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近代后编(1919-1949)(下册)

第二节 地学团体、机构与地学刊物

中国通史 作者: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第二节 地学团体、机构与地学刊物

  在近代地学思想的影响下,一些有识之士倡议成立地学团体以推动近代地学在中国的发展。1909年,中国地学会在天津成立,第二年创刊了《地学杂志》。民间学术团体和刊物无疑加强了近代地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地学研究的深入。同时中国政府也开始设置地学研究机构。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矿务司下设立了地质科,1913年改为地质调查所。政府的重视从人力和物力上保证了野外考察和地学研究工作的进行。

  二十年代以后,地学团体与机构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进一步促进了近代地学的繁荣。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成立,创刊了《中国地质学会志》(1952年改名为《地质学报》),1936年创刊了《地质论评》;1924年,中国气象学会在青岛成立,并于第2年创刊了《会刊》(1935年改为《气象杂志》,1941年改为《气象学报》);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了气象研究所;1931年,中华地学会在上海成立,第二年创刊了《地学季刊》;1934年中国地理学会在南京成立,创刊《地理学报》;1934年禹贡学会成立,创刊《禹贡》半月刊;1936年地理教学研究会和边疆研究会成立;1940年在重庆建立了中国地理研究所。此外与地学关系密切的学会还有:1929年成立的古生物学会、1933年成立的中国植物学会、1945年成立的中国土壤学会、1947年成立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等等。这些团体和机构多以传播近代地学理论、推动中国地学研究的深入为目标。他们出版地学刊物,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对地学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

  中国地质学会会章中规定学会的宗旨是“促成地质学及其相关科学之进步”。学会不但出版地质刊物,而且基本上每年召开学术会议,交流学术论文。学会不但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而且还有它自己的会徽和会歌。《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刊载会员的调查报告及会议上宣读的专门论文,《地质论评》涉及范围广泛,包括论文、报告、书评、新闻等与地质学相关的内容。从1925至1945年,学会还先后设立了葛氏奖章、赵亚曾先生研究补助金、丁文江先生纪念奖金、学生奖学金和许德佑先生、陈康先生、马以思女士纪念奖金等5种奖章和奖金,主要用于鼓励对地质学、古生物学等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①。中国地质学会对促进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气象学会的宗旨是谋求气象学术的进步与测候事业的发展。抗日战争前,学会每年召开学术会议。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学会还提倡收集气象谚语(农谚)、协助其他单位筹办测候所、代办并检定观测仪器等,学会还曾一度设立了气象科学奖金,以促进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

  上海中华地学会编辑出版了《地学季刊》。在《地学季刊》的发刊辞中明确指出“惟自来言地学者,多偏重记载……而于人地相应之故,置之不论。于是所谓地学,遂无异于地名辞典”。虽然《地学季刊》只出了2卷8期,但因为其宗旨是为了研究地学“如何改造之途径”,为了“发展地学”,因此《地学季刊》在翻译、介绍国外地学研究概况、新的地学理论,以及发表中国学者对地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和最新地学研究成果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其研究水平均站在时代的前列。

  中国地理学会也是一个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在《地理学报》创刊号“本会发起旨趣书”中提出“欲与气象、地质学会鼎足而三”。学会的宗旨是“收集地理资料,传播地理知识,从考察、讲习、讨论、出版诸方法以达到此目的”。

  除了以上的学术团体和机构外,当时还有许多专门从事地图和地学著作的出版机构,如东方舆地学社、世界舆地学社、大陆舆地社、亚光舆地学社、亚新地学社等。这些出版机构在中国近代地学史上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像亚新(舆)地学社不但出版地图和地学著作,还组织出版《地理集刊》,组织编撰《亚新舆地丛书》。社长邹新垓在丛书序言中指出:出版丛书是为了“地学理论之阐明,新知之介绍,名著之翻译,调查报告之发表”,可见这些机构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地学的发展。

  

  ①参见王仰之:《中国地质学简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