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中古时代·清时期(下册)

第八节 人体解剖生理学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八节 人体解剖生理学

  清代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如康熙帝为了了解西方有关人体结构及各器官功能方面的知识,曾令传教士白晋和巴多明进讲人体解剖生理学。白晋和巴多明根据英国医生和实验生理学家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以及法国解剖学家韦尔内(G.J.du Verney,1648—1730)、丹麦解剖学家巴特兰(T. Bartholin,1616—1680)、法国医生戴尼(Dienis)等人的著作,编译出一部关于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满文讲义,并附有多幅插图①。康熙帝在听过白晋和巴多明进讲的解剖学及阅读了这二人进呈的十几条解剖学原理和附图后,命将这些讲义及插图整理缮写,并译成汉文,各装订成册,录写副本。白晋和巴多明编写的讲义,反映了西方人体解剖生理学方面较新的成果,但遗憾的是,这部讲义并未公诸于世,只限宫廷有关人员参阅,未能产生更广泛的影响。现在可在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伦敦英国图书馆,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等处见到的满文本《周身血脉图》及其复制件,可能就是当时白晋、巴多明所编讲义的部分内容。

  康熙二十八年(1689),西藏刊印了桑杰加措编著的《蓝琉璃》,这是藏医名著《四部医典》的注释本。康熙四十三年(1704)又由名画师绘制成医用彩色挂图79幅,其中有神经血管和五脏六腑解剖分图及人胚发育图等。在《蓝琉璃》和人体解剖脏腑彩图中所描述或描绘的人体结构,如动脉、静脉等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及各器官等,都大体上与实际相符,所述胚胎发育过程要经历的鱼期、龟期和猪期,也很生动形象,这些都反映了藏族医学在人体解剖生理学上的杰出成就②。

  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1768—1831)曾先后在滦州、北京、奉天(今辽宁沈阳)等地观察尸体,研究人体内脏结构,著有《医林改错》2卷。书中重新绘制出人体脏腑图,并补充和订正了前人研究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例如,他正确地区分了胸腔和腹腔,指出只有心脏和肺脏在横膈膜之上,其余的内脏器官都在横膈膜之下。他首次观察到肺管及其逐级分枝,这相当于现代所说的气管、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对于神经系统,王清任再次强调脑是智慧的中枢,即“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正确地理解了思维记忆与脑的关系,并且在尸体解剖和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肯定了听觉、视觉、嗅觉都“归于脑”等。在心血管方面,他了解到动脉和静脉的分布及其与心脏的联系,特别是对颈动脉、主动脉、肱动脉及肾动脉的位置和形态描绘更接近实际。王清任的这些新发现和新成就,是对中国古代人体解剖生理学和医学发展的杰出贡献。

  

  ①潘吉星:《康熙帝与西洋科学》,见《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

  ②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中华书局1983年版;强巴赤烈等:《胚胎学简史及藏医对胚胎学的贡献》,载《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