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下册)

第六十五章毕再遇李好义杨巨源孟珙 余玠王坚李庭芝张珏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六十五章 毕再遇李好义杨巨源 孟珙余玠 王坚李庭芝张珏 第一节 毕再遇李好义杨巨源

  毕再遇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今属山东)人。父毕进,为岳飞部将,阶至武义大夫。毕再遇以父荫补官,隶侍卫马军司,“武艺绝人”,受到宋孝宗的召见,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金泰和二年,1206)四月,以殿前副都指挥使、镇江诸军都统制郭倪兼任山东、京东路招抚使,率宋东路军北伐。毕再遇率87名敢死队,从镇江都统司的武锋军统制陈孝庆渡淮攻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毕再遇定计,以宋军主力佯攻泗州西城(州治),自率部下出其不意奋勇登上东城(淮平县城)南角,杀敌数百。东城金军溃败后开北门逃走,毕再遇攻占泗州东城。金军仍坚守泗州西城,毕再遇又转攻西城,树大将旗,大呼:“大宋毕将军在此”,“可速降”。金淮平知县降,毕再遇又占领泗州西城,取得了东路宋军北伐的首功。招抚使郭倪赶到新占领的泗州,慰劳得胜的宋军,授毕再遇刺史衔。毕再遇说:“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坚辞不受。五月,郭倪派池州(今安徽贵池)诸军副都统制、主管马军行司公事李汝翼,率军数万进攻宿州(今属安徽),派陈孝庆率部进援。又命毕再遇率骑兵480名为先锋,直接进攻徐州(今属江苏)。当毕再遇进至虹县(今安徽泗县)时,遇到从宿州败退的宋军,随即加速进军,到达灵璧(今属安徽)时,又遇到进屯附近凤凰山的陈孝庆,他也要退兵。毕再遇说:“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璧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遂自率所部阻击金军,当5000金军追来时,他派20名骑兵守北门,亲自率其余骑兵向金军冲击,金军大败,毕再遇率部追奔三十里,使宋军陈孝庆的大部队得以安全退兵。当宋军退到泗州后,毕再遇“以功第一”,升为武功大夫、左骁卫将军、殿前司选锋军统制。不久,奉命退回淮南的盱眙,兼任盱眙军知军。九月,毕再遇升达州刺史衔,又改任镇江中军统制仍兼盱眙知军。十月末,东路金军主帅、山东两路兵马都统纥石烈执中,统兵渡淮南下,进围楚州(今淮安),毕再遇奉命救援楚州,郭倪另派部队接管盱眙的防务。毕再遇率部北上后,金军进攻盱眙,接防的宋军惊溃,盱眙被金军攻占,毕再遇又回军收复盱眙。不久,毕再遇升任镇江诸军副都统制,再次率军救援楚州,面对十倍于己的金军,毕再遇派小部队,间道乘夜赶赴金军运粮车的宿营地淮阴(今淮阴西南),烧尽金军的后备粮草,大败淮阴的护粮金军。

  其时,西路金军已渡淮并迫近长江,围攻和州(今安徽和县),毕再遇立即率部南下,坚守六合(今属江苏)。宋朝廷任命毕再遇带节制淮东军马衔,以便调遣淮东的其他宋军抗金。十二月上旬,金军进至六合西北二十五里的竹镇,毕再遇随即登城部署战事,命令守城宋军偃旗息鼓,并伏兵于南土门,排列弩手于土城上。当金军刚进到城濠前,宋军突然万弩齐发,开门出战,鼓声大作,城上旗帜并举,金军惊恐而退,毕再遇乘机率军追击,金军大败。金军数万随后又围攻六合,金河南统军使纥石烈子仁督兵攻城,六合城中宋军的箭已射尽,毕再遇命人打着青盖在城墙上来回走动,金军以为是宋军主将,因而争相向青盖射箭,城楼、城墙到处是箭,宋军拔取使用,多达一二十万支。毕再遇又命人在城门附近奏乐,以示闲暇,间或出兵袭击金军,使得金军日夜不得安宁。乘金军稍退之机,毕再遇亲自率军出城,夺取城东的野新桥,宋军突然出现于金军背后,金军遂退兵,毕再遇率军一直追击至滁州(今属安徽),俘获大量骡马衣甲。毕再遇又以功升领忠州团练使,并升任镇江诸军都统制、权山东·京东路招抚司公事。毕再遇自北伐以来,仅八个多月,已自低级军官升为独当一面的大将,接替郭倪全面指挥淮东的抗金战争,这在宋代是极其少见的。

