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下册)

第十六章耶律曷鲁 耶律屋质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十六章 耶律曷鲁 耶律屋质

  第一节 耶律曷鲁

  拥戴太祖,功居首位

  耶律曷鲁(872—918),字控温,一字洪隐,辽太祖阿保机族兄弟,也是其主要拥戴者,在阿保机二十一功臣中,位居首位,被喻为“心”。

  曷鲁与阿保机同龄①,二人自幼交游,情好甚笃,既长又易裘马为友。从父释鲁认为二人是耶律家族的希望所在②。曷鲁父偶思临终前也将曷鲁推荐给青年阿保机,并嘱咐曷鲁善事于他③。

  阿保机为挞马狘沙里时,参与部族事务。知曷鲁可以信赖,军机事常征求他的意见。曷鲁勇于建功立业,曾领数骑召小黄室韦来附。征讨越兀、乌古诸部时,曷鲁为前锋,战皆有功。

  曷鲁有勇有谋,不但能战,也善辞令。901年,阿保机为迭刺部夷离堇,讨奚部,攻之不下,遂遣曷鲁持箭前往劝降。既至,被执。曷鲁对奚长术里说:“契丹与奚言语相通,实一国也。我夷离堇于奚岂有凌轹之心哉?汉人杀我奚首,夷离堇怨次骨,日夜思报汉人。顾力单弱,使我求援于奚,传矢以示信耳。夷离堇受命于天,抚下以德,故能有此众也。今奚杀我,违天背德,不祥莫大焉。且兵连祸结,当自此始,岂尔国之利乎!”①术里信其言,遂降。

  903年,于越释鲁在契丹贵族的争权活动中被杀,阿保机也面临着威胁②,曷鲁则常佩刀从阿保机,以备意外。不久,阿保机为于越,掌联盟军政大权,欲以曷鲁为迭刺部夷离堇,曷鲁固辞。仍留在阿保机身边,充当侍卫。此后,阿保机征室韦,战刘仁恭,结盟李克用,曷鲁无不从行。

  907年,遥辇痕德堇可汗殁,阿保机属下同心推戴他取代遥辇氏为联盟可汗,曷鲁则是其中态度最坚决、行动最积极者。他们不但打出奉痕德堇可汗遗命的招牌,而且从天意、人心、祖宗和时事等诸多方面为耶律氏取代遥辇提供依据,以解除阿保机的顾虑,坚定其心③。

  阿保机取代遥辇后,又一步步向其所追求的更高目标迈进。这期间,耶律曷鲁无不密切配合,鼎力相助,以阿保机的需要为进退的依据。在征战的过程中,阿保机势力渐盛,部众日增。当争权斗争进入短兵相接的状态时,阿保机选诸部豪健2000人,组建了个人武装力量——腹心部,作为对外征伐和对内争权的工具。这支私人武装的统领者就是曷鲁和阿保机妻兄萧敌鲁。自911至913年,诸弟连年作乱,逼迫阿保机交出权力,曷鲁、敌鲁和敌鲁弟萧阿古只等全力支持阿保机,终于使他战胜了诸弟。

  在与诸弟的争夺中,阿保机认识到了迭刺部贵族是他建国称帝的最大障碍,控制迭刺部对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让耶律曷鲁为迭刺部夷离堇,将迭刺部掌握在自己亲信手中比让他充当侍卫军统帅更能发挥作用。于是,在处置逆党后,914年阿保机再一次将迭刺部夷离堇的职务交给了他。与上次不同的是,曷鲁欣然从命。显然,他也认识到了这一职务对阿保机建立政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耶律氏兄弟争权斗争中,迭刺部受到了严重破坏,人口、财富锐减,民生凋敝。“曷鲁抚辑有方,畜牧益滋,民用富庶”①。次年,再次配合阿保机出兵征讨乌古,使之“不敢复叛”。

  916年,建国称帝的条件完全具备,曷鲁“乃请制朝仪、建元,率百官上尊号”。太祖备礼受册,曷鲁也荣膺于越之职,号“阿鲁敦于越”②。此后,仍从阿保机出征西南诸部族和幽州。

