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下册)

第六十章晁公武赵希弁陈振孙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六十章 晁公武赵希弁陈振孙 第一节 晁公武

  晁公武,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今属河南),出身书香世家。七世祖晁迥(951—1034)为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①高祖晁宗悫、曾祖晁仲衍,也是饱学之士。父冲之,字叔用,擅诗名,为江西诗派作家,族父补之(1053—1110),字无咎,从父说之(1059—1129),字以道,均为著名学者,以名节文章盛名于世。晁氏后迁居山东,故又称为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

  晁公武少承家学,浸耽群书。逢靖康兵灾,携家入蜀避难,寓居嘉定府(今四川乐山)。故家藏书,在战乱中损失殆尽。绍兴二年(1132),登进士第②,后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绍兴十七年知恭州(今重庆),后又知荣州(今四川荣县)、合州(今重庆合川)、泸州(今四川泸州)等地。隆兴初,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1164)兼枢密院检详文字,不久又为御史台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侍御史③。他对当时官冗恩滥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救弊之策。乾道四年(1168),以敷文阁待制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五年,除敷文阁直学士,在四川重建广惠仓,赈济饥民①。七年,诏除临安府少尹,擢吏部侍郎②。致仕后,在四川嘉定府符文乡度过了他的晚年。卒于南宋淳熙年间。

  晁公武是宋代著名的目录学家,他自幼耽书嗜学,虽家藏书大多毁于兵火,但仍“心志不衰”。他为南阳井度属官期间,曾帮助井度编书、刻书,结下了深厚友谊。井度罢官后,将藏书五十箧赠予晁氏。他以井度赠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原来的收藏,“除其重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绍兴二十一年,又在知荣州任上,利用“三荣僻左少事”的闲暇,“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③。终于完成了《郡斋读书志》初稿,并在去世前,不断对初稿进行修订和补充。

  《郡斋读书志》20卷,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首先,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更为完备。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其次,体例有严谨的安排,全目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又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全书的大序、小序中,注意阐述各部各类的学术渊源和流变,发挥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他对经学素有研究,因此在经部大序、小序中,叙先秦、两汉、魏晋、中唐经学的演变和流弊富有独特的见解。第三,由于所录各书为晁氏实藏,所以在提要中对典籍情况的介绍,咸有凭据,自非其他丛抄旧录的书目所能比拟。晁氏撰写的提要不仅翔实有据,而且注重考订,内容详略得当。如在集部别集类《蔡邕集》的提要中说:“凡文集其人正史有传者,止掇论其文学之辞,及略载乡里,所终爵位,或死非其理亦附见……若史逸其事者,则杂取它书详载焉,庶后有考。”其介绍作者生平、成书原委、学术渊源及有关典章制度、轶闻掌故,皆能引用唐宋实录、宋朝国史、登科记及有关史传目录,并详加考证。这些材料许多今已失传,因此晁氏所撰提要内容,很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第四,《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很大。比晁公武稍后的目录学家陈振孙说:“其所发明,有足观者。”①陈氏所作的《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效法《郡斋读书志》撰成的,有不少内容引用了晁氏的书目提要。宋末学者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汉书艺文志考证》、《玉海》也大量征引了《郡斋读书志》。至于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则主要是以晁、陈二书目为蓝本编纂的。直至清代的目录巨编《四库全书总目》,仍采用《郡斋读书志》的材料多达三百多条。由此可见《郡斋读书志》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郡斋读书志》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20卷衢本和7卷袁本两个版本系统,前者源于蜀刻20卷本而以南宋淳祐衢州刊本为祖,后者源于蜀刻4卷本而以南宋淳祐袁州刊本为祖。两本各有所长,衢本以内容丰富见称,袁本则附有赵希弁《读书附志》。清人王先谦将衢、袁二本合校刊行,以衢本为底本,校袁本于衢本之上,附《读书附志》于后,仍为20卷。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校证标点本。

  晁公武一生博学,他不仅在目录学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在其他领域也有专深的研究,著述宏富。除《郡斋读书志》外,据史志记载,他还撰有《易诂训传》18卷、《尚书诂训传》46卷、《毛诗诂训传》20卷、《中庸大传》1卷、《春秋诂训传》30卷、《石经考异》1卷、《稽古后录》35卷、《通鉴评》10卷、《老子通述》2卷、《昭德堂稿》60卷、《嵩高樵唱》2卷等,这些著作惜已亡佚,今存者仅若干诗文残篇。

   第二节 赵希弁

  赵希弁,字君锡,袁州(今江西宜春)人。宋宗室子。按《宋史·宗室世系表》推算,为宋太祖九世孙。曾祖赵子孟,字醇父,号清愿先生,官右从政郎①。祖伯荃。希弁本师■(人字古体)子,过继师向为后。生父师■,理宗绍定时任衡山令②。

  赵希弁为江西漕贡进士,曾任秘书省校勘书籍。他博学好古,家中累三世藏书,典籍甚富。淳祐九年(1249),宜春郡守黎安朝重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嘱赵希弁代为校正。赵氏以所藏书勘对晁氏书目,将晁氏未载者,或详略不同者分类著录,仿晁氏体例,撰为《读书附志》1卷。合《郡斋读书志》4卷一并刊刻,世称“袁本”。同年,游钧在衢州(今浙江衢县)重刊《郡斋读书志》20卷本,是为“衢本”。希弁取衢本多于袁本的内容,编成《读书后志》2卷;又校原刻4卷与衢本差异,撰《二本四卷考异》附于篇末,于次年补刻刊行。至此,袁本增至7卷,由前志4卷、后志2卷、附志1卷组成①。

