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中古时代·清时期(下册)

第一节 本草学的发展特点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一节 本草学的发展特点

  清代成书的本草学著作甚多,按其特点约可分为三类:一是普及类著作以《本草备要》、《本草从新》为代表。《本草备要》是医药爱好者汪昂编撰的。他鉴于“乡间市井,稍能诵《药性》(即《药性赋》)读《回春》(即《万病回春》)者,辄尔悬壶,草菅人命,恬不为怪”①,选辑《本草纲目》中460种较常用药物,由博返约,以为初学者参考掌握。《本草从新》作者是藏书世家出身的吴仪洛,他精读有关医药书籍,历四十年,考订补充《本草备要》而撰成,收载药物增至720种。以上两书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第二类为富有学术价值的药物学著作,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与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等。赵学敏(1719—1805),字恕轩,钱塘(今杭州)人,好学博览,刻苦钻研,对医药知识尤为精通。他深知李时珍《本草纲目》乃一代杰作,但并非包罗无遗,完美无疵,于是决心拾其所遗,历四十年,阅六百种文献,访二百多人,编成此书,名为《本草纲目拾遗》。该书收药716种,颇多民间和外来药之记述,如鸦胆子治疗阿米巴痢疾,金鸡勒(奎宁原植物)治疗疟疾等等,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地位。吴其浚在著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的基础上,又经七年努力,撰成《植物名实图考》38卷,收载植物1714种,附写生植物图1500余幅。其分类、名称、产地、品种、形态、性味、功用等,对前人的失误颇多论辨,所涉药用价值之叙述,以及错误之改正等,均在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第三类是以食物治疗疾病的食疗本草著作。如:沈李龙的《食物本草会纂》、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费伯雄的《费氏食养三种》等十余种。这些著作在“食治不愈然后命药”的思想指导下,对普及和发展我国传统的药膳,即用食物之有药效者进行疾病治疗的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汪昂:《本草备要·自序》,商务印书馆1955年铅印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