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上册)

第二节 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规模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二节 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规模 大兴城的兴建和洛阳新址的奠定 隋唐两代建都于长安并以洛阳为陪都虽系因袭以前一些皇朝或政权的旧规,但长安和洛阳城郭的位置和规划,却是另有新猷,与其前代皇朝并不完全相同。隋唐长安城乃在西魏、北周所因袭的汉长安城东南十三里龙首原,隋唐洛阳城则在北魏所因袭的汉魏故城西二十里谷水之东。前后都是有差距的。

  隋唐长安城始建于隋文帝时。隋文帝于其开皇二年(5s2),颁布诏书,从事营建。诏书说到当时的旧城,亦即汉长安城,谓“此城从汉,调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又非谋筮从龟,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合大众所聚”,并说“龙首山川原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因而迁都,别创新邑。隋文帝对于汉长安城,只说是调残日久,这是事实。汉长安城从始建起,就曾引潏水和昆明池水流经城内城外。历年既久,故渠多已湮废,城中人口既多,地下水又污浊,这也应是旧城难已久居的一个原因。

  当时营建新都,是以左仆射高颍领衔董理。参预其事的别有将作大匠刘龙诸人。刘龙虽有巧思,参掌迁都制度,而具体条贯,则当推宇文恺。宇文恺多巧思,故能始终从事,以底于成功。

  隋唐洛阳城的营建始自隋炀帝。东都的设置就从这时开始。隋炀帝设置的原因,前文曾征引当时所颁布的诏书略作说明。洛阳本为北魏的旧都。隋时营建洛阳城亦如其营建大兴城一样,并未在旧址上施工,而是另选新地。北魏旧都的残破亦难于从事修复。北魏洛阳城的残破是由于高欢的迁都邺城。迁都之后,杨衒之曾因行役,重览洛阳,据其所见,“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残破若此,就不能 不使隋炀帝另选新地。东都肇建,宇文恺仍董理其事,故两都规划有相似处,以炀帝心在宏侈,故东都制度穷极壮丽。

   皇城、宫城和外郭城里坊的布局 隋时营建新都,具体的规划以宫城位于正北,为皇室所居。当时新城以大兴为名,宫城的主殿也称大兴殿。唐时始改为太极殿。宫城之南为皇城,乃百官诸司处理政务的衙署,皇城之南则为外郭城。隋时始建新城,先筑宫城,次筑皇城,再次筑外郭城,是由北向南依次筑城的。外郭城虽在宫城和皇城之南,宫城和皇城的东西两侧,也建有里坊,属于外郭城的范围。宫城和皇城皆为长方形,南北较窄,东西较宽。外郭城包括宫城和皇城东西两侧部分,和宫城皇城合在一起,也成为长方形,南北较窄,而东西较为宽绰。宫城之北别为三苑。唐时于宫城东北,亦即宫城和皇城东侧的外郭城之北,兴建大明宫,为重要朝会之所,使本来长方形的城池,东北隅外突出了一大块。

  整体新城的构造,是以皇城正中南门朱雀门向南通到外郭城正中南门明德门的街道,亦即朱雀门街,当时也称天街,为全城的中轴线。朱雀门北对宫城的承天门南的外郭城相隔。这条横街之南,依次还有九条横街。宫城和皇城东西商侧的外郭城部分,同样也依次有四条横街。合计起来,外郭城中有东西向的南北十四街,南北向的东西十一街。

  这南北十四街和东西十一街之间,列置诸坊,共一百零八坊,另有东西两市,共为居民区,万年、长安两县治所、寺观、邸第,编户错居其间。万年、长安两县以朱雀街为界,万年县领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县领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

