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中古时代·元时期(上册)

第二节元末农民大起义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二节 元末农民大起义

  起义的爆发和暂时挫折

  贾鲁开河后,农民领袖韩山童等决定抓住这一时机,发动武装起义。

  韩山童是河北栾城人,出身于北方白莲教世家。其祖父韩学究为白莲教主。武宗时禁白莲教,韩学究被谪徙广平永年县。白莲教渊源于佛教净土宗的弥勒净土法门,得名于五世纪初东晋庐山慧远之白莲社。南宋初昆山(今属江苏)人茅子元创立白莲宗,即白莲教。该教信奉阿弥陀佛,认为死后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该教要求徒众做到三皈(皈佛、皈法、皈僧)、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主张素食。元朝建立以后,白莲教进一步得到发展。“南北混一,盛益加焉。历都过邑,无不有所谓白莲堂者,聚徒多至千百,少不下百人,更少犹数十”①。至元十七年(1280)江西都昌杜万一利用白莲教“妖言惑众”,发动武装起义,之后白莲教徒起义屡有发生。武宗时白莲教被禁。仁宗时恢复。韩山童成为北方白莲教主后,即以“弥勒佛下生”和“明王出世”为号召,“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元史·顺帝纪五》)。在韩山童的周围拥有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一批骨干,他们积极“倡言天下大乱”,煽动起义反元。治河开工前,韩山童等凿好石人一个,只开一眼,在其背上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14个字,预先埋于黄陵岗,同时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史·河渠志三》)。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下旬,开河民工挖出独眼石人,消息传出,人人惊诧,以为天下真要大乱了。

  五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聚众3000人于颍州颍上县(今属安徽),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宣布起义。韩山童发布文告称:“蕴玉玺于海东,取精兵于日本。贫极江南,富称塞北。”①假托南宋卫王赵昰走崖山、丞相陈宜中走日本,来达到“复宋”的目的。刘福通又鼓吹山童系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刘福通自称是南宋将刘光世的后代,当辅之②。起义军打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联③。很明显,起义爆发后,韩山童等用鲜明的政治口号来代替宗教迷信作为号名。所谓“贫极江南,富称塞北”,揭露了广大汉族劳动人民的贫困和蒙古、色目贵族搜刮掠夺财富的社会现实,把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至于“复宋”的口号,则迎合广大汉族人民心理,是达到阶级斗争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正当起义军汇集在一起,誓告天地之时,地方官闻讯突然袭击,韩山童被捕牺牲,妻杨氏、子林儿逃奔武安(今江苏徐州武安山)。刘福通冲出重围,率起义军于五月初三占领颍州(今安徽阜阳),大起义正式爆发。起义军头裹红巾作标志,称红巾军;起义军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

  红巾军占领颍州后,妥欢贴睦尔十分惊慌,立即遣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素号精悍,善骑射”的6000名阿速军及各路汉军,又令河南行省徐丞相派兵协同镇压。这三个元将“但以酒色为务,军士但以剽掠为务”,无心恋战。双方对阵后,赫厮见红巾势大,扬鞭高呼:“阿卜!阿卜!”(快跑!快跑!)迅速逃跑了。刘福通据朱皋(今河南淮滨东南),攻破罗山、真阳(今河南正阳)、确山等地,进兵舞阳、叶县。九月,刘福通占领汝宁府及息州(今河南息县)、光州(今河南潢川)等地,众至10万。

  颍州起义成功后,对全国各地人民群众鼓舞很大。北方地区响应起义的主要有徐州李二和濠州郭子兴。

  邳县(今江苏邳县北)人李二,又称芝麻李,于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与社长赵均用(一作赵君用)、彭大及其子早住等起兵占领徐州,从之者十余万人,也以“烧香聚众”,称红巾军。未几,占领徐州近县宿州、五河、睢县、虹县、丰、沛、灵璧、安丰(今安徽寿县)、泗县等地。十二年二月,定远(今属安徽)富豪郭子兴与农民出身的孙崖、俞某、鲁某、潘某等起兵,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郭子兴称元帅,亦以红巾为号。闰三月,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为亲兵。

  南方白莲教首领们也立即抓紧这个时机,发动起义。彭莹玉是南方白莲教主,至元四年发动袁州起义失败后,逃匿于淮西民家。“淮民闻其风,以故争庇之,虽有司严捕,卒不能获”(《庚申外史》)。