   殚精竭虑,国建身瘁

  建国后,曷鲁更为巩固契丹政权而殚精竭虑。他深知,政权的取得是与迭刺部贵族反复较量取胜的结果,而政权的维持和巩固,最主要的障碍仍然来自迭刺部贵族。因此,他一直在考虑如何妥善处理迭刺部问题,并向阿保机提出了析迭刺部为二以弱其势的建议。甚至在病重期间,仍拳拳以此为念。在阿保机前往视疾时,他又谆谆叮咛:“陛下圣德宽仁,群生咸遂,帝业隆兴。臣既蒙宠遇,虽瞑目无憾。惟析迭刺部议未决,愿亟行之。”①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后,阿保机遂于天赞二年将迭刺部分为五院、六院。

  曷鲁武善征伐,文足以治国,又对阿保机忠心耿耿,是阿保机的忠臣、直臣、贤臣、能臣和重臣,可惜天不假年,于神册三年(918)七月,皇都落成举行典礼、阿保机宴集群臣时病逝,享年47岁。阿保机十分惋惜地说:“斯人若登三五载,吾谋蔑不济矣!”②既葬,阿保机赐其墓名宴答③,山名于越峪,下诏立石纪功。辽道宗清宁中,命立祠于上京。

  《辽史》称“终辽之世,以于越得重名者三人”,即“三于越”④,曷鲁为其首。

  曷鲁二弟觌烈和四弟羽之也以品德、才干见知于阿保机、耶律德光①,受到重用。当曷鲁典宿卫时,二人皆与闻政事。

  耶律觌烈(880—935),字兀里轸(兀里整),神册三年,曷鲁死后,继为迭刺部夷离堇,兼掌南方事②。曾先后从太子倍和大元帅德光讨党项,略燕地。天显元年,从阿保机东征渤海,留守扶余城。二年,为东丹国大内相,留守京城③。天显十年卒,享年56岁。

  耶律羽之(891—942),小字兀里,字寅底石。“幼勤事业,长负才能。儒释庄老之文,尽穷旨趣;书算射御之艺,无不该通。”渤海平,以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东丹,设左、右大相,左、右次相辅佐。左大相为皇弟迭刺,右大相为原渤海老相,左次相为渤海司徒大素贤,羽之为右次相(中台右平章)。

  在耶律德光与耶律倍兄弟互相猜忌,渤海旧臣仍怀二心而左大相迭刺受命不逾月而卒的情况下,羽之实际上就成为东丹国的主要任事者,故墓志称其“虽居四辅之末班,独承一人之顾命”④。天显二年,以克敌制胜和招抚边城有功,升左相,加太傅,判盐铁,封东平郡开国公。羽之“莅事勤恪,威信并行”,“庶事咸熙”①。此后,受人皇王耶律倍之命,秉承耶律德光旨意,上表请迁渤海人至辽东等事,都由耶律羽之完成②。人皇王耶律倍逃往中原后,耶律羽之迁中台省左相,“镇抚国人,一切如故”,成为东丹封地名副其实的管理者。会同元年,改南京为东京,羽之改官东京宰相。他“身为家宰,手执国钧,于辅政之余,养民之暇,留心佛法,耽味儒书,入箫寺则涤荡六尘,退庙堂则讨论五典。而又为政尚于激浊,举士不滥抡材”,为朝中正臣,国之良相。五年(942)卒,享年52岁,谥文惠公。

  附表:耶律曷鲁家族世系及其与阿保机家族的关系

  

  

   第二节 耶律屋质

  耶律屋质(915—973),字敌辇,系出季父房。《辽史》称他“资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博学,知天文”①。历事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四朝,勇于任事,善于调停,参与平息辽朝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两次大乱,对辽初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历任惕隐、右皮室详稳、北院大王,加于越,保宁五年(973)薨。为耶律曷鲁之后辽朝“以于越得重名者”第二人。

  耶律德光会同年间(938—946)为惕隐。大同元年(947)四月,耶律德光死于栾城,辽朝又面临政权交接的危机。耶律屋质在紧急关头置自身安危于不顾,以大局为重,充分发挥其调停和斡旋的能力,使辽朝顺利渡过了这道难关。