  开禧三年春,毕再遇回至扬州(今属江苏),又加骁卫大将军衔(正四品)。毕再遇派兵分头袭扰围攻楚州已数月的金军,金军终于不支而退。毕再遇改任兼扬州知州、淮东安抚使。十一月,奸臣史弥远矫诏杀害主战派权臣韩侂胄后,积极向金乞降求和。

  嘉定元年(金泰和八年,1208)初,毕再遇又加左骁卫上将军衔(从三品)。宋金签订“嘉定和议”后,毕再遇一再请求解甲归田,以表明自己反对和议的态度。但未被准许退闲,仍一直担任镇江诸军都统制、扬州知州、淮东安抚使。嘉定三年(1210),还晋升为保康军承宣使衔。嘉定四年,才以提举宫观任闲职。

  嘉定十年(金贞祐五年,1217)四月,金军再次南犯。年近古稀的毕再遇,已无力效命疆场,升以武信军节度使衔致仕。不久病死,享年70岁,后赠太师、谥忠毅。

  开禧北伐时,“诸将望风奔衄,再遇威声始著,遂为名将”①。毕再遇不仅改进军队装备,制造轻甲,长不过膝,披不过肘,又减轻头盔的重量,马甲也改以皮制,车牌改为木造,使一个人即推动、举起,以便于战斗。还善于用计,金军常以水柜(筑坝贮水)放水以淹宋军,毕再遇即命战士做草人,“衣以甲胄,持旗帜、戈矛”,排列成行,清晨击鼓,金军以为宋军来攻,随即开放水柜来淹,才知道是草人,毕再遇乘机出兵,杀败金兵。有一次,与金军作战,时而进攻,时而后退,相持至天黑,将用香料煮过的黑豆撒在地上后,“佯为败走,金人乘胜追逐,其马已饥,闻豆香皆就食,鞭之不前”,毕再遇乘机反击,打败金军。又有一次,遇到数倍于己的金军,难与争锋,只得退兵以保存军力,怕金军追击,于是“留旗帜于营,并缚生羊,置其前二足于鼓上,击鼓有声”②,金军不知虚实,相持数日后才发觉有假,想追击宋军,但为时已晚。

  作为岳飞部将后代的毕再遇,开禧北伐时,在对金作战中几乎是没有打过败仗,即使因军力悬殊不得已而退兵,也从未受过重创。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列校升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可是,由于奸臣史弥远乞降求和,不仅使南宋与金签订了最屈辱的“嘉定和议”,也使一代英才毕再遇未能发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李好义 杨巨源

  李好义(?—1207),华州下邽(今陕西蒲城西南)人。将门世家,祖父李师中在南宋初官至领忠州团练使,父李定一职至兴州(今略阳)中军统制。杨巨源(?—1207),字子渊,利州昭化(今四川广元西南)人,祖籍成都。开禧三年(1207)正月,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降金时,李好义正任兴州的中军正将,立即自抗金前线的西和州(今甘肃西和西南)青坊赶回兴州。在吴曦叛变几天之后,李好义“与其徒谋举义”①。随军转运使安丙是吴曦父子的部属,因而被授为“伪蜀”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代行丞相职权。当时许多官员或弃官而去,或公然拒受伪命。但是,安丙认为许多军官都是吴氏世将,因而采取接受任命后称病,实际上是持观望态度,以观察形势变化,再决定去留。由于吴曦叛宋降金不得人心,时任合江仓官的杨巨源,也“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②。并于二月中旬晋见安丙,商议乘安丙三月六日邀吴曦谒庙之机,以勇士杀吴曦。