  他奔波于江淮、江西、湖南、湖北一带,化名彭翼、彭国玉,又称彭和尚,教徒称之为“彭祖”,敌人诬之为“妖彭”,其徒遍及南方各地。至正十一年夏,彭莹玉起兵于淮西①。八月,麻城(今属湖北)铁工邹普胜、罗田(今属湖北)布贩徐寿辉等起兵于蕲州(今湖北蕲春南),他们宣传“弥勒下生,当为世主”,烧香拜佛,也头裹红巾,故亦为红巾军。十月,攻克蕲水(今湖北浠水)。并以此为都,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压倒“大元”之意),改元治平,推徐寿辉为帝,邹普胜为太师。

  天完政权是元末农民起义中建立最早的农民政权,行政和军事机构均仿元制。中央设中书省(又称莲台省),下设六部;地方有行省;军制有百户、千户、万户、总管、统军元帅等及其相应管军机构。自至正十二年(1352)正月开始,天完军队分兵四出:丁普郎、徐明达攻克汉阳、兴国(今湖北阳新),邹普胜克武昌、龙兴(今江西南昌),曾法兴克安陆(今湖北钟祥)、沔阳(今湖北沔阳西南)、中兴(今湖北江陵),欧普祥克吉安,陶九克瑞州(今江西高安),陈普文克吉安,周伯颜入江西、湖南、广西,王善攻福建。彭莹玉这时也与天完军会合,与项普略(又名项甲、项奴儿)东去九江,入安徽,激战于徽州(今安徽歙县),过昱岭关,破杭州,在杭州“不杀不淫,招民投附者,署姓名于簿籍”①。旋因元军反扑,弃城去苏南,又转战于徽州等地,最后退至瑞州。红巾军所过之处,所在农民纷纷响应,“不旬日,众辄数万,皆短衣草屦,齿木为杷,削竹为枪,截绯帛为巾襦,弥野皆赤”(《元史·魏中立传》)。

  南方红巾军的重大胜利是与他们的政治口号分不开的。据记载,至正十二年(1352)四月,江西宜黄的红巾军首领涂一、涂佑,新城红巾军首领童远攻占建宁(今属江西)、泰宁(今属福建),不久,入邵武(今属福建),“扬言‘摧富益贫’,以诱村氓从逆。凡窭者之欲财,贱者之欲位,与凡子弟之素无赖者,皆群起趋之。旬日间,聚至数万,掠富民家,散入山谷搜劫,无获免者”①。“摧富益贫”这一针对当时社会上贫富不均而提出的战斗口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南方起义队伍的发展异常迅猛。

  与此同时,江淮起义军在赵普胜(双刀赵)、李普胜(李扒头)领导下,于至正十二年春,渡江南下,克无为,入繁昌,占领铜陵、池州,进围安庆,再下湖口、彭泽,势如破竹,号称百万水师。

  在北南红巾军起兵后不久,河南、湖北一带则有“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至正十一年十二月,王权(又名布王三)、张椿等攻占邓州(今河南邓县)、南阳(今属河南),称“北锁红军”,又攻占唐(今河南唐河)、嵩(今河南嵩县)、汝(今河南临汝)、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进逼滑(今河南滑县东)、浚(今河南浚县)。明年正月,孟海马等攻占襄阳(今属湖北),称“南锁红军”,旋克房(今湖北房县)、归(今湖北秭归南)、均(今湖北均县西北)、峡(今湖北宜昌)、荆门等州。

  面对红巾军起义的浪潮,元朝廷加紧了对汉人、南人的防范。规定凡议军事,汉人、南人官吏必须回避。脱脱上奏妥欢贴睦尔:“方今河南汉人反,宜榜示天下,今一概剿捕。诸蒙古色目因迁谪在外者,皆召还京师,勿令诖误。”②同时,元廷又用卖官、募捐等办法来求助于富豪巨商,组织和支持地主武装——义兵。河南沈丘畏兀儿人察罕帖木儿和罗山人李思齐纠集地主武装至万人,元廷授察罕帖木儿汝宁府达鲁花赤,李思齐汝宁府知府;淮东豪民王宣,募得丁壮达三万人之多,号称“黄军”。此类地主武装,农民起义地区处处皆有,他们配合元军,使红巾军遭受很大损失。后来元廷在许多地方设置义兵万户府,“募土人为军,免其差役,令讨贼自效。因其乡人自相团结,号‘毛胡芦’,故以名之”(《元史·顺帝纪六》)。

