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中古时代·清时期(下册)

第二节 平定黔滇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二节 平定黔滇

  顺治四年(明永历元年,1647)正月,大西军向贵州进军。三月,连克贵阳、定番州、永宁州,“自是黔西诸郡望风瓦解”②。

  在贵阳,四将军对大西军今后的出路和策略进行了商讨。孙可望主张“至岭南,急则入海”③,李定国则主“复明”。由于清军入关,张献忠对明朝的态度已有所改变。他在北上抗清前夕曾对部将说:“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亡,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④目前大西军的失利,也使李定国感到:“今蜀事不成,是天未厌明德也,我等何可终踵败辙,盍相与反正扶明。”⑤孙、李两人争执不下,李定国气愤地说:“公能人,自为之,毋污我也”,遂拔出战刀自刺。众将夺下战刀,立即撕破一面战旗为其裹伤,也一致表示:“吾辈唯安西将军所命。”⑥孙可望见状只得收回己见,四将军设坛盟誓:“复本姓,尊可望,受约束”⑦,联明抗清之势开始形成。

  此时云南正值阿迷州土司沙定洲叛乱,明黔国公沐天波逃离昆明。由于副将龙在田早在张献忠谷城诈降时与孙可望相识,便派人向孙可望求援,告知:“假大义来讨,全省可定也。”⑧四将军认为这是扩大农民军辖地的好机会,便以为黔国公复仇的名义出兵云南。沙定洲闻讯,惊恐万状,弃昆明南逃。

  顺治四年四月,大西军开进昆明,“各民人户外俱设香案迎接”①。四将军马不停蹄进行分路平定,说服沐天波与农民军联合,宣布“共襄勤王,恢复大明天下”②。

  八月,四将军在昆明共同称王,孙可望称平东王,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仍然保持着农民军的传统:“每公事相会,四人并坐于上”,“然各营诸将赏罚,则一尊于可望”③。

  孙可望随着地位提高,个人野心逐渐膨胀。明御史任僎,投其所好,“倡议称可望为国主,设六部,铸兴朝通宝纹,以干支纪年,可望大悦”,然而李定国“心非任僎议,每事相抵牾”④。孙可望便与亲信王尚礼策划,欲压服李定国,树立个人权威。顺治五年(明永历二年,1648)四月初一,各部队同赴演武场集合,李定国部先入武场,军中按惯例放礼炮,升帅旗。孙可望指责为:“目中明无我”,发令杖责李定国一百军棍。李定国大怒:“我与汝弟兄耳,今日因无主,尊汝为首领……我何必定靠你生活!”为防止分裂,前军府都督白文选从身后抱住李定国说:“请老爷勉强受责,以成好事。不然,从此一决裂,则我辈必致各散,皆为人所乘矣。”⑤李定国勉强受责,诸将求情才被杖责五十军棍。打罢,孙可望曾假惺惺地抱住李定国痛哭:“吾以大义辱弟,幸同心无虑疑!”李定国为了维护大西军的团结,忍受了这场人为侮辱,“定国顿首谢,请擒沙定洲报德”①。

  五月,定北王艾能奇在征讨东川的战斗中,中毒箭牺牲,所部为孙可望收编。八月,李定国、刘文秀破沙寨,生擒沙定洲,滇东全平。大军回师时,沐天波“顿首谢”,“滇人被沙氏害者皆以为快”②。

  由于四将军在云南实行了恢复生产有利于民的政策,彝、白、壮、傣等族人民纷纷参军,大西军扩大到“有众二十余万”,还增加了新武装——象队。仅李定国部“汉、罗亦逾五万”③。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当年就出现了“滇南大熟,百姓丰足”,“兵民相安”④的景象。

  

  ②徐鼒:《小腆纪年附考》卷14。

  ③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甲申刺事》。

  ④顾帧:《客滇述》。

  ⑤温睿临:《南疆逸史》卷52。

  ⑥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甲申刺事》。

  ⑦温睿临:《南疆逸史》卷52。

  ⑧温睿临:《南疆逸史》卷50。

  ①佚名:《明末滇南纪略》。

  ②佚名:《明末滇南纪略》。

  ③计六奇:《明季南略》卷17。

  ④温睿临:《南疆逸史》卷52。

  ⑤计六奇:《明季南略》卷14。

  ①邵廷采:《西南纪事》卷10。

  ②冯甦:《滇考》,李天根《爝火录》卷18。

  ③王夫之:《永历实录》卷14。

  ④佚名:《明末滇南纪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