  杨巨源又与李好义共商大计。李好义指出杨巨源与安丙商议的计划欠妥,“彼出则龊巷,从卫且千人,事必难济”,应改在吴曦“熟食节(寒食节)祭东园”时杀吴曦。于是杨巨源假造圣旨,倒盖合江仓印,这样即使事情败露,也与安丙无关。以后又恐日久事泄,决定提前于二月的最后一天进行。李好义遂约敢勇军士李贵和与李贵关系密切的李彪、张渊、陈立、刘虎、张海等人,以及吴曦的亲卫军黄术、赵亮、吴政等低级军官及军士74人,加上李好义的弟兄李好古、李好仁、李好问、妹夫杨君玉等亲属,后又有禄袆所率军士10人,共百余人。在李好义的率领下,黎明前冲进吴曦内宫。李好义宣称是奉密诏来杀吴曦,杨巨源也骑马赶来宣布密诏。吴曦的亲卫兵遂放下武器逃走,李贵首先冲入吴曦的卧室,“手执其髻,举刃中曦颊,曦素勇有力,扑贵仆于地不能起”①。李好义急忙命王换连砍吴曦的腰二斧,吴曦因痛松手,李贵遂乘机砍下吴曦首级。

  此次平叛有功,李好义自成忠郎特升转承宣使,李贵特升补授武功大夫、团练使衔,杨巨源升补为朝奉郎、通判差遣,任宣抚使司参议官。李好古等无官的授官,有官的升官,并都赏赐钱物。根本没有参加平叛,仅仅是事前与闻其事,而持观望态度的安丙,却窃据首功,升任兴州知州、利州西路安抚使兼四川宣抚副使,并享受执政官的礼遇。在平叛的奖谕诏书中,竟然对积极策划者杨巨源只字未提。而与平叛毫无关系,且“诛曦之日不肯拜诏”②的吴曦党羽、踏白军统制王喜,却被说成是“谋戮逆曦,备罄忠劳”③,不仅特升转为节度使,还被任命为兴州诸军都统制要职。这使杨巨源以赏不酬功,心颇不平。因而想向朝廷直接申报自己在平叛中的功劳。杨巨源在给刘光祖的信中,记述了当初策划诛杀吴曦时,安丙的“酬答之语”,并刻印传布。安抚副使安丙害怕暴露他当初持观望态度,以及他申报的平叛情形不实的情况,就以杨巨源“自负倡义之功,阴欲除之”①。六月,授命彭辂逮捕杨巨源,押送阆州(今阆中)狱。押解至大安(今陕西略阳南)时,杨巨源被杀害于途中,而安丙却以自杀上报。杨巨源的被害,引起“军情叵测”,安丙“以人情汹汹,封章求免”。南宋朝廷虽未罢安丙安抚副使之职,但因此另派刘甲出任四川安抚使,以稳定人心。后有李珙讼其冤于朝,嘉定六年(1213),为杨巨源立褒忠庙。嘉熙元年(1237)又赐谥忠愍。

  李好义在杀死吴曦后,集于安丙家。王喜为吴曦党羽,对李好义组织勇士杀死吴曦忿恨已极,也在当天随后来到安丙家,“心怀邪谋,欲刃好义”,虽被安丙阻挡,“然日以杀好义为心”。②李好义升为中军统制、领承宣使后,随即建议乘机夺回吴曦献给金朝的西和等关外四州,并指出:“西和乃腹心之地,西和下,则三州可不战而复矣。今不图,后悔无及,愿得马步千人、死士二百,赍十日粮可济”。李好义率军行至独头岭,王荣仲兄弟率民兵配合攻击金军,金军大败。三月七日,到达西和城外,李好义“率众攻城,亲犯矢石,人人乐死,以少击众,前无留敌”③。金守将弃城而逃,遂收复西和州。果然如李好义所料,此前一日别部宋军到达阶州(今甘肃武都东)时,金军立即逃走;数日后,金军又从成州(今成县)自动退走;忠义军张翼又收复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吴曦献给金朝的关外四州全部收复。

  安丙向朝廷提出沔州(原兴州改名)诸军都统司,统辖十军,军权太大,自吴璘起就尾大不掉,建议增设诸军副都统司,各领五军以分其军权。开禧三年(1207)五月下旬,增设沔州副都统制司,李好义被任命为诸军副都统制,这更引起吴曦的党羽、沔州诸军都统制王喜的愤恨,于是加快了杀害李好义的部署。王喜派刘昌国归李好义节制,而李好义未加防范。六月中旬,李好义被刘昌国毒死。南宋朝廷追赠检校少保,嘉定五年(1212)追谥忠壮。

   第二节 孟珙余玠王坚(附 孟宗政、王安节)