  元廷将中原红巾军视为心腹之患,不断派出重兵血腥镇压。赫厮、秃赤率阿速军镇压失败后,又于至正十一年九月派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以知枢密院事与卫王宽彻哥率诸卫兵十余万前往河南;十月,又增派知枢密院事老章至河南。十二月,元军破上蔡,俘杀红巾军将领韩咬儿。十二年三月,元军陷汝宁。红巾军偷袭驻守沙河岸边的知行枢密院事巩卜班军,杀巩卜班,元军退数百里。不久,也先帖木儿再驻沙河,某夜,军中夜惊,也先帖木儿尽弃军资器械、粮草、车辆,率残兵退至朱仙镇。当时官军之腐败,由此可见一斑。

  至正十二年(1352)八月,脱脱亲率大军出征徐州芝麻李。九月,破城,元军进行大屠杀,芝麻李被俘杀,赵均用、彭大、彭早住等率余众奔濠州郭子兴。脱脱命贾鲁围濠州,贾鲁不久病卒。次年五月,元军撤围。彭早住称鲁淮王,赵均用称永义王,势力在郭子兴之上。十四年,彭、赵东去盱眙、泗州等地。

  南锁红军和北锁红军活跃于南阳、襄阳及汉水流域一带,拥众达十余万。元廷遣四川行省参知政事答失八都鲁等分路“围剿”。至正十二年五月,答失八都鲁陷襄阳,布王三被俘杀,北锁红军先被镇压。十四年正月,答失八都鲁再陷峡州(今湖北宜昌),南锁红军也被镇压。

  南方红巾军虽分兵四出,夺取许多城池,但所得多不能守。北方红巾军受察罕帖木儿、李思齐“义兵”牵制脱脱又荡平了徐州芝麻李,北锁红军被答失八都鲁镇压,使南方红巾军失去屏障。于是,南方各省元军从四面八方前来“围剿”。赵普胜、李普胜率领的江淮水师因孤立无援,退守巢湖自保。至正十三年(1353)十一月,元江西行省右丞火你赤破瑞州,彭莹玉等惨遭杀害。十二月,江浙行省平章卜颜帖木儿、南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哈临秃、左丞秃失里、西宁王牙罕沙等联合进攻天完政权都城蕲水,城破,天完政权四百多名官员被屠杀,徐寿辉等遁入黄梅山和沔阳湖中。

  至此,南北红巾军经过最初两年的战斗,虽然摧毁了许多元朝地方政权,对元朝统治和各地地主富豪打击十分沉重,但敌人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红巾军又牺牲了韩山童、彭莹玉这样的杰出领袖,因而遇到了暂时的挫折。

   起义再起和最后失败

  正当红巾军处于劣势之时,至正十三年正月,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东台)盐贩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18人,杀多次窘辱过士诚的弓兵丘义及诸富户,募集盐丁起兵。四月,攻破泰州,拥众万余。五月,克兴化。未几,又克高邮。十四年正月,士诚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佑。九月,妥欢贴睦尔命脱脱出师高邮。脱脱总诸王各爱马、诸省各翼军马,董督总兵、领兵大小官将,号称百万,“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史·脱脱传》)。十一月,元军抵高邮,士诚大败,退入城中不出。元军分兵破六合、盐城、兴化等地。高邮被围,城中不可支,日议投降事,但又恐罪不能赦,不敢投降。十二月,妥欢贴睦尔突然下诏削去脱脱兵权,顿时引起一场混乱,百万元军不战自溃,形势发生急遽变化。

  元廷自己制造的这场动乱是元朝政治腐败、妥欢贴睦尔走向堕落的必然结果。先是脱脱复相之前,康里人哈麻、雪雪兄弟屡次在帝面前为其美言,脱脱复相后深为感激,升哈麻为中书右丞。不久,哈麻与脱脱发生矛盾,降为宣政院使,于是对脱脱怀恨在心。他偷偷引进西天僧教妥欢贴睦尔运气术,哈麻妹婿集贤大学士秃鲁帖木儿亦荐西蕃僧伽磷真,所教者名“演揲儿”,汉语“大喜乐”。大喜乐是一种宗教舞蹈,又是一种气功。秃鲁帖木儿利用这种运气及房中之术,诱导妥欢贴睦尔进行淫乐。秃鲁帖木儿又荐老的沙等10人,号称“倚纳”。这些“倚纳”用高丽宫女为耳目,专门刺探公卿贵人家的命妇,市井街坊的良家妇女,引入宫中,供妥欢贴睦尔和这些“倚纳”淫乐。妥欢贴睦尔与推行至正新政时判若两人,全然不顾皇帝尊严,与这些男女相与亵狎,甚至男女赤身裸体,寻欢作乐。其淫乐的秘室即筑于宣文阁之旁,称之为“皆即兀该”,汉语“事事无碍”的意思。又在上都修穆清阁,有房数百间,亦为大喜乐的场所。当时,“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止,丑声秽行,虽市井之人,亦恶闻之”(《庚申外史》)。脱脱对此亦深恶痛绝,欲将哈麻除之。哈麻获悉后,百般挑拨皇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与脱脱兄弟的关系。脱脱出征高邮后,妥欢贴睦尔任命哈麻为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唆使监察御史奏劾脱脱和也先帖木儿罪行,故妥欢贴睦尔下诏削脱脱兵权,命谪迁云南镇西路(今腾冲西),家产籍没。十五年十二月,哈麻矫旨遣使鸩死脱脱于云南贬所。

