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上册)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争着从中国攫取最大的利益。它们之间矛盾重重,争夺激烈。俄国主张撤兵、议和,并支持慈禧太后继续掌权,但条件是清廷承认其独占东北。英国希望废慈禧太后,由光绪帝主政,建立一个由英国政府控制的政权。日本也试图争夺东北,故支持英国,反对俄国。法国为了遏制英国在两广的扩张,倾向于支持俄国。德国则正在继续调兵,企图以武力占领烟台,以便加强对山东的控制,反对立即议和,提出了惩办慈禧太后和载漪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争吵后,列强逐渐达成一致意见,即接受美国提出的第二次“门户开放”政策,继续维持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的统治,形式上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实质上是要建立对中国的共管。在这个基础上,这些国家跟清廷的代表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开始媾和谈判。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阴历辛丑年),俄、英、美、日、德、法、意、奥、比、荷、西11个国家迫使清廷签订了《辛丑条约》。除正约之外,还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如下:1.清廷向各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九亿八千多万两,还有各省地方赔款两千多万两,总数超过十亿两;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由帝国主义控制,作为偿付赔款之用。

  2.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拆毁大沽炮台,从北京、天津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重要地区允许外国军队驻守。

  4.清廷向各国认错道歉,惩办曾经支持过义和团的各级官员,并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行为,违者处以死刑。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锁。巨额的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不仅加剧了清廷财政危机,而且使列强得以控制了清廷除田赋之外的主要财政来源;使馆区的设立,炮台的拆除,军队的驻扎等,使列强进一步强化了对清廷政治和军事控制。它又一次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的破坏,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慈禧太后因为继续保持了她的地位,所以对这个条约非常满意,竟然宣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甘愿充当帝国主义势力统治中国的工具。早在逃亡西安的途中,她就已命令各地官兵剿灭义和团。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四日(1900年9月7日),清廷发布上谕,公开出卖义和团。声称:“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①各地清军开始大肆绞杀义和团,并以此献媚于侵略军。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当联军前进之际,常常发现中国军队与拳队相战之遗迹。各个城镇入口之处,多悬已斩拳队领袖之头,以欢迎联军。”②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义和团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血的教训使团民们警醒。他们开始摈弃“扶清”的提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四川的义和团相继提出了“灭清剿洋”、“扫清灭洋”的口号。第二年,在直隶省,爆发了景廷宾领导的起义。起义军打出“扫清灭洋”、“官逼民反”的大旗,纵横20余县,向教会势力和前来镇压的清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清廷调集重兵进行镇压,外国侵略军6000余人也前往“助剿”,起义失败。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是,义和团以其英勇顽强的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压迫的反抗精神,它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义和团运动自其爆发之日起,就遭到了当时西方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府的攻击。他们指责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是由“黄种人敌视白种人”、“中国人仇视欧洲的文化和文明”引起的。对此,列宁曾撰文批驳道:“是的,中国人的确憎恶欧洲人,然而他们憎恶的是哪一种欧洲人呢?为什么要憎恶呢?中国人憎恶的不是欧洲人民,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他们憎恶的是欧洲资本家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6年英法对华的战争)的人,那些利用传教伪善地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①在此,列宁对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祖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时刻,在腐朽清廷已无力捍卫国家主权的背景下,中国人民挺身而出,组织起来,保家卫国,发出了吼声:“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那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他们是在为国家和自己的生存而战。“好男儿,要灭洋,好女儿,要保国,灭了洋、保了国,我们才能活。”所以义和团所反抗的首先而且最主要的,就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奴役,而不是什么来自西方的先进的文明。曾任美国驻华使馆代办的何天爵也曾这样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要懂得它的势力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它代表六十年来增长的愤怒和仇恨,由于长年的压迫而更加激烈,它获得亿万没有卷入运动的中国人的衷心的同情。毫无疑问,义和团运动代表了他们一种爱国的努力,是要把他们的国家从外来侵略和可能发生的瓜分中拯救出来。”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广大的义和团民和爱国将士,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同帝国主义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使得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的民气”,并断言“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中国不啻“梦呓”②。长期占据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位的赫德也认为不可能瓜分中国,因为义和团运动使他意识到“不论中国哪一部分领土被分割去,都必须用武力来统治。像这样,被分割去的领土越大,治理起来所需的兵力就越多,而骚乱和叛乱的发生就越是确定无疑。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就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哪几个外国统治者。”他承认义和团运动是一个为了使中国强盛起来的、纯粹的爱国主义运动,但这个运动对帝国主义则是不祥之兆③。

  当然,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还有着明显的小生产者的特点,在指导思想、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等方面,还带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它不可能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但是它的失败,也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廷对列强的妥协投降,对义和团的利用和叛卖,进一步暴露了其反动本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要挽救危亡,就必须推翻清皇朝的腐朽统治,掀起革命的浪潮。

  

  ①《义和团》第4册,第52页。

  ②《瓦德西拳乱笔记》,《义和团》第3册,第30页。

  ①《对华战争》,《列宁选集》第1卷,第279页。

  ①何天爵:《中国之过去与将来》,转引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页。

  ②《瓦德西拳乱笔记》,《义和团》第3册,第86页。

  ③吕浦等编译:《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中国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45—152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