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下册)

第十一章李鸿章 第一节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起家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十一章 李鸿章 第一节 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起家 李鸿章,字子黻,号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1823年2月5日)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父李文安曾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李鸿章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考中举人。翌年,通过父亲与曾国藩同年的关系,师事曾氏,“日夕过从,讲求义理经世之学”。过了两年,李鸿章考中进士。道光三十年(1850),授翰林院编修。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李鸿章曾多次率领团勇协助安徽地方官员对抗太平军。咸丰八年(1852),李鸿章奔江西晋谒曾国藩,入其营幕。次年十月,被任命为福建延建邵遗缺道,未曾到任。在曾幕期间,李鸿章郁郁不得志,师徒之间微有龃龉,曾一度拂袖他去,“闲居一年”。咸丰十一年(1861)秋,湘军攻陷安庆,他又回到老师的营幕,这时,曾国藩对他另眼相看,举凡“军国要务,皆与筹商”。李鸿章受到重用,从此成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左右手。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军苏、杭,威胁上海。李鸿章奉命回安徽招募淮勇,皖籍地主武装张树声、周盛波、潘鼎新、刘铭传等人纷纷响应,不久,一支拥有6500余人的淮军正式编成。淮军建立之初,“营伍之法,器械之用,薪粮之数,悉仿湘军章程”②。曾国藩调拨湘军数营并入该军,又以湘军悍将程学启、郭松林等人充当军中头目。同治元年(1862)夏,李鸿章统率淮军由安庆乘英轮来到沪上,旋奉命署江苏巡抚。李鸿章从曾国藩手下的一个幕僚,一变成为清朝统治集团重要的一员,并在军事上取得独当一面的指挥权。

  淮军抵沪后,曾国藩谆谆告诫李鸿章对待侵略者要恪守“忠信笃敬”信条。李鸿章又看到外国军队拥有新式枪炮,叹为“神技”,“日诫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①。他一面以重金聘请洋教官到各营教习;一面向侵略者购买新式武器。此外,他还“全神笼络”华尔,企图通过他向外国聘请“铁匠制炸弹,代购洋枪”②,并以他“一人之心”去“联络各国之好”③。

  为了认真训练淮军,并与外国侵略者协同作战,李鸿章与何伯以及英国陆军提督士迪佛立订立会商攻打太平军协议,规定:(1)李鸿章派出淮军6000人与侵略军“共维大局”,其中3000人进驻南桥,3000人由英国军官负责严加训练;(2)作战中夺取的军需品应归淮军所有;(3)双方军事调动必须互相通知,并互相供给军事情报。这样,李鸿章与资本主义侵略者正式建立了共同镇压太平军的军事合作。

  同治二年(1863)春,李鸿章与士迪佛立订立《会同管带常胜军条约十六款》,议明:(1)全军编制3000人,暂以奥伦为统领,清军以副将李恒嵩会同管带;(2)常胜军及统带官由抚台(李鸿章)指挥;(3)军费开支由海关收入供应,军火由李鸿章购买拨给。常胜军整顿后不久,戈登取代奥伦为统领,李鸿章很快“成为戈登的好友和赞助他的人”④。

  常胜军整顿后,的确帮了李鸿章的大忙。同治二年三月(1863年5月),太仓陷落,太平军被“追斩殆尽”①,李鸿章赞扬戈登“坚忍镇定”。不久,昆山失守,太平军7000余人被俘,3万人遭杀害,李鸿章对戈登的“奋勇”表示“殊堪嘉尚”②。十月(12月),苏州被攻占,李鸿章率军大肆抢劫财物,并发给常胜军7万元,后奉旨另犒赏戈登银1万两,以资鼓励。次年四月,攻陷常州,常胜军宣告解散,留洋枪队300人、炮队600人并入淮军。

  攻陷苏、常后,清军加紧进攻天京。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1864年7月19日),攻陷天京。李鸿章又调派淮军追杀太平军余部。由于平定“粤寇”有功,清廷赐封李鸿章“一等肃毅伯”。他的淮军由原来的6000余人逐渐扩充到六七万人,逐步取代湘军成为清廷所倚重的一支凶恶军队。在劫掠人民财富方面,李鸿章也并不比曾国藩兄弟逊色,李家兄弟数人在绞杀太平军期间,就兼并土地约60万亩。

  太平天国起义被扼杀后,清廷集中兵力围剿捻军。同治五年(1866)秋,李鸿章吸取了曾国藩失败的教训,认为要扑灭“倏忽无定”的捻军,必须增添马队,马步配合,左右夹击,前后堵截,才能扭转尾随追逐,劳而无功的局面。在战略上,他坚守曾国藩“画河圈地”的主张,实行“扼地兜剿”,驱逐捻军到“山深水复之处”③,重重围困,加以歼灭。与此同时,还“阴招其饥疲裹胁之众,使其内乱残杀”①。同治六年十二月(1868年1月),赖文光被俘就义,东捻军为李鸿章所扑灭。同治七年正月(1868年2月),西捻军进入直隶,“京师大震”,清廷急调李鸿章、左宗棠进行镇压。七月(8月),西捻军进入山东境内黄河、运河和徒骇河之间的狭窄地带,被清军围困,无法突围失败。

  李鸿章在镇压捻军中立下汗马功劳,于同治六年(1867)被清廷实授为湖广总督,西捻军覆灭,又赏加“太子太保衔”,成为当时一个握有军政实权的封疆大吏,也是为清廷所倚重的一个“中兴名臣”。

  

  ②《复李中堂》,《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33,第10页。

  ①梁启超:《李鸿章》,第26页。

  ②《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2。

  ③《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2。

  ④《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1。

  ①《太平天国史料译丛》,第182页。

  ②《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3。

  ③金毓黻、田庆余:《太平天国史料》,第371页。

  ①《捻军》第1册,第141—142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