  述律后主持立耶律德光时,就有相当一部分契丹贵族持有异议。述律后严厉惩治了持异议者,有的人甚至被杀,这就在统治集团内部造成了不和甚至仇恨。耶律德光即位后,在应天皇太后的压力下,又立幼弟李胡为皇太弟、天下兵马大元帅,这就意味着耶律德光将以李胡为皇位继承人。在游牧社会,以兄传弟也是最高统治权继承的方式之一,但此时的契丹政权选择兄终弟及的方式显然是应天皇太后出于个人权力欲的需要,加之李胡素无人望,所以这一决定并不为契丹贵族所一致认可,也就为下一次的皇位继承埋下了隐患。“及帝崩于栾城,无遗诏,军中忧惧不知所为”①。时南、北院大王皆在军中。南、北院大王是契丹贵族中地位仅次于四帐皇族首领的契丹权贵,有权参加推举最高统治者的贵族大会,他们的态度在选择皇位继承人上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南院大王耶律吼对李胡为皇位继承人持反对态度,在皇位虚悬之际,他挺身而出,主动拜会北院大王耶律洼,共商大计。他们一致同意立东丹王耶律倍之子永康王耶律阮为帝②。

  另一个坚决拥戴耶律阮的是他的随从护卫耶律安抟。耶律安抟代表了一部分在第一次皇位继承时受到打击和压制的契丹贵族的态度,他的父亲就是以“党附东丹王”的罪名被杀的③。当军中诸将欲立耶律阮又担心李胡和耶律德光子寿安王耶律璟与之对抗而犹豫不决时,安抟坚定了他们的信心④,于是诸将于军中共立永康王耶律阮为帝,即为辽世宗。

  辽世宗是南征诸将避开应天皇太后于军中议立的,这显然违背了太后的旨意,“太后闻之,怒甚”⑤。一向专断又溺爱幼子的她当然不会轻易接受这一事实,于是一场争斗在太后与世宗祖孙间爆发。当耶律德光灵柩至上京时,太后不哭,也不为之发丧,声言“待诸部宁一如故,则葬汝矣”⑥。当世宗领兵北归时,她派遣李胡以兵迎击。李胡兵败,“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先殪此曹!’人皆恟恟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一场血腥的残杀即将在辽朝皇室内部展开,形势异常危急。

  身为惕隐的耶律屋质,职掌皇族政教,协调皇族内部的关系是他的职责之一。他又善谋划,兼得太后信任,既可能助太后,也可能被世宗争取到自己一方。于是世宗“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屋质不避嫌,竟劝太后与世宗讲和。他说:“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尽死力。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为今之计,莫若以言和解,事必有成;否即宜速战,以决胜负。然人心一摇,国祸不浅,惟太后裁察。”又说:“李胡、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并自告奋勇,为和谈之使,往见世宗。他同样劝世宗“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如和好”。世宗认为太后、李胡之军乃乌合之众,不可能取胜,屋质则说:“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矣。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屋质立足于避免战争,减少契丹人员伤亡和矛盾激化,使世宗平稳接管政权,既不畏太后的威势,也不惧世宗见疑,终于说服了双方,使世宗同意与其祖母相见,“各纾忿恚”,争取问题的和平解决。

  在太后与世宗会面时,屋质指出了太后“牵于偏爱,托先帝遗命,妄受神器”,导致了今日皇位的争夺;也批评世宗“擅立,不禀尊亲”的过失;同时他利用双方都想避免武装冲突的心理威胁说,如果各持己见,专务指责对方,则和议无望,“当速交战”,迫使双方做出让步①,一触即发的内战得以避免。

  但是,太后并不承认世宗地位的合法性,她又提出了“议既定,神器竟谁归”的问题。为了国家的利益,耶律屋质敢于逆太后之意,言人所不敢言,他说:“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李胡当即厉声反驳说:“我在,兀欲安得立!”屋质毫无畏惧,据理力争,他说:“礼有世嫡,不传诸弟。昔嗣圣之立,尚以为非,况公暴戾残忍,人多怨。万口一词,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

  群情所愿,赖屋质得以上达。迫于舆情,考虑到耶律家族的权力,太后不敢再固执己见,她无可奈何地对李胡说:“昔我与太祖爱汝异於诸子,谚云:‘偏怜之子不保业,难得之妇不主家。’我非不欲立汝,汝自不能也。”于是同意立永康王兀欲为帝,辽朝第二次权力交接得以和平解决,为这个政权的延续和巩固创造了条件。