  皇城为朝廷所在地,百僚廨署列于其间。城中亦有街道,以承天门街为中轴线,承天门街南与外郭城朱雀门街相接,共为长安城中的主干道。承天门街东西两侧各有两街。其近承天门的俩街,分别出朱雀门东西的安上门和含光门,与朱雀门街东第一街和街西第一街相衔接。皇城年亦有东西向的南北七条横街,乃是由承天门南的横街向南算起,其第四横街东端为景风门,西端为顺义门。出景风门即与朱雀门街东第三街由北向南第四坊崇仁坊北的横街相连,出顺义门即与朱雀门街西第三街由北向南第四坊布政坊北的横街相连。其他各街仅至皇城根即止。皇城内的南北七街和东西五街合起来的十二街,当时人们多以之代表长安城。白居易诗中就曾有句说:“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隋唐的东都洛阳,由于洛河自城的西南流入城内,再向东流去,因而就不能像长安城那样的整齐规划。洛阳城也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居全城的西北隅,其南则为皇城。皇城虽位于宫城之南,其东西两端却向北伸延,围绕着宫城的东西两侧。皇城和宫城之东还有一个东城。东城和皇城相仿佛,也是官署的所在地。尚书省就设在东城。宫城之北为曜仪城,曜仪城之北为圆壁城。其北为外郭。东城之北为含嘉仓,仓北为郭外。这是说宫城之北的圆壁城和东城之北的含嘉仓,都在郭城之内。东城之南到了洛河岸边,东城之东的洛河北岸为外郭城。洛河之南也是外郭城。皇城南面中间的端门外面就是杂在洛河上有名的天津桥,过桥就是外郭城的定鼎门街。外郭城在洛河之南的部分远较其在洛河之北那一部分为广大。洛河南北,包括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大致成为四方形,只是洛河以南外郭城厚载门以西,还有几坊,显得较为突出。皇城的西南隅外别有上阳宫,仿佛长安的大明宫。上阳宫为隋时所建。

  由于洛阳的宫城和皇城都不位于全城的中间,通过全城中轴线就不免有点偏颇。宫城北门中间的门亦如长安的宫城,称为玄武门。其南门中间的门,则不称承天门而称应天门(隋时称则天门)。皇城亦无北门,其南门中间的门不称朱雀门,而称端门。端门北对玄武门和应天门,而南对外郭城的定鼎门(隋时称建国门)。皇城南北四街,东西四街。其东西四街中,应天门和端门之间并无直达的南北街。端门和定鼎门之间有一条南北街,却不称端门街,而称定鼎门街,亦称天街。定鼎门街西有四街,其西第二街北对皇城端门之西的右掖门,第三街之南为厚载门(隋时称白虎门),因称厚载门街。定鼎门东亦有四街,其第二街北对皇城端门之东的左掖门,其第四街在长夏门之西,亦称长夏门西街。长夏门东之街即以长夏门街为序列,由第一街至于第五街。

  洛河之北的外郭城,由于中间有由洛河分出的漕渠横过,又分为两部分。洛河之北、漕渠之南部分,西对东城南门承福门,自成一区,由西向东共有五坊,最后一坊就称为承福坊。坊南洛河上有桥,名为新中桥。桥南就是长夏门街。漕渠之北的外郭城,因在东城之东,其间的南北向街,就以东城之东来序列,由西向东,依次以第一街、第二街相称,至于第六街。

  洛河南北的外郭城中,也还各有横街,这些纵横的街间,分列各坊。隋时共有一百零三坊,唐时增至一百十三坊。另外还有洛河以南的两市和洛河以北的一市。

  洛阳城的这样布局分明是受了自然环境的限制,洛河的横贯东西,漕渠又错出其间,虽以宇文恺的巧思,也不能不因地制宜,以宫城、皇城偏处于西北一隅,外郭城也分为三处;以端门、定鼎门形成的主轴线,又远离于全城的中央,这些都显得奇突,似非人力所能左右。以洛阳和长安相比较,长安地势广阔,宫城、皇城、外郭城依次排列,井然有序。龙首原旷野之地并非到处平坦,对于这样高低间有不平的地势,宇文恺作了特殊的设计。其说出于《周易》的乾卦。据说:“初宇文恺置都,以朱雀街南北尽郭,有六条高坡,象乾卦,故于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此观(玄都观)及兴善寺镇之。”所谓九二置宫殿指的是宫城,九三立百司指的是皇城。玄都观置于崇业坊,为朱雀门街西第一街由北向南的第五坊,兴善寺置于靖善坊,为朱雀门街东第一街由北向南的第五坊。崇业坊与靖善坊隔朱雀门街东西并列。玄都观今已湮没无闻,今兴善寺已不具原来规模,寺址仿佛犹昔,正当今草场坡南的高地上,当是所谓九五的所在。朱雀门街西第四街由北向南第十二坊为归义坊。全一坊都是隋蜀王秀宅。据说隋文帝以京城南面阔远,恐竟虚耗,乃使诸子并于南郭立第。当时并立的还有朱雀门街西第二街由北向南第八坊昌明坊的隋汉王谅宅,朱雀门街西第一街由北向南第七坊道德坊的隋秦王浩宅,朱雀门街东第五街最南敦化坊的隋蔡王智积宅。这四坊都位于高坡之上,敦化坊在此四坊中又独为高敞。可知隋文帝所说只是表面的言辞,其真情实意并未吐露出来。敦化坊之南约一坊之地尤为高敞,宇文恺当初设计之时,以此地不便设坊,有意缺此一隅,穿入芙蓉池,以示与他处不同。芙蓉池当为芙蓉园之池,也就是曲江。长安城自少凌原北,直至渭河岸边,是逐渐显得倾斜的坡地,但并非一直都在倾斜,间有突起的高坡,高坡之间却较为平坦,故宇文恺得以从容布置。宇文恺以九二高坡置为宫城,宫城规模不小,却未完全据有九二高坡,九二高坡还向东北延伸。唐太宗贞观初年于其地置永安宫,寻改为大明宫。这座宫殿“北据高原,南望爽垲,每天晴日朗,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视如在槛内,盖其高爽也”。宇文恺乾卦之说,只是一家之言,这样的布置却使长安城充分利用当地形势,错落有致。宫城已不同凡响,唐初增建大明宫,更显得殊有气派。唐朝后来就以大明宫作为正式朝会之所,并非偶然。