  高邮战役是元末农民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大军百万,一时四散。……其散而无所附者,多从红军,铁甲一军入襄阳,号铁甲兵者是也”(《庚申外史》)。从此,元廷再也没有力量纠集如此众多的兵力来镇压起义军,只能主要依靠地主武装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农民起义军则以此为转折,重新积聚力量,组织队伍,掀起规模更大的武装斗争高潮。

  至正十五年(1350)二月,刘福通迎韩山童子林儿于砀山夹河,在亳州(今安徽亳县)正式建立宋政权,改元龙凤,立林儿为帝,号“小明王”。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刘福通为平章,福通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不久,因杜遵道专权,被福通杀死,福通自任丞相,加封太保。宋政权的机构建设逐步完善,中央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中书省下设六部;地方设行中书省,先后曾建立过淮安行省(平章赵均用)、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益都行省(平章毛贵)、曹州行省(平章武某)、辽阳行省(平章毛居敬、潘诚、关铎、沙刘二等),行省下置府、县;管军机构与天完政权同。

  宋政权建立后,元廷命答失八都鲁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代替太不花为中原地区元军总指挥。答失八都鲁率军进驻许州长葛(今河南长葛东北),为刘福通军所败,士卒奔溃。十五年九月,答失八都鲁至中牟,收集溃散士卒,刘福通突然劫营,大获辎重,并俘其子孛罗贴木儿。但红巾军又遭元将刘哈剌不花袭击,孛罗帖木儿又被救回。刘福通命其将赵明达取嵩(今河南嵩县)、汝(今临汝)、洛阳,北渡孟津至怀庆路(今河南沁阳),河之北大为震动。元廷不得不自豫南调察罕帖木儿来应战,赵明达战败。十二月,答失八都鲁进攻太康,进围亳州,刘福通使小明王避兵于安丰,自领兵与答失八都鲁战于太康、亳州,击退元军,亳州得安。

  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刘福通分兵出击,发动了著名的三路北伐,意欲一举包围大都,推翻元朝。

  西路军由李武、崔德率领。他们出潼关,克陕、虢(今河南灵宝),扼崤函,转攻晋南。十七年初,李武、崔德转攻陕西,下商州(今陕西商县),攻武关。二月,夺七盘,进据蓝田,前锋直抵灞上,进逼奉元路(治今陕西西安),分兵攻占同(今大荔)、华(今华县)诸州。陕西省台连连告急,元廷不得不命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刘哈剌不花等前去救援,西路军败走兴元(今陕西关中)。闰九月,刘福通增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入陕,与李武、崔德汇合,自兴元转攻秦(今甘肃天水)、陇(今陕西陇县),据巩昌(今属陕西),败于察罕贴木儿,西路军溃退。次年,一部分西路军在李喜喜率领下南下四川,改称“青巾”,被徐寿辉部将明玉珍逐走。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李武、崔德向李思齐投降。

