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

第三节 平定朱泚之乱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三节 平定朱泚之乱,收复长安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之变发生,德宗仓皇逃往奉天,乱军拥立朱泚为主帅,围攻奉天,形势紧急。消息传到魏博行营,李晟接到求援诏书,立即奔赴国难,从河北战场回到关中,昼夜兼程而行,到代州时被任为神策行营节度使。又从浦津渡过黄河,驻扎在东渭桥。李晟在路上,一边行军,一边招集士兵,开始时仅有士兵四千,由于李晟善于抚慰,能与士卒共甘苦,人们都乐意归附他,旬月之间,发展到一万多人。

  此时,朔方、邠宁节度使李怀光也率领五万士兵从河北战场撤回赴援,来到长安附近,并在礼泉击败了朱泚的叛军,其他各路援军也都分别相继来到,奉天的包围已被瓦解,朱泚只好退守长安,危局有所扭转。兴元元年(784)春,由于德宗听信卢杞的话,没有给李怀光恰当的礼遇和进行安抚,使李怀光心怀疑忌,以致和朱泚彼此勾结,背叛朝廷,使刚刚好转的局势,又开始恶化。

  在这危难之际,李晟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挽狂澜于既倒,使唐皇朝度过了这一危机四伏的艰难时期。

  当时李怀光驻守在咸阳,背叛朝廷的面目还没有公开暴露,为了吞并李晟之军,他曾奏请朝廷与李晟合为一军,朝廷不明真相,竟同意了他的要求。李晟与李怀光两军联营,营垒还没有修筑完毕,朱泚的大批军队已经来到。李晟认为战机已到,对李怀光说:“贼若固守宫苑,或旷日持久,未易攻取。今去其巢穴,敢出求战,此天以贼赐明公,不可失。”但李怀光借口“军适至,马未秣,士未饭”,不同意匆忙出战。李晟的军队军纪严明,其军每次与李怀光军一同出征,李怀光的士兵往往抢掠百姓的牛马,李晟的士兵则秋毫不犯。李怀光的士兵厌恶李晟的士兵不和自己一样抢掠,就将其所得分给李晟的士兵,李晟的士兵始终不敢接受。李怀光在咸阳驻守了几个月停滞不前,德宗多次派遣中使催促他出战。李怀光借口士兵疲惫,应该休息观察时机再行动。李晟也派人诚恳地劝说李怀光说:“贼据京邑,天子暴露于外,公宜速进,虽晟不肖,愿为公先驱,死且不悔。”李怀光不听,暗中却与朱泚串通,谋反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李晟很机警,多次上奏德宗,忧虑李怀光会反叛,要求将军队移驻东渭桥,以免被吞并,但德宗仍寄希望于李怀光。而李怀光却企图在各军之间制造矛盾,以激怒士兵,上奏称:“诸军粮赐薄,神策独厚,厚薄不均,难以进战。”德宗感到为难,就派翰林学士陆贽到李怀光军营中进行安抚,并召见李晟一同商讨军粮供给之事。李怀光想要李晟自己请求减少粮食的供给,使他失去士兵的拥护,以达到破坏和阻止他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目的。于是说:“将士战斗同而粮赐异,何以使之协力?”陆贽没有说话,多次用眼色暗示李晟,李晟就非常巧妙地回答说:“公为元帅,得专号令,晟将一军,受指纵而已,至于增减衣食,公当裁之。”李怀光沉默不语,无言以对,只好作罢。接着李晟以有诏令移军为名,“结阵而行,归东渭桥”,脱离了李怀光。而不久与李怀光联营的鄜坊节度使李建徽、神策行营节度使杨惠元二军都为李怀光所并吞。

  李晟认为李怀光叛变的阴谋已经明显暴露,上奏德宗,指出:“缓急宜有备,蜀、汉之路不可壅”,请以裨将赵光铣为洋州刺史、唐良臣为利州刺史、张彧为剑州刺史,各率军五百以防患于未然。德宗没有采纳。李怀光并吞李、杨二军亮出谋反旗号后,德宗仓皇逃奔到梁州,感叹地说:“早用李晟言,三蜀之利,可坐有也。”又担心地问浑瑊,李晟之军在叛贼腹心,兵力孤绝,能否取胜。浑瑊回答说:“晟秉义挺忠,卒然不可夺,臣策之,必破贼。”德宗才安下心来。于是任命李晟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加任为河中、同绛节度使。挽救唐朝命运的重任落在了李晟的肩上。李晟“治城隍,缮甲兵”,做收复京城长安的准备。当时李怀光、朱泚联合,气势极为嚣张,车驾南奔,人心惊慌,李晟率领孤军处在两股反叛势力中间,内无资粮、外无救援,处境极为险恶,在这紧要关头,他临危不惧、充满信心,以忠义激励全军,顽强、机智地与叛军周旋。李晟为了从思想上瓦解叛军,对他们进行了攻心战,他写信给李怀光“谕以祸福,劝之立功补过,故怀光惭恧,未忍击之”①。又任命判官张彧为代理京兆尹,征收渭北的粮草,不到十天就充足有余,做好了进攻长安的物质方面的准备。同时,骆元光统领的华州军,尚可孤统领的神策军,以及戴休颜统领的奉天军,韩游统领的邠宁军,都接受李晟指挥,甚至连李怀光的部将也率众投奔李晟,军势为之大振。而李怀光军内部则离心离德,势力逐渐削弱,李怀光又与朱泚产生了矛盾,他内忧部下哗变,外恐李晟袭击,只好率军回奔河中。不久,李晟又兼任京畿、渭北、鄜坊、丹延节度使。