  长安城的两市和洛阳城的三市 长安城和洛阳城的外郭城中都罗列百有余座里坊,作为都城的首县治所、寺观、邸第、编户错居的处所。都城所在,五方杂处,人烟的确是相当稠密的。长安和洛阳在当时只是政治中心,还不能说是经济中心。既是人烟稠密的都城所在,就不能没有相当发达的商业,供应这许多人口日常生活方面的需求。长安和洛阳的外郭城都是以里坊为主的封闭式都城,如何发展商业,自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宇文恺诸人当时设计东西两都的建设布局时,有过设想并据以作出具体的安排,就在这些里坊中间划出特殊的地方设市。在长安城设置了东西两市,分列于朱雀门街的两侧。洛阳城中横贯着洛河,分外郭城为南北两部分,洛河之南较大,设置了两市,洛河之北较小,就仅设置一市。

  长安城的东西两市为唐时所改的名称,隋时分别称为都会市和利人市。两市分列于朱雀门街的左右,相互对称。东市在朱雀门街东第四街,亦即皇城东第二街。西市在朱雀门街西第四街,亦即皇城西第二街。两市各占有两坊之地。东西两市所在的街中,其北皆有四坊,其南也皆有七坊。两市的北门皆在皇城之南的横街,这条横街东抵外郭城东三门中间的春明门,西抵外郭城西三门中的金光门。这两座城门更通往城外各处。这条横街是全城的交通干线。便利的交通助长了两市的繁荣。宇文恺当年设计大兴城时,有意如此安排,为两市的发展创造条件。

  隋唐两代于洛阳城虽皆置有三市,并不完全相同,甚至置市的地址亦间有差异。隋时在洛河之南所置的为丰都市和大同市,洛河之北为通远市。唐时在洛河之南置有南市和西市,北市则置于洛河之北。

  隋时丰都市在长夏门街东第二街,其北为通利和慈惠二坊,再北就是洛河。隋时亦称东市。唐时改丰都市为南市,市的范围亦有所缩小。其北部一隅并入通利坊,使通利坊增添了半坊之地。其东的永泰坊也是唐初析丰都市分置的。隋大同市在定鼎门西第二街,也就是后来唐时的大同坊。大同坊就是沿用大同市的名称。大同市隋初本为殖业坊。隋炀帝大业年间移大同坊于此。大同坊原来在什么地方?还有待于再事考核。

  唐时的西市在定鼎门街之西第三街,亦即厚载门第一街。隋大同市已近于洛河之南外郭城的西南隅。唐时西市更在隋大同市的西南,为定鼎门街西第三街最南的一坊,而这条街只有两坊,西市之北的广利坊,已到了最北了。西市之西为定鼎门西第四街。隔街为通济坊,为全城最西南的一坊。这样西市就显得相当偏僻。唐时三市中以西市建置的年代最短,前后不过二十余年。西市废去后的一百多年中,洛阳就只有南市和北市,与长安的东市和西市差相仿佛。

  都城引水渠道的分布 都城范围广阔,人户繁多,日常用水自然不少。引导附近河流,使之流入城内,灌注各处,也就成为当务之急。而水上交通也较陆地为方便,如能用之得宜,更有助于部城的繁荣昌盛。

