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下册)

第八十七章元好问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八十七章 元好问 第一节 名震京师“元才子”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鲜卑拓跋氏后裔。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其父元德明,善诗赋,累举不第,终生未仕,教授过乡学,自号“东岩”,著有《东岩集》。元好问出生后七个月,就过继给二叔元格、婶母张氏。4岁开始学习认字读书。7岁入小学,8岁学作诗,被人誉为神童。11岁,元格官冀州(今河北冀县),在那里,元好问受到翰林侍读学士路铎的赏识。路铎,字宣叔,为文尚奇,诗篇温润精致。指点元好问作文章。14岁,元格调官陵川,元好问受业于泽州宿儒郝天挺(字晋卿)。从学六年,博通经史,尤工诗。

  贞祐二年(1214)金宣宗南渡,迁都开封。为避兵祸,元好问举家迁往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后转徙登封。此时元好问与当时金朝诗文名家赵秉文、冯璧、雷渊、李献能、王渥、崔遵、王著等人交游,或拜师,或为友,尤以辛愿、李汾和李献甫为知己。元好问经常与诸人游山水名胜,诗酒酬唱,诗歌创作极丰,对景抒情,借古讽今,饱含着深沉的家国之忧。其中《箕山》、《元鲁县琴台》等诗篇,深得礼部尚书赵秉文的赞赏,以为近代无此佳作。于是名震京师,被人目为“元才子”。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元好问科举及第,但因科场纠纷,被诬为“元氏党人”,他愤然不就选任。三年后(1224),元好问又得到赵秉文等人贡举,参加考试,得中宏词科,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南京(今河南开封)。自哀宗正大三年起,历任镇平令、内乡令、南阳令。天兴元年(1232),擢尚书省掾。不久,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第二节 崔立碑事

  天兴二年(1233),蒙古军围开封,元好问在围城中。金哀宗以“亲征”之名逃出京城,兵败卫州后逃往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朝中无主,诸军帅不听调遣,朝野已有立荆王完颜守纯(宣宗子)监国,以城投降蒙古的议论。两位留守大臣完颜奴申和完颜习捻阿不只知死守,全无应对之策。趁官民失望、愤怒之际,安平都尉、京城西面元帅崔立率兵作乱,杀二相及十多位官员,以城向蒙古请降。

  崔立投降蒙古后,自认为有免开封屠城之祸,拯救一城生灵之功,胁迫朝臣为其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的字迹,刻上碑文。几天后蒙古兵入开封,大肆抢掠,碑立否不知结果。此事史称“崔立碑事”或“甘露碑事”。因撰写崔立记功碑文,有涉“名节”问题元好问一生常为此所扰。

   第三节 战俘生涯

  天兴二年(1233)四月,元好问随两宫、皇族宗室、百官被蒙古兵押往青城。五月,又被押送北渡黄河,羁管山东聊城,在聊城近两年的时间里,一家十口居住在至觉寺一间不满方丈的小屋内,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这期间金哀宗在蔡州自缢,金朝灭亡。元好问写了许多诗篇,记下了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其中有对金哀宗之死和金朝灭亡的沉痛哀悼,有对金朝君臣的无限思念,有对蒙古兵暴行的斥责,有对北方难民的同情,还有对崔立叛逆的鞭挞。由于元好问的诗文名气很大,山东名人豪士多与他交往,后来结识了蒙古东平路行军万户(当时山东最高长官)严实,被严实招为幕客,声名日隆而交游益广。他与严氏父子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后来他的文集也赖严实之子严忠杰而刊布流行。

  窝阔台汗七年(1235),元好问迁往冠氏(今山东冠县),在此居留三载。由于羁押限制放宽,又得到严实的部下,东平左副元帅兼分治大名府路同知兵马都总管事、行军千户赵无锡的照顾,生活有所好转。

   第四节 北方文坛盟主

  在山东六年中,元好问在文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完成了《中州集》的编辑工作(一说是于1249年完成)。他为“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收集金代250名作家2100余首诗词。除首卷金章宗和其父显宗完颜允恭之外,为每位作者立传,开创了断代诗史的新体例,将论诗、论史与作品汇集一处,以诗存史,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窝阔台汗十一年(1239),元好问携家返回故乡秀容。作为北方文坛盟主,他认为“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遂以史学自任,大约在窝阔台汗十三年(1241),他曾去顺天(今河北保定)张柔(蒙古顺天帅,世侯,与好问为姻亲)处,表示愿修金史,欲借阅《金实录》。早在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张柔率蒙古兵入开封时,独入史馆,取《金实录》与秘府图书北归。此时张柔奏请蒙古皇帝,得到允许,但为乐夔所阻未成。于是元好问发愤自修金史,筑“野史亭”以治史。元好问平生有三大嗜好:游山玩水、交友、饮酒。此后几二十年周游于齐鲁燕赵晋魏之间,往来四方游山访友,采访遗逸,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亲为记录,虽甚醉不忘。所过之处“铭天下功德者,尽趣其门”。其迹益穷,其文益富,其名声益著。元好问利用撰写碑铭、记、序等记述史事,杂录近事至百余万言,以文存史,为撰写《金史》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乃马真后二年(1243)元好问还曾应耶律楚材之邀到燕京,为其母苏国夫人撰写祭文和父亲耶律履撰写碑文。元好问与耶律楚材关系很好。早在金天兴二年(1233)蒙古军占领开封时,元好问向蒙古国中书令耶律楚材上书,请他保护资助金朝秀民才士衍庆公孔元措、状元王纲、王鹗、李治、张仲经、麻革、杨奂、张德辉、李谦、徐世隆、刘祁兄弟、程思温兄弟、乐夔等54人,酌加任用。此次元好问应召赴燕京的另一目的是想获得一些有关金史的重要材料。

  由于种种原因,元好问生前未能实现自己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的著作《壬辰杂编》、《中州集》、收入《遗山文集》的各类文章,以及积累的金朝君臣言行资料,为元代修金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故《金史·元好问传》称“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云”。

  元好问的诗作,五言诗风格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别出新意,歌谣长短句,清新豪放,慷慨悲歌,有幽、并古风。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北方人民在连年战乱中的苦难,饱含着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奇崛而绝无雕琢之病,继承了中国诗歌优秀传统,“上薄风雅,中规李杜,下配苏黄”,被誉为一代宗工。

  元好问还长于书法,精于鉴赏书画、金石文字、古物,通晓历算、医药、佛、道,曾辑录有中药验方《元氏集验方》,传之子孙。蒙哥汗七年(1257)九月卒于获鹿寓舍,时年68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