  东路军的统帅是毛贵。他原是赵均用的部将。至正十四年,赵均用与彭早住等高濠州东去盱眙、泗州后,进据安东州(今江苏涟水),与元将董抟霄激战于北沙、庙湾、沙浦等地,大败元军于泗州。十六年三月,扬州地主武装“青军”头目张明鉴逐走镇南王孛罗普化,孛罗普化奔淮安。不久,王宣所部“黄军”反。十月,赵均用联络青军、黄军围攻淮安,杀镇南王孛罗普化而据之。宋政权命赵均用为淮安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毛贵奉赵均用命,转战于安东、海宁、沭阳、赣榆一带。十七年初,元将也速攻海宁,毛贵夺其战船,由海道入山东。二月,毛贵取胶州(今山东胶县),击毙元山东宣慰使释嘉讷。又下海,转攻益都,益王买奴逃遁,遂下滨州(今滨县北)。四月,克莒州(今莒县)。短短二三个月内,尽有山东州县。元廷急命湖广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知枢密院事孛兰奚及董抟霄等出兵镇压毛贵;又命答失八都鲁攻曹州盛文郁部,防止盛部与毛部势相联结。为防止毛贵北上,急从太不花、答失八都鲁等三处军马内,择其精锐守河北。七月,元镇守黄河义兵万户田丰响应毛贵起义,克济宁路(治今山东巨野)。是年冬,驻棣州(今山东惠民)的义兵千户余宝杀知枢密院事宝童起义。负责镇压山东农民军的总指挥纽的该一直龟缩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不敢出战。次年正月,田丰取东平。二月,毛贵克济南。至此,山东几乎尽为红巾军所有。宋政权在山东设益都等处行中书省,命毛贵为平章。毛贵立宾兴院,选用官吏,又于莱州大规模屯田,官民田十止收二分,生产大有发展(《元史·顺帝纪八》)。毛贵把山东建成后方稳固的基地,然后挥师北上。

  至正十八年(1358)二月,毛贵兵至河北南皮魏家庄,杀河南行省右丞董抟霄。又连克清(今河北青县)、沧(今河北沧州东南)二州,据长芦镇。三月,克蓟州(今天津蓟县),至郭州枣林、柳林(均在今北京市境内),元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毛贵兵进逼大都,“京师人心大骇,在廷之臣,或劝乘舆北巡以避之,或劝迁都关陕,众议纷纷”(《元史·刘哈剌不花传》)。当时形势对红巾军非常有利,答失八都鲁已病死,其子孛鲁帖木儿与察罕帖木儿互相攻伐,京师十分空虚。但由于中路军作战失利,未能突破山西、河北元军防线,从而与东路军汇合攻大都,致使毛贵孤军深入,在柳林败于元将刘哈剌不花,不得不退师济南。十九年四月,从淮安来山东投奔毛贵的赵均用,杀害毛贵。七月,毛贵部将续继祖自辽阳回益都,又杀赵均用。山东各地红巾军虽奉毛贵子小毛平章为帅,但实力大受影响。而田丰自称花马王,王士诚称扫地王,田丰与王士诚为争夺地盘互相攻伐。至正二十一年(1361)夏,察罕帖木儿开始进攻山东红巾军,发并州军出井陉,辽、沁军出邯郸,泽、潞军出磁州,怀、卫军出白马,以及汴梁、洛阳诸军,水陆俱下,分道并进。自率主力军渡孟津,逾怀庆,直抵山东,相继占领冠州(今山东冠县)、东昌。八月,察罕帖木儿遣其子扩廓帖木儿及其将阎思李、关保、虎林赤由东阿造浮桥渡河,田丰率2万人夺桥未成,元军占领长清。田丰屡败,不得已降元,察罕帖木儿报请元廷授以山东行省平章职。田丰招降棣州余宝、东平王士诚、东昌杨诚。八月,元军下济南,南取泰安,北攻济阳、章丘,东略沿海诸州县,红巾军节节败退。察罕帖木儿因镇压红巾军有功,升中书平章政事、知河南山东行枢密院事。十月,元军进围益都。二十二年六月,田丰、王士诚设计杀察罕帖木儿,重返红巾军队伍,回到益都。扩廓帖木儿袭父职,继续围攻益都。是年十一月,元军破城,田丰、王士诚被俘杀,守将陈猱头以下二百余人被俘后送京师处死。山东红巾军全部被镇压。