  德宗到梁州后,粮食供应困难,想要西往成都,朝臣议论不决。李晟立即上表说:“陛下驻跸汉中,所以系亿兆之心,成灭贼之势。若规小舍大,迁都岷、峨,则士庶失望,虽有猛虎谋臣,无所施矣。”①德宗去成都的想法才作罢。

  兴元元年(784)四月,又加任李晟为鄜坊、京畿、渭北、商华副元帅。五月三日,李晟大规模列兵,向将士们宣布要收复京城长安,并领兵来到长安的通化门外,叛军已经丧失了锐气,不敢出击。为了保护百姓的安全和皇城的完好无损,李晟召集各位将领询问他们如何攻取长安。将领们都要求“先取外城,据坊市,然后北攻宫阙”。李晟认为“坊市狭隘,贼若伏兵格斗,居人惊乱,非官军之利也。今贼重兵皆聚苑中,不若自苑北攻之,溃其腹心,贼必奔亡。如此,则宫阙不残,坊市无拢,策之上者也”②。各位将领都表示赞同,就与各军约定日期会集在长安城下。

  五月二十二日,尚可孤在蓝田击败朱泚叛军。二十五日夜间,李晟把军队从东渭桥转移到光泰门外米仓村,逼近京城,李晟占据高处指挥。二十六日,朱泚的猛将张庭芝、李希倩率领大批士兵来到,李晟说:“吾恐贼不出,今冒死而来,天赞我也。”命令副元帅兵马使吴诜等人发兵攻击。当时华州军营在北边,兵少,叛军集中兵力进攻,李晟命令牙前将李演、孟华率领精兵去援救。李演等人努力奋战,叛军败走,李演等人乘胜进入光泰门。

  五月二十七日,李晟再次出兵,各位将领请求等西部军队来到夹攻,李晟说:“贼数败,已破胆,不乘胜取之,使其成备,非计也。”①叛军又出战,官军多次取胜。二十八日,李晟列阵在长安光华门外,派李演及牙前兵马使王佖率领骑兵、派牙前将史万顷率领步兵直抵苑墙神■村。在此之前,李晟已先派人在夜间打开苑墙有二百多步长,等到李演等人来到,叛军已经树立了栅栏堵住。他们从栅栏中刺射官军,官军不能前进。李晟愤怒,叱责各位将领说:“安得纵贼如此,当先斩公等!”史万顷害怕,率领其部众首先冲进,拔栅栏而入,王佖、李演带领骑兵跟随其后进击,叛军大败。官军分路前进,姚令言率领叛军仍在顽抗。李晟命令决胜军使唐良臣率领步骑兵进逼,且战且前,搏斗几十余合,叛军不能支持。到了白华门,叛军有数千骑兵出现在官军的后面,李晟率领一百多骑兵回身抵御,左右的人呼喊:“相公(李晟)来了!”叛军都惊恐逃散。朱泚率领败兵逃离长安,李晟派遣兵马使田子奇追击。其余叛军相继投降。

  李晟驻军在含元殿前,住在左金吾仗(含元殿东),下令各军说:“最赖将士之力,克清宫禁,长安士庶,久陷贼庭,若小有震惊,非吊民伐罪之意。晟与公等室家相见非晚,五日内无得通家信。”并对居民进行了安抚。李晟的大将私取叛贼妓女,尚可孤的士兵擅取叛贼马匹,都被李晟按军令斩杀。军队号令严明,“公私安堵,秋毫无犯,远坊有经宿乃知官军入城者”②。

  李晟率军在渭桥时,曾出现了“荧惑守岁”的星象,过了很久才消失,宾客们都祝贺说:“荧惑退舍,皇家之福也,宜速进兵。”李晟认为“天子野次,臣下知死敌而已,天象高远,谁得知之。”攻取长安后,才对部下说明,以前并非不信你们,听说五星的主客变化无常。“万一复来守岁,吾军不战自溃矣!”大家都佩服地说:“非所及也。”

  六月四日,李晟让掌书记丁公异起草文告送到梁州,进呈给德宗,说明已经肃清了宫禁、宗庙,建筑、钟磐等设施完好无损。群臣都表示祝贺,奏称:“古之树勋、力复都邑者,往往有之,至于不惊宗庙,不易市肆,长安人不识旗鼓,安堵如初,自三代以来未之有也。”德宗也感动地说:“天生李晟,为社稷万人,不为朕也。”

  朱泚逃到彭原西城被部将杀死。七月,德宗回驾长安,这样历时九个月的朱泚之乱完全平息了。李晟被任为司徒、兼中书令,实封二千户。为表彰李晟的功勋,德宗下令立纪功碑于东渭桥。

  

  ①《资治通鉴》卷二三○,德宗兴元元年。

  ①《资治通鉴》卷二三○,德宗兴元元年。

  ②《资治通鉴》卷二三一,德宗兴元元年。

  ①《资治通鉴》卷二三一。

  ②《资治通鉴》卷二三一,德宗兴元元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