   孟珙(附 孟宗政)

  孟珙(1195—1246),字璞玉,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将门世家。曾祖孟安是岳飞部将,祖父孟林也是岳飞部属,随军至随州,定居于枣阳(今皆属湖北)。父孟宗政(?—1223),字德夫。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宋军北伐时,率领义士进行游击战抗金,被任为枣阳县令,后升京西路钤辖军职,驻守襄阳。嘉定十年(金兴定元年,1217)四月,金军南攻襄阳,围枣阳,孟宗政与扈再兴、陈祥等率军出击,连败金军,又驰援枣阳,枣阳解围,遂兼权枣阳军(县升军)使。嘉定十一年二月,金军主将完颜赛不率军数万攻枣阳,枣阳军使孟宗政在援军扈再兴、刘世兴的协同下,抗击达三月之久,金军不支退兵。嘉定十二年二月,金军再次攻枣阳,在孟宗政多方抗击后,金军溃退。孟宗政又奉命出击金境内的湖阳县城(今河南唐河南湖阳镇),“一鼓而拔,燔烧积聚,夷荡营寨,俘掠以归,金人自是不敢窥襄、汉、枣阳”①。后任荆鄂都统制仍兼知枣阳军,积官至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左武卫将军。嘉定十六年(1223),病死于枣阳任上。后赠太师、永国公,谥忠毅。

  自嘉定十年(1217)起,孟珙从父孟宗政抗金,以功入官。嘉定十四年(1221),任光化县(今老河口)尉。宝庆元年(1225),升任峡州(今宜昌)兵马监押兼在城巡检。三年,改任京西第五副将、权神劲军统制,回到枣阳任职。孟宗政在世时,招收金朝境内的唐(今河南唐河)、邓(今属河南)、蔡(今汝南)三州壮士2万多人,编为“忠顺军”。孟宗政死后由江海统辖,军情不安定,此时改由孟珙权管忠顺军。孟珙将忠顺军分为三军,军情遂平定。绍定元年(1228),又于枣阳城西创修平虏堰,溉田10万亩,由忠顺军与民户分屯;同时命忠顺军每家养马,官供刍粟,于是粮丰马增。次年,升任京西第五正将、枣阳军驻扎,总辖本军和屯驻忠顺三军,后升京西路兵马都监,又升兵马钤辖。

  绍定六年(金天兴二年、蒙古窝阔台汗五年,1233)十二月,金哀宗逃至蔡州,金将武仙、武天锡、邓州守将移刺瑗(袁)等聚兵邓州,进攻光化。次年五月,孟珙奉命进讨,一举歼灭武天锡所部并杀死武天锡,金邓州守将移刺瑗投降。七月,又击败武仙于浙江石穴山寨(今河南淅川南)。孟珙升任鄂州江陵府副都统制,成为节制一方的大将。十月,奉命与蒙古军会攻金朝行都蔡州,京西忠顺军统制江海等从征②。

  端平元年(1234)正月,蒙古军攻城北,孟珙所部宋军攻城南门,“至金字楼,列云梯,令诸军闻鼓则进,马义先登,赵荣继之,万众竞登”①。金哀宗当时正在进行传位给末帝完颜承麟的仪式,典礼刚完,“而南面已立宋帜,俄顷,四面呼声震天地,南面守者弃门”②。宋军首先攻入城内,而蒙古军还在西北城外与金军作战。孟珙部宋军打开西门,放下吊桥,接蒙古军进入城内。联军攻下蔡州,金哀宗自焚,金末帝为乱军所杀,金亡。孟珙以功升任建康府诸军都统制,又兼权侍卫马军行司职事。

  六月,南宋不顾盟约,进军中原失败,与蒙古战事从此开始。孟珙被京湖制置使史嵩之留任屯驻襄阳兼镇北军(后改御前忠卫军)都统制。次年,孟珙移驻黄州(今属湖北),又历兼任光州(今属河南)知州、黄州知州。端平三年,蒙古军攻宋,襄阳府、随州(今属湖北)等地相继失守,江陵危急,孟珙奉诏救援。蒙古军在枝江(今枝江南)、监利(今属湖北)一带编造木筏,准备渡江南进。孟珙“变易旌旗服色,循环往来,夜则列炬照江,数十里相接”③,连破蒙古军二十四寨,火烧船、筏二千余。蒙古军被迫退走。