  中路军是曹州盛文郁的部队。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由关先生(关铎)、破头潘(潘诚)、冯长舅、沙刘二等率领,逾太行山入山西,取泽州之陵川、高平。闰九月,克潞州(今山西长治),在冀宁路(治今山西太原)遇阻。十八年春,毛贵率东路军北上,直趋大都。为加强侧翼力量,阻止元军来援,命其将王士诚、续继祖自益都出兵攻怀庆,克晋宁,与中路军配合,势力大增。于是,中路军决定分兵两路:一路攻绛州(今山西新绛);一路由沁州(今山西沁县)攻冀宁、大同等地。时毛贵进逼大都失利,察罕帖木儿在晋南伏击中路红巾军取胜。六月,关先生、破头潘由辽州(今山西左权)转攻冀宁,意欲从保定、定州(今河北定县)突破元军防线,失利,改向晋北。十月,关先生等从定州转攻大同、兴和(今河北张北)等地。十二月,关先生等克上都。红巾军在上都烧毁元帝驻夏的宫阙后,再克全宁路(治今内蒙古翁牛特旗),焚鲁王府。进而攻取辽阳行省首府辽阳路(治今辽宁辽阳)。宋政权遂于此处置辽阳行省,命毛居敬、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等为平章。红巾军进入东北后,元守军一触即溃,而关内元军则仍有一定实力,为此,他们决定进攻高丽。高丽王与元廷有特殊关系,而且派军进入中原镇压红巾军。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中路军致书高丽王,准备进攻高丽。十一月,中路军前锋渡鸭绿江。十二月,毛居敬率红巾军攻占义州、静州、麟州、西京(今朝鲜平壤)。以后转战于西北沿海诸州。二十一年九月,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再入高丽,一度攻占开京(今朝鲜开城),迫使高丽恭愍王逃奔福州(今朝鲜安东)。次年初,关先生、沙刘二等战死,余众在破头潘率领下退回辽阳,四月,破头潘在辽阳被俘。中路军至此全遭失败。

  宋政权分兵三路后,元廷不得不分散兵力对付各路红巾军,因而为刘福通亲率的中央红巾军解除了元军的压力。至正十七年六月,刘福通攻汴梁(今河南开封),不克。八月,转攻大名、卫辉等路,很快占领豫北、冀南广大地区,屡败元将答失八都鲁,元廷对答失八都鲁十分不满,“颇疑其玩寇失机,使者促战相踵”,红巾军伪造与答失八都鲁通和书,“遗诸道路,使者果得之以进”(《元史·答失八都鲁传》)。答失八都鲁得知,忧愤而死,子孛罗帖木儿继之。十八年五月,刘福通克汴梁,并定为国都,实现了使“宋”政权名副其实的宿愿。这时,宋政权出现了鼎盛的局面。《元史》称:“造宫阙,易正朔,号召群盗,巴蜀、荆楚、江淮、齐鲁、辽海,西至甘肃,所在兵起,势相联结”(《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红巾军也自称:“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东逾齐鲁,西北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饥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药石。”①当时元朝主要兵力仍然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靠镇压红巾军起家的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军阀势力,全力以赴围剿北方红巾等各路军队,所以,北方红巾军在摧毁元朝统治的斗争中,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是不可估量的。

  由于三路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或先后遭致失败,或远离宋都汴梁,宋政权很快从鼎盛开始逆转。至正十八年七月,察罕帖木儿移军洛阳,孛罗帖木儿进攻曹州。十一月,曹州失陷,曹州行省武宰相、仇知院牺牲。十九年初,孛罗帖木儿北上代州(今山西代县)、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云内(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南),驻军大同,切断中路军与汴梁的联系。二十年五月,察罕帖木儿移军虎牢,分兵南路出汴南,攻陷归、亳、陈、蔡,北路出汴东,置战船于黄河内,略曹州南,据黄陵渡,又发陕西、山西各路元军,把汴梁包围得水泄不通。八月,汴梁失陷,刘福通护韩林儿冲出重围,逃奔安丰。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攻安丰,小明王急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不顾张士诚、陈友谅东西夹击的危险,亲率大军北上,救出小明王、刘福通,安置于滁州。至此,宋政权已经名存实亡。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二月,朱元璋称吴王前夕,其将廖永安迎小明王、刘福通至应天,途经瓜步,将他们溺死①。

  高邮战役后,南方红巾军也利用这一机会,重振旗鼓。黄陂渔民出身的倪文俊在重建天完政权中起了重要作用。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倪文俊克沔阳,在汉川鸡鸣仪大败元军,威顺王宽彻普化之子报恩奴、接待奴、佛家奴战死。不久,倪文俊又连克襄阳、中兴(今湖北江陵)、武昌、汉阳,俘威顺王子歹帖木儿及王妃等。元廷见其势大,下诏招抚,因谈判不成,倪文俊杀威顺王子。元廷命答失八都鲁等守蕲黄,命太不花为湖广行省左丞相,总兵湖南,全力剿捕红巾军。十六年正月,天完建都汉阳,徐寿辉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命倪文俊为丞相,改元太平。是年,天完军东入浙江,西取襄阳,南克湖南常德、澧、辰、衡、岳诸州。赵普胜率巢湖水师克枞阳、池州、青阳等地,并两度围攻安庆。十七年九月,倪文俊企图谋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失败后自汉阳奔黄州(今湖北黄冈),被其部将陈友谅所杀。倪文俊的部队全归陈友谅所有。