  在这次权力交接的协商中,耶律屋质起了关键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事后,世宗问屋质:“汝与朕属尤近,何反助太后?”屋质说:“臣以社稷至重,不可轻付,故如是耳。”其实,屋质与世宗的拥戴者态度是一致的,但为了让世宗权力取得无可质疑的合法性,他把一切都摆到会议上来,从根本上阻止了任何人以武力解决问题的意图。从道理上,太后与李胡不得不认输,但是从感情上和行动上,他们仍然不甘心接受这一结果。后来,李胡与太后又阴谋废立,世宗将他们囚于祖州,于理于法都是无可指责的。

  世宗即位后,契丹贵族内部的争权斗争并没停止,屋质对此也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天禄二年(948),耶律德光第三子天德觊觎帝位,联合后族萧翰和太祖弟寅底石的两个儿子刘哥(留哥)、盆奴伺机谋杀世宗,耶律石刺觉察后报告屋质。屋质领他们见世宗,他们拒不承认,世宗也不深究。后来,刘哥请世宗观樗蒲,于袖中暗藏利刃,被世宗发觉,亲自诘问。刘哥设誓抵赖说:“臣若有反心,必生千顶疽死。”世宗又欲宽免。屋质奏请:“当使刘哥与耶律石刺对状,不可辄恕。”世宗命屋质审问,得其实。于是诛天德,杖萧翰,流刘哥,使盆奴远使辖戛斯。在屋质的坚持下,天德等的谋反阴谋被粉碎①。

  天禄三年(949),泰宁王察割(太祖幼弟安端子,世宗堂叔)觊觎帝位,耶律屋质揭露其阴谋,世宗非但不信,还将屋质所上表章出示给察割,使屋质陷入被动。但他依然能忍辱负重,一时也没有放松对察割等的警惕②。由于世宗麻痹大意,轻信察割,天禄五年秋,终于在火神淀之乱中被察割和南京留守牒腊等杀死。

  世宗被杀于火神淀(河北宣化西),辽朝的统治顿时陷入混乱之中。耶律屋质再一次挽救了这个政权。由于他时时防范察割,当然不为逆党所容。变乱中,逆党必欲得屋质,他们扬言“衣紫者不可失”。屋质遂“易衣而出,亟遣人召诸王,及喻禁卫长皮室等同力讨贼”。同时,决定立耶律德光长子寿安王耶律璟为帝。时耶律璟已回到自己的帐中,屋质遣弟冲前去迎接。及至,耶律璟却犹豫不决。屋质又不得不向他反复陈述利害,他说:“大王嗣圣子,贼若得之,必不容。群臣将谁事,社稷将谁赖?万一落贼手,悔之何及?”在变乱中,屋质成为群臣的首领,诸将知屋质脱离了危险,也相继来会,至天明,整军讨叛,杀察割。辽朝的航船又一次渡过了险滩。诚然,辽穆宗耶律璟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人选,但仓卒之际和世宗子耶律贤生死不明的情况下,立太宗长子应是顺理成章的,也能使群臣意见统一。

  穆宗即位后,命屋质知军国事,“以逆党财产尽赐之”,屋质固辞。于此,也可见屋质所为确实是从社稷的需要出发的,并不为个人邀求私利。应历五年(955),为北院大王,总山西事。

  辽朝契丹诸臣,多以武功见称。屋质所为多是关乎国家社稷安危的大事,在辽有两次定策之功。但他同时也能领兵征战,是个亦文亦武的全才。景宗保宁(969—978)初,宋兵攻北汉,屋质曾引兵助汉退敌。以功加于越。保宁五年(973)病死,享年57岁。道宗朝树碑表其功,诏于上京立祠祭享。

  辽朝建立之初,皇位的长子继承制未能确立,皇位继承人需贵族大会推举选定。按部落首领世选制的惯例,首领家族的成年男子都有被推举的资格。因而,当没有众望所归的人物出现时,一旦其位置出缺,就会出现一次本家族内成年男子竞争权力的激战。有时,这种内部斗争会使家族的势力削弱或导致联盟的分裂。辽朝建立后,受中原长子继承制的影响,一些人开始接受或力图推行长子继承制;而另一些人,特别是皇族中权力欲望很强的人,仍然不肯放弃依世选传统习俗本人所享有的被选举权,这是导致辽初在皇位继承上屡屡出现纷争的原因之一。在两次政权交接危急之机,耶律屋质力挽狂澜,使政权得以平稳交接,社会维持稳定,他的功绩,确实可以同辽朝建立之际的耶律曷鲁并论,被誉为辽朝得重名的“三于越”之一,也是当之无愧的。