  嘉熙元年(1237)三月,孟珙升任京西·湖北安抚副使、江陵知府。秋,改任鄂州诸军都统制。蒙古军攻至汉阳境内,孟珙进至汉阳西南的沌口反击。蒙古军转攻黄州,并准备渡江,孟珙又率部进驻黄州城中,百计抗击。月余,蒙古军攻城不下,渡江无望,终于退兵。嘉熙二年初,孟珙升任鄂州·荆江府诸军都统制,又升枢密副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副使,置司松滋县(今松滋西北);又兼任岳州(今湖南岳阳)知州,出兵收复郢州(湖北荆门东北)、荆门(今属湖北)。嘉熙三年春,又出兵收复信阳(今属河南)、襄阳、樊城,孟珙以功升兼枢密都承旨、鄂州知州。十二月,收复夔州(今重庆奉节)。嘉熙四年二月,升领宁武军节度使,改任四川宣抚使兼夔州知州;不久,又兼京湖安抚制置使,全面承担长江中上游防务。

  淳祐元年(1241)春,孟珙改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后进封汉东郡开国公。淳祐四年春,又兼江陵知府,兴置屯田以供军需。淳祐六年,自春至秋,孟珙因病五次申请辞去实职,以宫观闲差养病,但均未被允许。加上蒙古河南行省范周吉,暗中愿向孟珙投降,孟珙向朝廷报告,并准备受降又未被批准,孟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①。病情遂加重,九月初以节度使致仕,随即病死。享年52岁。后特赠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

  余 玠

  余玠(?—1253),字义夫,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侨居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东北)。端平三年(1236),赵癸任淮东安抚制置使兼扬州(今属江苏)知州后,余玠晋谒,被留置幕府。嘉熙二年(1238)正月,任招信军(今安徽嘉山东北)知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嘉熙四年(1240),余玠率水军由运河进攻至开封有功,升任淮东提点刑狱,后又兼淮安知州、淮东制置司参谋官。淳祐元年(1241),又以率军援救安丰(今安徽寿县)有功,升任淮东制置副使。

  淳祐二年六月,余玠晋见宋理宗,愿以恢复四川为己任,升任权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从此,领导四川抗战。淳祐三年十二月,又升任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当时四川已残破,并经常受到蒙古军的侵扰。余玠到任后,招贤纳士,共商大计。冉璡冉璞兄弟应召入幕,首先建议于合州(今重庆合川)城东钓鱼山上筑城,并移州府于钓鱼城。余玠任命冉氏兄弟为合州长官,负责筑城。此前,已修筑多处山城,此后也修筑了十多座山城,许多州府移居山城,顽强地抗击蒙古军。余玠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俞兴又开屯田于成都(今属四川),经济有所恢复。淳祐十年(1250),余玠率部巡边,一直进到被蒙古军占领的兴元(今陕西汉中)。十二年(1252),又率部西向嘉定府(今四川乐山)抗击南犯的蒙古军,出现了近年以来最好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

  余玠决定在此基础上,逐步清除跋扈的大将,以统一四川的军政。他乘到嘉定府之机,首先将当时也在嘉定的利州路都统制王夔处死,派杨成代统其部属。但移驻云顶山(当在今广元境内)的利州都统制司,却自行推举统制姚世安接任都统制之职。余玠率部至云顶山下,派新任都统制杨成上山任职,遭到姚世安的抵制。姚世安又通过避居云顶山现任宰相谢方叔的亲属,向谢方叔诬陷余玠。宝祐元年(1253)五月,南宋朝廷猜疑余玠,决定将他召回。七月,余玠暴卒于四川。余玠死后,继续受到攻击,还受到追削资政殿学士职名的处分。直至宝祐三年(1255)八月,谢方叔罢相以后,才又“诏追复余玠官职”。① 王坚(附 王安节)