  陈友谅出身沔阳谢姓渔家,因赘于陈氏,故改姓陈,曾在县衙任贴书之职。元末兵起,与弟友仁、友贵聚众起义,投奔天完政权,充任倪文俊部下簿掾,累官至统军元帅。杀倪文俊后,夺得天完政权军权,率军重点进攻东南。至正十七年底,沿江而下,在小孤山大败元军。十八年正月,与赵普胜等联军攻破安庆,杀元淮南行省左丞余阙等。此后,连克龙兴、瑞州、邵武、吉安、抚州、建昌、赣州、汀州、信州、衢州等路。使天完政权成为南方各支起义军中拓地最广、实力最强的武装力量。但陈友谅与倪文俊一样,篡权野心强烈。为此,他于至正十九年九月,杀害唯一可与之匹敌的赵普胜。是年底,又逼迫徐寿辉徙都江州,乘机 伏杀徐寿辉部属,自称汉王,改元天定。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挟徐寿辉攻占太平。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汉,年号大义,仍以邹普胜为太师,以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兼知枢密院事。

  陈友谅篡位后,“其将士皆离心,且政令不一”(《明太祖实录》卷九)。赵普胜、徐寿辉旧部纷纷离去。而陈友谅则把矛头指向应天(今江苏南京)的朱元璋,企图联合已经降元的平江张士诚对朱元璋东西夹击。张士诚未敢出兵。陈友谅称帝后不久,即沿江而下直奔应天,结果在龙湾中计大败,逃回江州。朱元璋乘胜连克太平、安庆等地,赵普胜旧部张志雄,徐寿辉旧部、驻守袁州多年的欧普祥,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北)守将于光等投奔朱元璋。二十一年,陈友谅多次反扑失败,朱元璋占领江州,陈友谅逃奔武昌。陈友谅饶州守将吴宏、建昌守将王溥、龙兴守将胡廷瑞等均以城降朱元璋。二十二年,吉安孙本立、曾万中,龙泉彭昌中等降朱元璋。这时,陈友谅已面临众叛亲离、“疆土日蹙”的局面。二十三年,陈友谅不顾一切发动了鄱阳湖大战,终于自取灭亡。

  陈友谅杀害徐寿辉篡夺政权后,天完旧将明玉珍宣布与陈友谅“不与相通”,在四川形成割据。明玉珍是随州(今湖北随县)梅丘里平林聚农民。元末兵起后,被当地富豪推为屯长,组织武装结寨自保。至正十三年冬,投奔徐寿辉,授为统军元帅,守沔阳。十七年秋,占领重庆,徐寿辉授为陇蜀行省参政。十八年,败李喜喜“青军”于普安(今四川剑阁)、广元,天完升玉珍为陇蜀行省左丞。十九年四月,克嘉定(今四川乐山),败元四川行省平章朗革歹等,杀右丞完者都,进克成都、隆庆、潼川。从此,元朝在四川的统治宣告结束。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弑徐寿辉称帝,“友谅使来,宋主(即徐寿辉)崩弑外闻,乃斩使焚书,三军缟素,为宋主发丧,附膺哀悼,殆不堪忍。……自是议讨友谅,移檄四方,会兵三峡。……谥宋主曰:‘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犹舜之宗尧也”①,明玉珍又“立寿辉庙于城南,春秋奉祀”②,对寿辉表示十分忠诚。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称陇蜀王。二十三年正月,明玉珍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仿周制,设六卿,以戴春为冢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尚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文仁、周兴为司徒,刘祯为宗伯,废释老二教,上奉弥勒,赋税十取其一,“农家无力役之征”③。明玉珍曾出兵陕西、云南、贵州等地,但多不能守,以后很少出兵,重于防守。二十五年,明玉珍更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以戴春为左丞相,万胜为右丞相,尚大亨、张文炳为知院,邹兴等为平章。二十六年春,明玉珍病死,遗言:“汝等同心协力,但可自守,慎勿妄窥中原,亦不可与各邻国构隙。”又说:“元虏未逐,余志不能遂也。”④子明升即位,年仅10岁。