  

  ①曷鲁死于918年,享年47岁,则生于872年,与辽太祖同年。

  ②《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载:“从父释鲁奇之,曰:‘兴我家者,必此二儿。’”

  ③偶思病,召曷鲁曰:“阿保机神略天授,汝率诸弟赤心事之。”阿保机来问疾,偶思执其手曰:“尔命世奇才。吾儿曷鲁者,他日可委以事,吾已谕之矣。”见《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

  ①《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

  ②《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载:“太祖顾释鲁曰:‘滑哥弑父,料我必不能容,将反噬我。今彼归罪台晒为解,我姑与之。是贼吾不忘也。’”

  ③《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

  ①《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

  ② “阿鲁敦”,又作“阿鲁朵里”,契丹语“盛名”。终辽之世,为于越而有阿鲁敦称号者,仅耶律曷鲁一人。

  ①《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

  ②《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

  ③宴答,又做谙答、安答等,契丹语。汉语意为“盟友”、“义兄弟”。

  ④三人为耶律曷鲁、耶律屋质、耶律仁先。参见《辽史》卷45《百官志》一。

  ①《曷鲁传》称“祖匣马葛,父偶思”,《觌烈传》“六院部蒲古只夷离堇之后,父偶思”。蒲古只与匣马葛二名实为一人,又作帖刺。则曷鲁、觌烈、羽之为亲兄弟。参见《辽史》卷66《皇族表》校勘记(四)。证以《耶律羽之墓志》,知校勘记不误。又《辽史》卷75《耶律觌烈传》载,“觌烈以谨愿宽恕见器使”,羽之“幼豪爽不群,长嗜学,通诸国语”。

  ②这里的“南方事”,即与向西南的党项和南边的燕云地区发展势力相关的事宜,主要是军事征伐。

  ③《辽史》卷75《耶律觌烈传》载觌烈于天显二年“留守南京”,此时东丹国尚未南迁,辽阳郡也未改南京。当从《耶律羽之墓志》,觌烈为东丹国大内相,所留守之地当为原渤海都城忽汗城,辽改为天福城,今黑龙江宁安东京城。

  ④《耶律羽之墓志》称其官为“中台右平章”,《辽史》卷75《耶律羽之传》载其官称为“中台省右次相”,可知“右次相”即“右平章”。

  ①《辽史》卷75《耶律羽之传》、《耶律羽之墓志》。

  ②《辽史》卷75《耶律羽之传》载上书内容甚详,羽之极言迁民之利。

  ①《辽史》卷77《耶律屋质传》。

  ①《辽史》卷77《耶律吼传》。

  ②《辽史》卷77《耶律吼传》载:“吼诣北大王耶律洼议曰:‘天位不可一日旷。若请于太后,则必属李胡。李胡暴戾残忍,讵能子民。必欲厌人望,则当立永康王。’洼然之。”

  ③《辽史》卷77《耶律安抟传》。

  ④《辽史》卷77《耶律安抟传》。

  ⑤《辽史》卷77《耶律屋质传》。以下不注出处者,皆据此传。

  ⑥《资治通鉴》卷286,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①太后对建国前诸弟之乱使契丹社会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记忆犹新,她担心惨剧再度重演,于是首先做出了让步,她说:“向太祖遭诸弟乱,天下荼毒,疮痍未复,庸可再乎!”世宗也检讨了自己行为,称“父不为而子为,又谁咎也”。

  ①此时刘哥为惕隐,屋质当已不再担任惕隐。从刘哥和察哥的阴谋活动都由屋质揭发考察,屋质此时所掌似应为总宿卫之事。但《世宗纪》和《耶律屋质传》都不载屋质此时为何官职。

  ②《辽史》卷112《耶律察割传》载,“右皮室详稳耶律屋质察其奸邪,表列其状,帝不信,以表示察割。察割称屋质疾己,哽咽流涕。帝曰:‘朕固知无此,何至泣也!’察割时出怨言,屋质曰:‘汝虽无是心,因我过疑汝,勿为非义可也。’他日屋质又请于帝,帝曰:‘察割舍父事我,可保无他。’屋质曰:‘察割于父既不孝,於君安能忠?’帝不纳。”《耶律屋质传》载,天禄三年,耶律屋质上表揭露察割罪状;五年为右皮室详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