在这里提及。其一,经过陇州通到原州的西北。唐德宗贞元年间,李晟由凤翔袭击吐蕃于摧沙堡。摧沙堡在原州西北。这条道路主要段落应是西汉时的回中道。汉时匈奴向南侵扰,进入萧关,由回中道进扰雍县。汉雍县就是唐 凤翔府治所的天兴县。其二,经过其北的泾州、宁州、庆州(治所依次在今甘肃泾川、宁县、庆阳),到达灵州。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之后,就由这条道路回到凤翔。

  江陵及其交通道路江陵本为隋时的南郡,唐代前期的荆州。肃宗上元年间,始置南都时,以荆州为江陵府。隋南郡领县一十,有户五万八千八百三十六,已不能和河东、扶风两郡相比拟。唐荆州于天宝年间仅领县七,有户三万零一百九十二,有口十四万八千一百四十九,较隋时又颇为减少。据说,“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借其初”。江陵位于由长安东南行,出蓝田关,通往岭南广州的道路上,地当冲要。又以濒于长江岸上,溯江而上,可至益州,循江而下,可至扬州,交通如此便利,户口不应如此稀少,又不必待邓、襄、两京百姓衣冠南迁,始得有所增益。其实江陵的道路还应增添。江陵之南为澧州(治所在今湖南澧县东南)和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澧州濒澧水,朗州近沉水入洞庭湖处。以前人说到这里的交通,多谓浮沉湘。这是说可由洞庭湖中溯沅水而上,至其沿流各地。东汉初年,刘尚击武陵蛮,就是溯沅水行军的。如果由江陵渡江南行,也相当便捷。唐宪宗元和年间,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就是由江陵南行的。禹锡有诗《松滋渡望峡中》。松滋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盖其渡江处也。沅水是一条大水,沿流多可通船只。由朗州可以通到辰州(治所在今湖南沅陵)。由辰州西南行,水路可以通到锦州(治所在今湖南麻阳西南),南行水路可以通到叙州。叙州治所为龙标县,在今湖南黔阳县西南。唐时诗人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就是此地。昌龄南去龙标,当溯沅水而上。

  唐代陪都尚有蜀郡。蜀郡本隋时旧称,唐代改称益州。其置都在肃宗至德年间,其时又称蜀郡,故以蜀郡相称。不过置都之年已改蜀郡为成都府。置都未久,即复罢去。益州本为剑南道采访使的治所,也是重要的经济都会,将于下节再行论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