  高邮之战使张士诚转危为安。脱脱在前线罢兵权后,元军大乱,张士诚乘机出击,扩大地盘,并且拒绝元廷的多次招安。至正十五年(1355)底,淮东大饥,士诚遣其弟士德占领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克常熟。次年二月,攻占平江路(治今江苏苏州)。士诚改平江路为隆平府,将政权机构从高邮迁来。又分兵连克无锡、常州、松江、湖州、杭州,占有富庶的长江三角洲。这时淮西朱元璋已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势力向东扩展,朱、张双方在镇江形成对峙。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军连克长兴、常州、泰兴、江阴、常熟等地,张士德在常熟被朱元璋军擒获。“于是,士诚北有淮海,南有浙西,江阴、长兴二邑皆其要害。长兴据太湖口,陆走广德诸郡;江阴枕大江,扼姑苏、通州济渡之处。得长兴,则士诚步骑不敢出广德、宣、歙;得江阴,则士诚舟师不敢泝大江,上金、焦。至是并为我(指朱元璋军)有,士诚侵轶路绝”(《明太祖实录》卷五)。张士诚战场上屡战屡败。割据台、温、庆元地区的方国珍奉元朝之命进攻张士诚。在内外交困、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张士诚接受元朝招安,妥欢贴睦尔降旨授士诚为太尉。

  张士诚降元后,继续与朱元璋争夺地盘,双方在江南地区大体上维持原来态势,但在苏北、鲁南、皖北一带,张士诚利用宋政权衰败之机,把势力一直扩张到济宁、濠州一线。元廷为解决京师饥荒,于至正十九年九月,不惜以御酒龙衣赐张士诚,以换取海运粮。从至正二十年到二十三年(1360—1363),张士诚和方国珍,一个出粮,一个出船,每年海运粮11万石至13万石不等,解往大都,从而延长了元朝的反动统治。张士诚集团也是一伙新生的地主分子,他们割据平江后,“无不志在良田美宅”①,“诸公经国为务,畜声伎,购图画,唯酒色耽乐为从,民间奇石名木,必见豪夺。……诸公宴集,辄费米千石”②。张士诚“经岁不出门,不理政事”③,其弟张士信,有“后房百余人,习天魔舞队,珠金玉翠,极其丽饰”(《明太祖实录》卷二十)。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士诚遣吕珍进攻宋政权最后据点安丰,朱元璋救出小明王、刘福通,才使他们幸免于难。九月,士诚自称吴王,遣使赴京请命,妥欢贴睦尔不允。元廷又遣户部侍郎博罗帖木儿、监丞赛因不花到平江催海运粮,士诚不允,双方关系断绝。江浙行省的元朝官员也被士诚排挤。此后,张士诚集团更加腐朽堕落,灭亡之时也指日可待了。

  自从至正十四年(1354)高邮战役后,北南红巾军都从起义的低谷走了出来,展开了规模更大的反元武装斗争。北方红巾军分兵三路北伐,对元朝在北方的统治予以沉重打击,并为南方红巾军的发展和朱元璋队伍的壮大创造了条件。南方红巾军战绩辉煌,按实力本可担负起推翻元朝的历史重任,但陈友谅篡权后急遽蜕变,最后众叛亲离,自取灭亡。非红巾军系统的张士诚、方国珍,乘天下大乱之机,割据一方,叛服无常,早已失去农民起义的性质。朱元璋稳扎稳打,逐步壮大,最后担负起推翻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

  

  ①刘壎:《莲社万缘堂记》,《水云村泯稿》卷三。

  ①《草木子》卷三上《克谨篇》。

  ②何乔远:《名山藏》卷四三《天因记》。

  ③《辍耕录》卷二七《旗联》。

  ①陶安:《繁昌县监邑铁仲宾功绩纪》,《陶学士文集》卷十七。

  ①《辍耕录》卷二八《刑赏失宜》。

  ①嘉靖《邵武府志》卷二,黄镇成撰碑。

  ②《庚申外史》;《元史》卷一八四《韩元善传》。

  ①郑麟趾:《高丽史》卷四一《恭愍王》四。

  ①《国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引《通鉴博论》,《明太祖实录》卷十二称:“吕珍攻刘福通于安丰,入其城,杀福通等。”

  ①刘桢:《玄宫之碑》,1982年明玉珍墓出土。

  ②杨学可:《明氏实录》。

  ③杨学可:《明氏实录》。

  ④杨学可:《明氏实录》。

  ①乾隆《苏州府志》卷十《田赋》三。

  ②长谷真逸:《农田余话》卷上。

  ③长谷真逸:《农田余话》卷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