  赵希弁利用三世藏书,勤于治学。从他的《读书附志》中可以看到,他对史学情有独钟,曾撰有《读史补注》130卷、《资治通鉴纲目考异》59卷、《续资治通鉴补注》946卷、《建炎以来中兴系年要录补注》20卷、《续仰山孚惠庙实录》5卷,但这些史著今已不传。所存者为《读书附志》1卷和《二本四卷考异》。

  赵希弁两次参与《郡斋读书志》的刊刻工作,对这部目录的校勘和传布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整理的袁州本作为《郡斋读书志》的一个版本系统,在由宋至清的五百余年中,流传和影响范围较大,其宋刻原书保存至今,明清时期属于袁州本系统的抄本、刻本也较多。袁州本不仅广泛传播了目录学知识,而且为后人校勘衢州本、全面认识《郡斋读书志》的本来面目,提供了基本材料,这方面,他所撰写的《二本四卷考异》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对其校勘工作来说,他独力撰作的《读书附志》则具有更为显著的学术价值。《读书附志》共收书469种,除少数与晁氏书目重见外,大部分为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朝时典籍,正可以视为晁氏书目的续编。《读书附志》运用提要记载了各种典籍的篇目、编次,以及刊刻时间、地点、刻书人名等。其学识虽不及晁公武,提要内容也较简略,但对于人们了解南宋有关典籍的情况,则是大有裨益的,因而也为学界所重。

   第三节 陈振孙

  陈振孙(?—约1261),原名瑗,字伯玉,号直斋,安吉(今属浙江)人。父祖虽非官宦,但也是读书人家。幼年好学,常从人借阅,“尝于《班书》志传录出诸诏,与纪中相附,以便览阅”①。嘉定十二年(1219),为浙江鄞县县学②,后迁绍兴教官,又任江西南城县令。宝庆三年(1227),为兴化军(今福建莆田)通判。福建兴化军为宋代刻书、藏书兴盛之地,他在此抄录收集了大量典籍。端平三年(1236)他以朝散大夫知台州兼浙东提举。次年改嘉兴府知府。嘉熙三年(1239)调任浙西提举,在当地停废醋库,抚恤邦民,有政绩③。淳祐四年(1244)入京为国子监司业。淳祐九年前后,以侍郎、宝章阁待制致仕,卒赠光禄大夫④。

  陈振孙性喜藏书,为南宋大藏书家、目录学家。周密在《齐东野语》卷12中说:“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莆,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且仿《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其实,陈振孙不仅在莆田收书。由于他前后任职的浙江、江西、福建都是当时图书事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他每到一地都不辞辛苦地向当地学者、藏书家求教,购买和传录典籍,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收藏。在他后来撰写的书录提要中,有不少内容反映了他辛勤收书的过程。经过数十年心营目识和材料的积累,他把自己对于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形式,撰成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56卷。

  《直斋书录解题》的学术价值,可与《郡斋读书志》相媲美,它们被誉为古代私家书目的“双璧”。全目共著录图书3039种,51180卷,这个数量大大超过了宋代及以前的私人藏书,而且与当时的官府藏书相比,也毫不逊色,藏量超过了《中兴馆阁书目》的44486卷,就是《中兴馆阁书目》加上孝宗以后增修的《续目》,两者的藏量也仅比《直斋书录解题》多出8000卷。能在一部私藏书目内对如此众多、广泛的典籍进行评介和考证,由此也就不难想象其收藏典籍的功劳及所著书录的价值了。书录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能根据当时图书的实际情况,在图书分类上有所改革。他的图书分类继承了过去目录的传统,沿用了旧的类目,但又有创新,设立了语孟、别史、诏令、法令、时令、音乐等新的类目,这些类目大多被宋以后的公私目录所仿效。《直斋书录解题》的解题内容丰富而明切,或述撰人事迹,或论学术源流,或考真伪得失,而注重典籍的版本款式,为一大特色。从解题中可以看到,他对许多典籍的刊刻时间和地点都有简要的记载,不但记京本、监本等刻本的特点,也记录了抄本、拓本的情况。

  《直斋书录解题》在流传过程中,未能完整保存下来。清四库馆臣只从《永乐大典》辑出22卷。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吸收清人卢文弨的校勘成果,出版了较为实用的点校本。《直斋书录解题》虽已残缺,但仍为学林所重。《四库全书总目》推许说:“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①陈振孙不仅究心目录学,对理学也颇有研究。刘克庄在《故通判大夫宝章阁待制致仕陈振孙赠光禄大夫制》中评论说,“早号醇儒,得渊源于伊洛;晚称名从,欲辈行于乾淳”②。学术上他服膺朱熹,在书录解题中甚为推崇;而于象山心学,则颇有贬斥。除《直斋书录解题》外,还撰有《易解》、《尚书解》、《吴兴人物志》、《氏族志》、《玄真子渔歌碑传集》等,但皆不传。

  

  ①《直斋书录解题》卷1“昭德易诂训传”条;《宋史》卷305《晁迥传》。

  ②明嘉靖《清丰县志》卷4。

  ③《宋会要辑稿》职官71之8、77之75、78之49。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67、68。

  ②《宋会要辑稿》职官37之6;明嘉靖《清丰县志》卷7。

  ③《郡斋读书志》自序。

  ①《直斋书录解题》卷8“晁氏读书志”条。

  ①《读书附志》卷下“藏六居士安乐集”条,《郡斋读书志》卷5,商务印书馆1931年影印宋淳祐袁州本。

  ②《读书附志》卷上“皇王大纪”条。

  ①赵希弁:《昭德先生读书后志序》,《郡斋读书志·后志》卷首。

  ①《直斋书录解题》卷5“东汉诏令”条。

  ②《直斋书录解题》卷14“琴谱”条。

  ③王鏊:《姑苏志》卷42《宦绩》。

  ④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75。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85,“直斋书录解题”条。

  ②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75。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