  王坚(?—1264),孟珙部将。嘉熙三年(1239),蒙古军在汉水支流浙水岸边的顺阳镇(今河南淅川南)聚集造船用的木材,准备造船顺水而下,进攻已被孟珙收复的襄阳、樊城。孟珙分兵出击,以吸引蒙古军主力。同时派王坚率小部队,隐蔽前往顺阳,烧毁了蒙古军堆集的造船木材。次年二月,孟珙出任四川宣抚使兼夔州(今重庆奉节)知州,王坚从此入川。淳祐十二年(1252)正月,已是武功大夫的王坚,因在收复兴元(今陕西汉中)的战役中立功,升领团练使。宝祐二年(1254)六月,王坚和曹世雄等在合州(今重庆合川)、广安(今属四川)等地御敌有功。七月,王坚升任兴元府诸军都统制兼合州知州(州治已移驻钓鱼城),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其时,兴元都统司已移驻合州城。

  宝祐六年(蒙古蒙哥汗八年,1258)四月,蒙古军4万,号称10万,分三路攻四川,蒙古大汗蒙哥亲率主力自陇州(今陕西千阳西北)入散关(今宝鸡西南),南宋四川各地山城相继失守。十二月,蒙古军派降将晋国宝到合州(钓鱼城)招降,被王坚拒绝,并将晋国宝赶下山。开庆元年(蒙古蒙哥汗九年,1259)正月,王坚又派兵将晋国宝追回钓鱼城杀死,以向守城将士表明抗战到底的决心。蒙哥汗于二月间率主力到钓鱼山下,亲自指挥进攻,先后攻打一字城、镇西门、东新门、奇胜门、护国门。四月间一度乘夜攻上外城,都被王坚、张珏等守城宋军将士打败。王坚还乘夜率军下山,袭击蒙哥汗营地,由于蒙古将赵阿哥潘率兵拼死抵抗,王坚遂退回钓鱼城。六月间,蒙古军大将汪德臣又单骑匹马到钓鱼城下招降,喊话未完,即遭到宋军矢石的攻击,几乎被击中。于是蒙古军又挑选精兵,乘夜攻占外城马军寨,王坚率领援军反击。次日清晨下雨,蒙古军的后继部队又遭宋军阻击而未能上山,攻城的蒙古军终于被击退。由于张珏与王坚“协力坚守,攻之九月不能下”①。七月间,蒙哥汗自己也在攻城时被炮石击中而受重伤,不得不承认进攻钓鱼城(合州)战役的失败,决定只留3000蒙古军牵制合州宋军,蒙古军主力转攻川东重镇重庆。但十多天后,蒙哥汗终因伤重而死于钓鱼城下,蒙古军随后即退走。忽必烈所率东路进攻荆湖地区的蒙古军在得知蒙哥汗死讯后也退兵。九月,王坚升领宁远军节度使、封开国伯。

  景定元年(1260)四月,王坚被召入朝,升任侍卫步军司都统制。次年五月,又升领左金吾卫上将军、湖北安抚使兼江陵知府。景定四年三月,由于受到奸相贾似道的排挤,王坚又改任和州(今安徽和县)知州兼管内安使。景定五年三月,王坚因受贾似道疑忌,抑郁病卒。死后谥忠壮。

  王安节(?—1275),王坚之子。“少从其父守合州有功”入官②。王安节为度宗朝东南第七副将。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正月,王安节驻军江陵。二月,贾似道兵溃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北长江中),沿江诸州县相继失陷,王安节奔回临安,改任浙西添差兵马副都监。三月,常州(今属江苏)、平江府(今江苏苏州)降元,王安节收溃军入平江,并与张世杰部属合击元军。都统制刘师勇收复常州后,即派王安节、张詹前往常州,与知州姚訔、通判陈炤等一起守常州,阻击东进的元军,前后达数月之久。十一月,元丞相伯颜亲至常州,在招降被拒绝后,亲自督战。文天祥所派的尹玉、麻士龙援军,血战阵亡。常州在外援断绝的情况下,仍然坚决抗击数十倍的元军。伯颜派亲军首先攻上城头,常州失陷,姚訔、陈炤等英勇战死,刘师勇突围,王安节率残兵巷战,臂伤被俘,拒降而被杀害。

   第三节 李庭芝张珏

  李庭芝

  李庭芝(1219—1276),字祥甫,随州(今属湖北)人。嘉熙末,投到京湖制置使孟珙的幕下,担任权建始县令。淳祐初又考中进士,重新投到孟珙部下任职,被任命为制置使司主管机宜文字。淳祐六年(1246),孟珙病重,临终时荐李庭芝于朝廷。李庭芝感激孟珙知遇之恩,弃官,护送孟珙灵柩葬于兴国(今属江西),还辞官为孟珙服三年丧。

