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近代前编(下册)

第三节组织中国同盟会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三节 组织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正当孙中山在美国努力寻找革命的支持力量时,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办学堂和出国留学风气的盛行,已经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民主革命觉悟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从爱国走向革命,在东京、上海等地编撰和出版了大量革命书刊;由他们所发起组织的民主革命团体,如湖南的华兴会、湖北的科学补习所、江浙的光复会等也相继成立。不少革命者在国内策划反清起义失败后,又纷纷逃到了日本。孙中山深受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的鼓舞,认为中国革命必须以这些知识分子为主要依靠力量,必须把他们联合到一个大团体内以协调全国的革命运动。于是,他离开美国往欧洲,先将旅居比、德、法等国数十名中国留学生组织起来,然后在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7月)来到了当时中国留学生和革命流亡者的集中地——日本东京。

  孙中山一到东京,便前往拜访华兴会领袖黄兴,商谈联合,深得黄兴赞同。随后又与其他革命者和进步留学生频频磋商,取得了一致意见。六月二十八日(7月30日),孙中山约集倾向革命的留学生(其中有兴中会、华兴会部分会员)共70余人举行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以孙中山提出的16字纲领作为同盟会宗旨。七月十三日(8月13日),1000多名留学生隆重举行欢迎孙中山大会。孙中山发表了充满爱国激情的演说,号召与会者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①,并争取在20年内把祖国建设成为超过日本和西方的强国。这次集会,起了从思想上动员留学生参加同盟会的作用。七月二十日(8月20日),孙中山主持了约100人出席的同盟会成立大会,通过同盟会总章,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同时确定了各部职员的人选。同盟会成立初期的领导核心由孙中山、黄兴、汪精卫、邓家彦、张继、朱炳麟、陈天华、田桐、胡汉民、程家柽、廖仲恺、何天瀚、宋教仁、朱执信等组成。

  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它的诞生使中国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指导中心。数年之内,海内外纷纷建立同盟会支部和分会,会员激增至数万人。“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①,孙中山对此甚感快慰。

  同年十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16字宗旨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此时的三民主义学说,其核心内容是要通过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达到一个政治目的,即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来取代清朝君主专制统治;至于民生主义,则企图通过“平均地权”防止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祸害。三民主义是一面富有号召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旗帜,它把散居各地的广大革命者集结成为具有共同理想基础的伟大战斗力量。《民报》在孙中山的思想指导下,以大量篇幅阐发同盟会的政纲即三民主义学说,论证以革命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的必要性,并对保皇派展开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它广销海内外,对提高人们的民主革命觉悟起了重大作用。

  

  ①《建国方略·孙文学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2页。

  ①《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79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