  隋初创建长安城时,城中用水皆仰赖由南山上流下的几条河流,开渠引水,使之流入城内。隋初所开的渠道,为龙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龙首渠引用浐河水,由外郭城东的通化门和春明门的侧旁流入城内,并引入宫城和皇城。宫城中有几个海池,有的可以行船,其水源当是借着龙首渠。永安渠引用交河水,由朱雀门街西第三街最南的大安坊入城,经西市之东,北流入苑,再北注于渭河。清明渠引潏河水,由安化门入城,北流至朱雀门街西第三街由北向南第四坊布政坊东,流入皇城,再北入宫城,潴入南海、北海和西海。

  长安城东南隅的曲江池,为都人游览的胜地,就是皇室贵人也多临幸游乐。杜甫诗:“江头宫殿锁千门”,就是描述当年的盛况。曲江引用的是出自南山的义谷水,引水渠道称为黄渠,经少陵原北流,注入曲江。长安城始建时,即列有曲江,则黄渠的开凿可能就在其时。

  长安城北靠近渭河。隋初建城时也引用渭河水,主要是作为漕渠,即所谓广通渠,用以运输关东的漕粮。漕渠的作用是在长安城东,其引水渠口却在长安城西,渠道就要经过长安城内。由金光门入城,经过西市,绕皇城和宫城之东,再经过后来的大明宫内,更经浐、灞两河东流。后来到唐玄宗天宝年间,通到市后置潭,以贮材木。代宗大历年间,又由南山谷口引水入城,流到西市。这时所引用的仍是潏河水,是为了运输南山的木炭,故有漕河的称谓。这样的名称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些渠道分布在长安城内,不仅解决了城内的用水问题,也使长安城内绿波荡漾,景物宜人,而一些渠道中还可以行船运物,在当时应是奇观。

  洛阳有洛河从城中横穿流过,引水自较长安为易。隋炀帝所开凿的通济渠,就是引谷、洛河水以供运输。谷河为洛河支流,在洛阳城西上阳宫西流入洛河。洛河过皇城的端门东流,至定鼎门东第三街最北的惠训坊西北立堰为斗门,分出通济渠。通济渠亦称漕渠,经隋时通远市北向东流去。洛河之南引洛河的水流还有一条分渠,乃是由苑中引洛河水自通济坊入城,经西市东,过定鼎门街,东流至长夏门东第五街最北的延庆坊北复入于洛河。引用洛河水的还有通律渠,由定鼎门西的厚载门入城,东北流由定鼎门街向北,至端门南的天津桥附近复入洛河。

  洛阳之南为伊河。伊河也被引入城内。当时有南运渠,自城东流至外郭城东南隅,屈而北流,经外郭城东面的永通门和其北的建春门外,折而西流入城。城东别无他水,只有伊河,这条渠道也只有引用伊河水。入城后经过南市之东,也就是长夏门东第三街,至其最北的询善坊西入于洛河。伊河流入城内,不仅这一条渠道,还曾由长夏门西街最南的归德坊之西和长夏门东第二街最南的兴教坊之西分道流入城中,会合后,经长夏门东第四街由南向北第二坊履道坊之北,至第五街由南向北第五坊怀仁坊之东流入南运渠。洛河之北还有瀍河。瀍河由东城之东第三南北街最北的修义坊西南流入城中,更南流至东城之东第二南北街最南的归义坊流入漕渠。这里还应提到由含嘉仓城流出的泄城渠。这条渠南流经东城东门宣仁门外,再经东城之东第一街由南向北第二坊立德坊之东,入于漕渠。

  由于有这样一些河流和渠道都流经洛阳城内,城内不仅有水上交通航路,就是一般用水也较为方便。隋炀帝开通济渠,其作用之一就是运输东南漕粮。含嘉仓为洛阳城中储粮的仓库。清粮运来后,即能随时入仓,可说是相当便捷的。唐时李翱宅在定鼎门东第二街最北的旌善坊。他远赴岭南时,就在坊门外借妻子上船首途。由于引水方便,一些达官贵人的邸第中就都有池沼,甚至还都相当广大。定鼎门街东第三街最北的惠训坊,北濒洛河,为唐中宗女长宁公主宅,本魏王泰的故第,其中潴沼竟有三百亩,还涉及其东的道术坊。唐时白居易宅,在长夏门东第四街履道坊,宅地十六亩,水居五分之一,以岛树桥道间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