  淳祐九年(1249),贾似道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后,起用李庭芝为制置司参议官。淳祐十年,贾似道改任两淮制置大使、扬州知州后,李庭芝被任命为濠州(今安徽凤阳东)知州。开庆元年(1259),贾似道以枢密使任京湖、四川宣抚大使兼江陵(今属湖北)知府,留李庭芝为扬州权知州。六月,李庭芝升为湖北安抚副使兼峡州(今湖北宜昌)知州。

  景定元年(1260)五月,南宋提升李庭芝为主管两淮安抚制置司公事兼扬州知州,负责淮东地区抗击蒙古军的重任。景定四年三月,李庭芝因为多次打败蒙古军,被南宋朝廷提升为兵部侍郎,仍兼原职。

  李庭芝考虑到蒙古军每次进攻扬州时,都在城外的平山堂上建楼,从高处监视扬州城中动静,还从这里用车弩射击城内目标。咸淳二年(1266),李庭芝为了控制制高点,就建造大城,把平山堂围在城内。他又招募流民驻防在城内,以加强扬州的防守。次年六月,李庭芝被提升为兵部尚书,仍兼原职。咸淳五年(1269)正月,又改为兼两淮制置大使、扬州知州。

  咸淳六年(1270)正月,宋朝将李庭芝调任京湖安抚制置使兼夔路策应使,要他督师救援襄阳、樊城。在前线的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多次被蒙古(元)军打败,他不听李庭芝的督促,不出兵救援,以致守卫了三年的襄阳,在咸淳九年(1273)三月被元军占领。随后李庭芝被罢官,居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

  咸淳九年十月,李庭芝又被起用为两淮安抚制置使,南宋应李庭芝的请求,改任他为淮东安抚制置使、淮西策应使兼扬州知州。十年八月,李庭芝在淮河南岸的清河口(今江苏淮阴东)要隘建城,升为清河军,以加强淮东的防御。十二月,元军攻占鄂州(今湖北武汉)以后,南宋号召天下勤王,李庭芝首先响应。

  德祐元年(1275),元军围攻扬州,李庭芝带领将士坚决抵抗,元军又多次派人进入扬州城内劝降,李庭芝每次都将元劝降使杀死,烧毁招降榜文,鼓励将士奋勇杀敌。这时,南宋又升李庭芝为参知政事(副相)仍兼任原职,并以金帛慰劳坚守扬州的将士。六月,李庭芝又升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要他到临安参与主持全国的抗元战争,但是因为局势已很危急,前往临安的道路已很难通行,因而没能回朝。元军多次猛攻扬州,仍没有能攻下。由于元军主力南下进攻临安,进攻扬州的元军就改用长期围困的战略。

  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二月,南宋朝廷降元。但李庭芝、姜才等人仍然死守扬州等地,成为元军的心腹大患。元军就命令已经投降的南宋谢太皇太后和皇帝(恭帝),仍然以颁降诏书的方式,要李庭芝投降,但是,李庭芝拒不奉诏,还登上城墙对招降使者说:“奉诏守城,未闻有诏谕降也。”①不久,元军押送南宋全太后、恭帝等北上,途经瓜洲(今江苏扬州南),元军又命全太后、恭帝再颁诏劝降,李庭芝不予理会,而以弩箭射退持诏招降的使者。部将姜才出兵救驾,然而没有成功。

  在福州(今属福建)即位的宋端宗,七月“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庭芝”②。李庭芝就将扬州的防守任务移交给淮东制置副使朱焕,自己与部将姜才率兵前往,7000人出城向东,准备从海上前去福州。他们刚离扬州,守将朱焕就开城门向元军投降,使苦守几年的扬州失陷。李庭芝等刚到泰州就被追赶的元军包围,泰州守将孙贵、胡惟孝又开城门降元,并将李庭芝、姜才献给元军。两人被押到扬州后,仍然誓死不降,最后以身殉国。

