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下册)

第九节对日主和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九节 对日主和,反对变法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太后信任李鸿章,避战求和,又招败绩。清皇朝危机四伏,矛盾重重。慈禧太后被迫再次起用奕,想借重其过去的声望来调和各种矛盾,打击帝党势力。八月底,她发布谕旨,令奕“在内廷行走,管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添派总理海军事务,会同办理军务”①。十月初,清廷成立督办军务处,光绪帝发布谕旨,“派恭亲王督办军务,所有各路统兵大员,均归节制”,旋复授其军机大臣职务。然而,此时的奕年老多病,并无实权;多年失势,对政务亦有所隔膜,加以他一再遭受慈禧太后的打击,锐气大减。重新上台后,只敢顺着慈禧太后的意旨办事,不敢稍有出格。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清廷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谈判。四月初三日(4月27日),李鸿章电告清廷和约十条,奕表示赞成,力主“再不能言战”①。四月十七日(5月17日),李鸿章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签字。五月初二日(5月25日),奕会同奕劻等人请求尚在迟疑的光绪帝批准条约,并派伍廷芳等赴烟台换约。未几,“三国干涉还辽”事起,翁同龢等人主张延期换约,奕却以“不换约则兵端立至”②为由,赞成换约,出卖民族权益。

  戊戌维新变法期间,奕针对清廷某些弊端提出了诸如兴办学堂、修筑铁路、振兴工商、改革武科考制等主张。但它基本上是洋务派主张的老调重弹,实际上是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的君主立宪等变法主张的抵制。他不仅利用自己的身份对光绪帝时加牵制,而且和“议论专主变法”的帝师和军机大臣翁同龢严重对立。早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翁同龢接受康有为的建议,令其僚属、户部主事陈炽起草了十二道新政诏书,拟请光绪帝陆续颁行。翁同龢将这些新政诏书“商之于恭邸”,想争取他对变法的支持,殊料竟遭奕的坚决反对。奕还奏请慈禧太后,撤掉汉书房,将翁同龢赶出毓庆宫,使他失去了和光绪帝“造膝独对”的机会。此后,奕和翁同龢“议事龃龉”,“论事不合”,对翁同龢的政治主张和赞助康、梁变法的行动很不以为然,往往从中作梗,阻挠变法。他还指斥翁同龢揽权、狂悖,每每对他裁抑、刁难,施加压力,阻止他对维新变法的帮助支持。光绪二十四年(1898)初,沙俄强占旅大事件发生后,光绪帝召见王公大臣,极言时危,“以变法为急务”,立志改革。奕“默然”不答。不久,康有为上书请开制度局,定国是,奕也表示反对。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1898年5月29日),奕旧疾复发,旋病重而死,时年67岁。清廷优加恩典,皇帝临奠,辍朝五日,赐益曰“忠”,配享太庙。

  

  

  ①奕:《萃锦吟》卷6。

  ①《清季外交史料》卷97,第3页。

  ②《翁文恭公日记》第34册,第25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