   张 珏

  张珏(?—1280),字君玉,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人。18岁到合州(今重庆合川)新驻地钓鱼城(今合川城东北)参军,因多次建立战功,升为中军都统制,被人称为“四川枭将”。在开庆元年(1259)保卫合州的战役中,张珏作为副将与主将王坚协守钓鱼城前后有九个月,多次打败蒙古军的进攻,蒙古大汗蒙哥受伤死在钓鱼山下后退兵。景定四年(1263)十月,张珏升为兴元府诸军都统制兼利州东路安抚使、合州知州。因为兴元府已被蒙古军攻占,都统制司和安抚使司也都移到合州。张珏上任后,积极恢复当地的农业生产,训练士兵,修整兵器,为保卫合州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咸淳二年(1266)十一月,张珏派部将收复渠州(今四川渠县)州治所在的大良平山城。次年四月,蒙古军又进攻合州,张珏在款龙溪将船碇泊在江中,截断江面建成水城,进行抵抗,再次挫败了蒙古军的攻势。咸淳八年(1272)四月,张珏又在与钓鱼城隔江的宜胜山(今合川北)筑城,用来加强钓鱼城的防守能力。次年正月,元军又进逼钓鱼城,张珏得到消息后,“乃张疑兵嘉渠口”,又“潜师渡平阳滩”,不仅击败了元军的进攻,又打破了元军想在马騣山、虎顶山建城的计划。

  德祐元年(1275)二月,张珏升为宁远军节度使。五月,南宋又任命张珏为四川制置副使、重庆知府。又命他带兵来京保卫京城,但是入川道路已被阻断,诏令没有能送到。元军自秋至冬围攻重庆,重庆援绝粮尽。张珏虽仍在守卫合州,但“屡以死士间入城,许以赴援,且为之画守御计”①。次年,张珏为了解救重庆被长期围攻的状况,派部将赵安袭击元军的征南都元帅府所在地青居城(今四川南充南)。二月,又派张万以船舰载精兵从水路冲入重庆,以增援重庆守军。而此时,以恭帝与谢太皇太后为首的南宋朝廷,已向元军投降。五月,宋端宗在福州(今属福建)重建南宋政权,改当年为景炎元年(1276)。六月,张珏又派部将赵安、王世昌等收复泸州(今属四川),元军被迫逐渐从重庆撤退,转而围攻泸州。同年十二月,张珏进入重庆后,派部将张万、程聪领兵收复涪州(今重庆涪陵),又派张万到夔州(今奉节),控入川的门户,川东形势一度好转。

  景炎元年(1276)年底,元军再次进攻四川,至景炎二年年底,先后攻占涪、万(今重庆万县)、泸等州,集中兵力进攻重庆,并致书劝降,张珏不予理睬,闭城坚守。景炎三年正月,元军加紧围攻重庆,张珏率兵出城迎战,遭到元军前后夹攻,宋军大败,退回城中。当晚,张珏部将赵安、韩忠显等开城门向元军投降,张珏率余部进行巷战,再次战败,回家想自杀,未成。于是,用小船载家眷从水路向东逃走,途中张珏又要投水自尽,被家人拦阻。元军追到涪州,张珏被俘。在押往元大都(今北京)途中,张珏于安西(今陕西西安城东北)的赵老庵中自尽殉国。

  

  ①以上引文具见《宋史》卷402《毕再遇传》。

  ②《两朝纲目备要》卷9,开禧二年十二月甲戌。

  ①《两朝纲目备要》卷10,开禧三年二月乙亥。

  ②《宋史》卷402《杨巨源传》。

  ①《宋史》卷402《李好义传》,卷402《杨巨源传》。

  ②《宋史》卷402《李好义传》。

  ③《宋会要辑稿》兵20之9。

  ①《宋史》卷397《刘甲传》,卷402《杨巨源传》。

  ②《宋史》卷402《李好义传》。

  ③《宋史》卷402《李好义传》。

  ①《宋史》卷403《孟宗政传》。

  ②本章第二、三节、参考胡昭曦、邹重华《宋蒙(元)关系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①《宋史》卷412《孟珙传》。

  ②《金史》卷18《哀宗纪》下。

  ③《宋史》卷412《孟珙传》。

  ①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43《孟少保(珙)神道碑》。

  ①《宋史》卷451《张珏传》。

  ②《宋史》卷450《王安节传》。

  ①《宋史》卷421《李庭芝传》。

  ②《宋史》卷421《李庭芝传》。

  ①《宋史》卷451《张珏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